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施惠政治:土地改革中政权入村的社会基础——以安徽合全村当事人口述为依据
【6h】

施惠政治:土地改革中政权入村的社会基础——以安徽合全村当事人口述为依据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导论

二、研究现状与综述

(一)关于土地改革目的性问题的研究

(二)关于“恩惠政治”以及土地改革“惠农”的研究

三、概念厘清与研究思路

四、问题意识与研究方法

(一)问题意识

(二)研究方法

五、县域背景及个案村庄介绍

第一章 “惠”前政治:松散的村庄和共产党政权的初进入

一、松散、贫困的村庄格局

(一)“总体松散,大姓话事人主持村务”

(二)“有商有量,无权无势”

(三)“面朝黄土,积贫积弱”

二、共产党进村和“惠”前调查

(一)“住农民家,不白吃白住”

(二)“话事人知道得多”

(三)“了解的越细致、准确越好”

三、小结

第二章 “身份惠农”:政权的主张和身份重构

一、“地定身份”:关系的打破和重建

(一)原有的土地形态和社会关系

(二)“以地多地少划定成分”

(三)“地越少越好”

二、阶级再造:成分的赋予和功能分析

(一)“两头少,中间多”

(二)“中农不动,被平均的富农”

(三)“贫大农有地位了”

三、国家政权下沉的“身份”效能

(一)“讲政治,讲成分”

(二)“我们都是一个阶级”

(三)“划成分让我们有了身份”

四、小结

第三章 “土地惠农”:阶级视角下的农村土地政治

(一)“按成分分田”

(二)“工作队领导分田”

二、土地约束:农村政治场域中的“党农联结”

(一)“给我们田种,我们就支持”

(二)“共产党在我们才敢”

(三)“支持共产党,就有了自家田”

三、“逆差序”:农民向心力的范式重构和政权内化

(一)“同姓趋淡,同阶合作”

(二)“远亲好比近邻”

(三)“支持共产党就是支持自己”

四、小结

第四章 知恩图报:传统农民观念下的新政权入住

(一)“毛主席万岁”

(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二、有恩必报:阶级原则下的农民自我政治化

(一)“阶级要清,成分要明”

(二)“苦要诉,地主要斗”

(三)“入农会,集中起来好办事”

三、“政权—农民”统治结构的形塑

(一)“共产党要留在农村领导我们”

(二)“追求进步,向党靠拢”

四、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讨论

一、土地问题是农村社会的核心问题

二、土地改革是农村土地关系和社会权利的变革

三、知恩图报传统下的农民认同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运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以土地改革背景下安徽省合全村为研究对象,试图探究土地改革时期,共产党政权以“土地”和“身份”两大“施惠”政策争取民心民意,实现政权进入农村并扎根农村的社会基础。本文认为土地改革是共产党政权进行的以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给与的“惠农”政策为依托,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为着力点,并凭借“土地惠农”和“身份惠农”两大方式重新建构起农村的权力体系,实现政权进入并扎根农村的一场政治运动。
  1951年至1953年之间的土地改革是共产党政权的一次解放农民、发展农村并获得权力进入农村的过程。土地一贯是中国农民的身家性命,是生存最基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是农民的“生命线”。在解放初期,中国农村处于积贫积困的状态中,要转变这种状况必须要从农村最根本的生产资料——土地入手,也正是从土地出发,以土地为切入点,改变农民无地、无权的现状,在经济上获得了土地,在政治上获得了权利,并因此新政权获得了农民的支持,改变农民无权、无地、贫困的状况是土地改革最基本的出发点。共产党政权依靠“惠农”的这样一种政治理念,把农民紧紧吸引在政权周围,由政权需要农民转变为农民与政权彼此需要的双向互动,政权在农村得以扎根,在农民心里得以具有正当性。共产党利用“土地惠农”和“身份惠农”两种方式,把农民带领进国家权力体系当中,达成政权在农村的延伸。
  从土地出发根本扭转村庄的经济结构,实现在政治上的结构变迁,利用土地结成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农民对土地的需要就会转化为对共产党政权的需要,共产党政权在农村获取扎根的群众基础。共产党政权利用“成分”把农民吸收进国家政权当中,成为国家权力体系当中的一部分,承认农民的主体性地位。“土地”和“阶级”是不可分的。农民获得了土地,共产党政权获得了农民的支持;农民获得了政治地位,共产党获得了在农村的合法和权威,获得政权进入农村的、发展农村的目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