首页> 中文学位 >媒介生态环境下“拜年”习俗的嬗变
【6h】

媒介生态环境下“拜年”习俗的嬗变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一章 “拜年习俗”与媒介生态环境的关系

一、“拜年习俗”内涵缺失的三个维度

(一)物质资料的极大丰富

(二)群居生活方式的解体

(三)传统仪式的衰落

二、媒介生态环境变迁的三个维度

(一)媒介生态环境的包容性

(二)媒介生态环境的复杂性

(三)媒介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性

三、“拜年”习俗的变迁和媒介生态环境的关系

(一)“拜年”习俗的媒介变迁和媒介生态环境的相互依附

(二)“拜年”习俗的媒介变迁和媒介生态环境的相互制约

(三)“拜年”习俗的媒介变迁和媒介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第二章 “拜年”习俗下的媒介变迁补偿和缺失

一、以“走亲访友”为代表的媒介交流方式

二、以“书信”为代表的媒介交流方式

三、以“座机电话”为代表的媒介交流方式

四、以“1G、2G移动电话”为代表的媒介交流方式

五、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的媒介交流方式

第三章 “3G手机”的媒介生态角度分析

一、感官的同步介入

二、即时性交互沟通

三、便携移动式交流

四、表现形式的多样

第四章 “3G手机”背景下的媒介生态环境反思

一、社会节奏的压迫

二、自我表现欲望的驱使

三、短信可以减少不确定因素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暗合

五、技术进步全媒介时代的必然

第五章 “拜年”习俗的内涵回归和展望

一、“拜年”习俗的内涵回归途径

二、回归机制以及对媒介生态环境的改善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拜年”是中国农历新年的传统习俗,它代表着人们对于亲朋好友的美好祝愿,体现了中国人民谦卑友善,重视礼仪的美好品德,同时也深层次的反映了华夏祖先群居生活方式所衍变而来的内在伦理道德价值和文化传承体系。中国自古是个农业大国,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势必造就了“土地”和人的紧密关系,也使得人们的交流沟通方式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都是以“血缘”和“地缘”作为基础的。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通讯工具科技化以及普及化使得时间和空间概念需要重新建构,人们的交际网络脱离了“血缘”和“地缘”的束缚,开始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质。人们不再是通过走亲访友去结识朋友,联络感情,而是更乐于借助简便快捷的媒介平台(如短信,QQ等依托互联网光电信息技术媒介下的应用功能)去实现有效的沟通。然而事实证明,近年来,在“拜年”这种能在最大程度上反映人们情感交流和融合的习俗面前,人们的实际心态表现却显得讽刺,人们更多的开始质疑过年群发短信行为中还有多少“年味”、“人情味”;开始怀念过去原始交流方式的所包含的温情。是走亲访友的拜年方式更为厚重和真诚,还是动动拇指的群发短信更为愉悦?笔者认为面对当今媒介生态环境,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媒介交流新方式是媒介生态环境的支柱,同时也是弊病的根源,处理好媒介发展和情感回归的关系,从媒介发展本身进行改变(如“微信”,“微博”等应用程序的产生),从而影响媒介生态环境的优化。
  本文共分为前言,正文,结语三部分。
  前言部分简要的从“拜年”角度阐明了我国媒介工具变迁所带来的媒介环境发展现状。
  正文部分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描述了“拜年”活动与媒介生态环境的关系,两者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响。第二章描写“拜年”习俗下的媒介变迁补偿和缺失,试论述各种媒介发展过程所反映的媒介环境背景及意义。第三章阐述目前媒介生态环境下最为流行的“拜年”媒介方式“3G手机”的媒介运行机制。第四章说明“3G手机”所带来媒介生态环境的恶化。第五章通过对“微博”新媒介形式的分析,阐明媒介生态环境的发展出路。
  结语部分对全文做了总结,承认媒介生态环境目前所存在问题,但是也必须看到媒介生态环境自身发展带来的更多是益处,我们要有理由相信媒介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和补偿能力能在将来起到更大的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