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周作人旧体诗创作论
【6h】

周作人旧体诗创作论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周作人旧体诗的创作历程

第一节 1917文学革命之前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至抗战结束

第三节 战后狱中

第四节 出狱后

第二章 周作人旧体诗的思想意蕴

第一节 古老的忧惧

一、水的意象

二、启蒙与革命

三、民众

四、隐逸

第二节 附逆的思考

一、附逆之原因

二、附逆心理的嬗变

三、伤感、焦灼与追悔

第三节 人道的坚持

一、人道主义

二、儿童与妇女

三、风土与民俗

第四节 往昔的追忆

一、史地杂事

二、幼时记忆

三、人生感慨

第三章 周作人旧体诗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诗体的选择

第二节 诗体的特征

第二节 杂诗的来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原名櫆寿,后改为奎绶,字星杓,又名启明、启孟、起孟,笔名退寿、仲密、岂明,号知堂、药堂等。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艺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的杰出代表之一。周作人自幼即开始学作旧体诗,他一生有两段时光是创作旧体诗的高峰期。这些旧体诗是周作人在特殊年代的心灵证词,以其杂诗风味而在中国现代诗史上别具一格。本文以周作人旧体诗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与历史互证的方式,深入细致的辨析周作人旧体诗的价值所在。
  引言是探讨新时期下研究旧体诗的价值,简述当下对新文学作家旧体诗创作的研究现状,以及周作人旧体诗研究综述,提出本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是周作人旧体诗的创作历程,共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1917文学革命之前,新文化运动至抗战结束,战后狱中,出狱后。对各个阶段旧体诗创作的数量、特色以及原因进行比较细致的剖析,以期描绘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周作人旧体诗创作历程。
  第二章是周作人旧体诗的思想意蕴,也是本文的主要章节。共分为四节,第一节古老的忧惧,分别从水的意象、启蒙与革命、民众、隐逸四个内涵,结合其旧体诗进行文本分析,探讨周作人在旧体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思考与态度。第二节附逆的思考,包括旧体诗中所体现的附逆的原因,还有附逆心理的嬗变,周作人的附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经过犹豫、反复挣扎之后下定决心“舍身饲虎”的。在抗战中后期以及关押在监狱的日子中,其旧体诗还体现出了更加复杂的情感,对“附逆”政治正确的自我暗示,面对沦陷地民众悲惨生活的不忍,加之在身的懊恼,某种程度的追悔种种情感,都混杂在其旧体诗当中。第三节即人道的坚持,周作人一生一以贯之的精神——人道主义。在他的旧体诗中同样得到了体现。首先是对科学的性观念的推崇与提倡,其次从对儿童天性的支持与鼓励,到对女性的尊重与爱护,表达了诗人对妇女命运、妇女境况的关注。再到风土与民俗,涵盖面非常广,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民间戏物如花纸、风筝;乡间鬼戏、歌谣都被周作人写进了杂诗,可以说是文学版的“清明上河图”。最后一节是往昔追忆,既然是往昔的书写,首当其冲是对古人的再叙、再思考,如对李白、范蠡、杜甫等人或事的再评,往往透露出周作人别出一格的观点。其次则是对个人幼时记忆的回顾,涉及到作为儿童时期的吃喝玩乐。其三则是人生感慨。分为两类,讽刺诗和自寿诗。
  第三章则主要探讨周作人旧体诗的艺术特征。周作人选择旧体诗这一体式来进行创作有旧学功底、平衡精神、诗体流传三个原因(以旧体诗所体现而言)。其旧体诗的诗体特征是好用五古和七绝。用周作人自己的话来说,五古仿的的志明和尚,七绝则学的是寒山子。七绝“笔墨清淡,诗意却很苦涩”,五古则“写得古朴浑厚,率直恳切”。在不同的作诗阶段,他选用七绝和五古两种形式的频率也不一样,是利用了形式来突出了不一样的思想内容与情感表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