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生活》及其系列刊的激进化研究(1925-1936)
【6h】

《生活》及其系列刊的激进化研究(1925-1936)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前史

1.关于中国近代激进主义的研究

2.关于“生活”系列刊的研究

三、研究方案

1.研究思路和框架

2.研究目标和重点、难点、创新点

3.研究方法

第一章 《生活》及其系列刊激进化的背景和原因

第一节 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加深

第二节 左翼思潮的勃兴

第三节 《生活》及其系列刊激进化的内在因素

第二章 从避政到论政: “九一八”事变前的《生活》周刊

第一节 《生活》周刊的创办和邹韬奋的改造

1.《生活》周刊的创办以及第一卷的状况

2.邹韬奋对《生活》的改造

第二节 不谈政治: “以社会的眼光出之”

1.暗示人生修养,力谋社会改造

2.不谈政治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走向论政: “主持正义的舆论机关”

1.开始关注时事和社会问题

2.改良主义的政治观

第三章 向“左”转: “九一八”事变后《生活》及其系列刊的激进化

第一节 从拥护到疏离:《生活》对南京国民政府的态度转变

1.国难下舆论界的激进

2.《生活》的救亡主张以及与国民党政权的疏离

第二节 从改良到革命:寻求中国问题的根本解决

1.走社会主义道路

2.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第三节 以大众为中心的民族解放之路

1.大众观的阶级化

2.从个人主义到集团主义

3.铲除封建文化,推广大众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激进主义是中国近代的主要社会思潮,在不同阶段呈现出潮起潮落的特点。通常时局越是动荡不安,社会的激进取向越明显。刊物既能反映社会思潮状况,也可以在社会思潮的发展中推波助澜。《生活》及其系列刊存在的1925年到1936年,是民族危机不断深化的年代。在此期间,《生活》及其系列刊不断激进化,本文将要展现的即是其激进化的过程。
  《生活》及其系列刊激进化的背景包含外在和内在因素。日本入侵使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国民党上台施行专制独裁政策导致国内政治黑暗,创办者激进的个人特质以及作者群的左翼思想取向也是导致刊物激进化的原因。
  《生活》及其系列刊是由《生活》周刊及其后续衍生的一系列周刊组成的。《生活》最初是中华职教社的机关刊物。邹韬奋接手后将其改造为一个城市平民文化刊物,确定宗旨为“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精神,力谋社会改造”,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改造。自1930年下半年,《生活》开始关注社会政治问题,逐渐变成主持正义的舆论机关,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生活》日益激进,变成抗日救亡宣传的重要阵地,并展开对政府的激烈批评。但这一阶段,《生活》在政治上仍奉行改良主义。1932年下半年,《生活》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主张走社会主义道路。《生活》因过于激进而被国民党当局查封,但之后衍生出的《新生》、《生活日报星期增刊》、《生活星期刊》、《永生》等系列刊继续鼓吹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分析社会政治经济问题,并希望唤醒大众,依靠大众的力量求得中华民族解放,在刊物的宗旨上表现为实现民族解放、铲除个人主义、推广大众文化。最终,系列刊因激进姿态被查封。
  刊物的激进化是时代背景变换下社会激进思潮的一个表现,也反映出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对中国出路的探索和追求。在挽救危亡这共同目标下,知识分子因其所处的环境和对现实认识的不同,往往会选择不同的道路。《生活》及其系列刊主张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社会,重视大众的历史作用,对全国人进行革命文化宣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人们的革命思想得到启蒙,为迅速在全国掀起抗日救亡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条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