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淹水胁迫下薏苡乙醇脱氢酶(ADH1)和丙酮酸脱羧酶(PDC1)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及其表达的初步分析
【6h】

淹水胁迫下薏苡乙醇脱氢酶(ADH1)和丙酮酸脱羧酶(PDC1)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及其表达的初步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缩略词表

声明

第一章文献综述

1植物基因克隆方法概述

1.1正向遗传学与基因克隆策略

1.2反向遗传学与基因克隆策略

1.3TILLING技术

1.4基因陷阱

2植物厌氧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

2.1厌氧应答基因序列特点

2.2高等植物感受厌氧信号的模式

2.3厌氧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特点

2.4.AtMYB2参与厌氧反应的调控

3.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薏苡乙醇脱氢酶(ADH1)及丙酮酸脱羧酶(PDC1)基因cDNA的克隆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2实验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薏苡根部及叶片RNA提取

2.2cDNA的合成及其质量的检测

2.3目的基因扩增条件的优化

2.4薏苡ADH1及PDC1基因的扩增

2.5阳性克隆的筛选及鉴定

2.6序列的测定

3讨论

3.1有关薏苡RNA的提取

3.2关于RT-PCR与质粒的转化及克隆

第三章薏苡乙醇脱氢酶(ADH1)及丙酮酸脱羧酶(PDC1)基因cDNA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2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ADH1基因核苷酸序列分析

2.2ADH1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分析

2.3.ADH1基因的分子进化分析

2.4PDC1基因核苷酸序列分析

2.5PDC1基因编码的氨基酸的序列分析

2.6PDC基因家族的分子进化分析

3讨论

第四章ADH1、PDC1基因淹水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及酶活性变化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2方法

2.结果及分析

2.1循环参数的确定

2.2薏苡根尖ADH1、PDC1基因表达的相对定量结果

2.3薏苡叶片ADH1、PDC1基因表达的相对定量结果

2.4ADH、PDC酶活力变化情况

3.讨论

3.1.关于半定量RT-PCR技术

3.2ADH1,PDC1表达量及酶活力与耐渍性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利用玉米、水稻、小麦的ADH1和PDC1基因保守序列设计两对特异性引物,采用RT-PCR的方法,以薏苡为材料,扩增出ADH1及PDC1基因cDNA的部分编码区,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研究了淹水胁迫下ADH1和PDC1的表达特性及其与之对应的酶活性变化规律,主要结果如下: 1.提取了薏苡根尖及叶片总RNA,RNA完整性较好,经电泳检测可看到明显的条带,叶片中28sRNA亮度基本为18sRNA的两倍,且5sRNA清晰可见无拖尾现象;根部中的RNA稍有弥散,但28sRNA和18sRNA仍能分开。测得的紫外吸光值OD260/OD280都在2.0左右,显示得率较高,表明提出的RNA质量好、纯度高。 2.利用设计的两对特异性引物以薏苡根尖总RNA为材料,通过RT-PCR分别扩增出743bp和498bp的ADH1、PDC1基因的部分cDNA序列,均包含部分的编码区,分别编码247和162个氨基酸的成熟多肽。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所得到的薏苡ADH1基因核苷酸序列与大麦(Hordeum vulgare),水稻(O.sativa)、玉米(Zea mays)的相似性分别为87%、89%、90%,氨基酸的相似性分别为940%、940%、95%;PDC1与玉米、水稻PDC1基因相似性高达95%、91%,氨基酸相似性为97%、95%。编码的多肽均具亲水性,都存在跨膜序列及多处翻译后修饰,ADH1编码多肽的等电点及分子量分别为6.14、26.1KD,PDC1编码多肽的等电点及分子量为5.30、17.8kD。进化树分析表明:无论是ADH1基因还是PDC1基因编码的蛋白在起源上与禾本科植物最接近,均包含部分保守的活性位点,推测分别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两基因片段在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DQ455071、DQ455583。 3.半定量RT-PCR方法分析了淹水胁迫下薏苡根尖及叶片ADH1、PDC1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ADH1、PDC1基因在根尖组织里有较高的表达丰度,而在叶片中都很低。在根尖中ADH1表达量在第4h便达到峰值,PDC1稍滞后,但在第8h时,其表达量也达到最高。在叶片中ADH1、PDC1表达量的变化不明显,无论在根尖还是叶片对应时间点的ADH1的丰度均比PDC1高。对应的酶活性变化情况是:根尖ADH酶在第6h达到最大值,为179.21U/mg protein,PDC酶在第10h达到最高点为150.11U/mg protein;在叶片中两种酶活性略有上升,但并不明显。整体上看,ADH1、PDC1基因mRAN相对量的变化与对应的酶活性变化并非线性对应关系,暗示可能存在转录后的调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