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河南省粮食生产问题研究
【6h】

河南省粮食生产问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文献综述

1.4 理论基础

1.4.1 比较优势理论

1.4.2 诱导性技术变革理论

1.5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2 河南省粮食生产取得的成绩

2.1 粮食耕种面积稳定

2.2 粮食生产实现了总产量和单产的双提高

2.3 粮食产品结构逐渐优化

3 河南省粮食生产的隐忧

3.1 农业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

3.2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3.3 优质耕地资源大量损失

3.3.1 工业化、城市化占用耕地

3.3.2 耕地质量日益下降

3.3.3 耕地保护“占优补劣”倾向普遍

3.4 水资源短缺

3.4.1 水资源总量不足

3.4.2 河南省水资源污染严重

3.5 农业灾害频发发生

3.6 小农经济,经济效益低

4 保障河南省粮食生产的对策建议

4.1 切实保护耕地资源和水资源

4.1.1 从法律高度保障耕地资源

4.1.2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4.2 挖掘可耕地潜力

4.2.1 积极推进荒地开垦和土地复垦开发

4.2.2 节约粮食,间接增加耕地面积

4.2.3 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生产能力,间接增加耕地面积

4.3 加大粮食生产中低碳生产方式的补贴力度

4.4 鼓励和引导生产要素向农业领域转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4.5 坚持不懈地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4.5.1 协调粮食产销区财政经济利益关系,保护种粮积极性

4.5.2 拓宽农民收入源,实现粮食主产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6 推进规模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

4.7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粮食安全问题关涉到国计民生、国家的稳定、民族的独立。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历来十分重视粮食生产,始终把发展农业生产和粮食增收放在重要位置。2013年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把粮食安全摆在了经济工作的首位,并综合考虑国内资源环境条件、粮食供求格局和国际贸易环境变化,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谷物要基本自给,口粮要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战略。事实上,在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的情况下提粮食安全问题,说明背后有个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我国粮食自给率已经下降到90%以下,比原先设定的95%的自给率至少低五个百分点。因此,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经合组织2013年6月初联合发布的《2013-2022年农业展望》中指出:“在经济快速增长和资源有限的制约下,中国的粮食供应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我们不可能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国际市场也不可能解决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因为世界粮食市场每年仅供应2亿吨粮食,而中国每年的粮食需求量在5亿吨左右。 在第十届五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河南组讨论时说:“尽管我国经济生活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中国经济要出大问题,很可能从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开始。” 因此,中国人任何时候都要不遗余力地搞好安天下、稳民心的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任何时候都不可轻言过关。只有这样,我们中国人的饭碗才能少装甚至不装外国粮,我们全体中国人的粮食安全才有保障,才能不受制于人,才能按照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方式发展,才能保证国家的稳定、民族的独立。 要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粮食增产是关键。作为中国三大粮食生产核心区之一和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河南省,其粮食的丰欠直接关系到中国粮食安全。在中国粮食总产“十连增”的过程中,河南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在这一波增产浪潮中,由于粮食连年增产使各种生产要素弹性几乎消失殆尽,河南省粮食生产逐渐显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河南省粮食产量才能持续增产,才能继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物资基础。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河南省粮食生产形势并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 本文在肯定近些年河南省在粮食生产方面取得的卓越成绩的基础上,指出了其存在的一些不得不面对的隐患,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这对全国的粮食生产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著录项

  • 作者

    周峰峰;

  •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
  • 学科 农业推广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曹阳;
  • 年度 2014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河南省; 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