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陈寅恪的文学研究方法探微
【6h】

陈寅恪的文学研究方法探微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陈寅恪学术渊源与治学历程

第一节 读书生涯与所受影响

一、开蒙时期之旧学教育

二、青少年代之西学浸染

第二节 学术思想与治学历程

一、中国文化本位的学术立场

二、归国后治学分期与文学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学研究方法——原典比照

第一节 “原典比照”的学术渊源

一、“原典比照”的国学熏陶

二、“原典比照”的西学浸染

第二节 陈寅恪“原典比照”的理论实践

一、陈寅恪的比较观——具历史演变及系统异同之观念

二、“原典比照”方法特点——文化本原的语言基础研究

三、陈寅恪“原典比照”的分期研究

第三章 文学研究方法——诗史互证

第一节 “诗史互证”的学术背景

一、对“诗史互证”传统的承传

二、对德国“历史主义”的吸纳与超越

第二节 “诗史互证”的具体实践

一、“诗史互证”的运用依据——中西诗歌的歧异

二、“诗史互证”的研究实践——以《元白诗笺证稿》为对象

第四章 文学研究方法——了解之同情

第一节 “了解之同情”法释名与溯源

一、“了解之同情”法释名

二、“了解之同情”法之西学寻根

三、“了解之同情”法之传统溯源

第二节 “了解之同情”法之选用与实践

一、新史学与陈寅恪“心史”研究

二、“了解之同情”法的实际运用——以《论再生缘》和《柳如是别传》为对象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本文以陈寅恪的文学研究方法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陈寅恪具体的文学研究实践和相关文学理论的论述,概括出其特殊的文学研究方法,并在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和西方思想理论中追寻陈寅恪文学研究方法的渊源,考察陈寅恪整合中西以转变成自己独特研究模式的历程,为现今的文学研究在方法论层面提供借鉴。 本文力求实现三大目标:方法层面,通过个案总结出普遍规律,对陈寅恪在长期文学研究实践中探索出的一套独特研究方法加以提炼;实践层面,梳理陈寅恪在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中西文化学术的比较,所表现出的对这两种文化的不同理解和把握方式,探究其对知识消化运用进而产生新思想方法的方式;理论层面,厘清陈寅恪融会中西的的文学研究方法与其整个学术思想体系的关系,展示出其对21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指导思想和学术方法的示范性和启发性。 全文由六个部分组成,各部分的思路如下: “绪论”部分通过梳理和分析陈寅恪文学思想与研究方法的研究现状以及目前研究的成绩与不足,确定以陈寅恪文学研究方法为研究对象,以其文学研究方法的中西学术渊源及其结合西学将传统方法转型使其现代化的方式为研究重点。 第一章旨在总体把握陈寅恪学术思想与治学方法的理论渊源。义宁陈氏家学、启蒙时期的国学教育以及多年留学的西学浸染对陈寅恪学术观念与方法有着重要影响。陈寅恪所坚守的中国文化本位的学术立场,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来的文化托命意识与文化研究意识,决定了他历史与文学的研究特色。探求中国文化出路的问题意识又使陈寅恪一生的治学分为三个阶段,并对应了三种不同文学研究方法的应用。回国初期,陈寅恪治学的重点在西域史地学,采用“原典比照”方法研究佛经翻译文学和古典文学;中期,他转向了中古民族文化史研究,运用“诗史互证”方法笺释唐代诗文;在学术生涯晚期,陈寅恪进行“心史”研究,主要以“了解之同情”法研究明清文学。 第二章探讨陈寅恪“原典比照”文学研究方法的学术渊源、理论观念、研究实践和突出特点。在中外文化交流的时代背景下,陈寅恪的“原典比照”方法吸纳了宋代史学、佛学等传统学术精华,并借鉴了西洋东方学、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等西方学说。他以历史演变及系统异同的比较观念,立足文化本原的语言基础研究,在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及流变、唐代文人之间和文体之间的比较等方面都有卓越的研究实绩。 第三章论述陈寅恪“诗史互证”文学研究方法的学术背景、运用依据和研究情况。陈寅恪继承了在古代诗史不分情况下形成的传统“诗史互证”方法,并因其对以兰克学派为代表的德国历史主义理论方法的吸纳与转化而使该方法得以现代化。在不同文化的比照下,中国古典诗歌迥异于西方的特性是陈寅恪“诗史互证”方法运用的依据。在早期的“诗史互证”研究实践中,陈寅恪侧重于文学的文化整体研究,揭示了文学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 第四章阐明了陈寅恪“了解之同情”文学研究方法的准确内涵,对其中的传统与西方因子寻根溯源,探讨了该方法的特征与实际运用情况。陈寅恪的“了解之同情”法吸收了西方浪漫主义史学思想方法,并接续了中国心灵化文学批评、“以意逆志”等诗学传统。陈寅恪晚年“心史”研究与“新史学”思潮下的心理历史学研究的发展同步,是其“诗史互证”方法的进一步深化。该方法更追求“时、地、人”三要素的密扣,以“古典”“今典”的辨析为基础,并以细微的心理分析达到与古人“同情”。 “结语”部分总结了“原典比照”、“诗史互证”与“了解之同情”这三种文学研究方法对当今文学研究批评活动中出现的弊病的纠正以及其中包含的学术思想给当代古典文学和文学史研究提供的启发,认为对陈寅恪在文学研究领域成果的梳理、研究与借鉴是21世纪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著录项

  • 作者

    孙俐;

  •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
  • 学科 文艺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胡亚敏;
  • 年度 2014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图书馆学、图书馆事业;
  • 关键词

    陈寅恪; 文学研究方法;

  • 入库时间 2022-08-17 10:45:37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