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北京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学校社会工作路径研究
【6h】

北京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学校社会工作路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流动儿童群体的出现

1.1.2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与学校社会工作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2.3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我国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

1.3.2 我国流动儿童学校社会工作的研究现状

1.3.3 国外学校社会工作的研究现状

1.3.4 研究评述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内容

2.2 理论依据

2.3 核心概念

2.3.1 心理健康

2.3.2 流动儿童

2.3.3 学校社会工作

2.4 研究方法

2.5 研究地点与对象选取

2.6 研究工具

3 研究结果

3.1 样本基本情况

3.2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

3.3 本地儿童与流动儿童心理问题总检出率比较

3.4 本地儿童与流动儿童中重度心理问题检出率比较

3.5 本地儿童与流动儿童对心理健康所持态度的对比分析

3.5.1 对自我心理健康的态度

3.5.2 对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态度

3.5.3 对家庭心理互动的态度

3.5.4 对朋辈之间心理互动的态度

4 研究结论与分析

4.1 研究结论

4.2 原因分析

4.2.1 微观系统

4.2.2 中观系统

4.2.3 宏观系统

5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路径研究

5.1 学校社会工作路径介入的必要性

5.2 学校社会工作的普及路径,应从试点到推广

5.2.1 学校社会工作在北京地区的普及现状

5.2.2 建立试点学校,学校社会工作者推广

5.3 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路径,从广覆盖到多元化

5.3.1 服务对象广覆盖

5.3.2 服务内容丰富化

5.3.3 服务形式多元化

5.4 学校社会工作的资源整合路径,从微观系统到宏观系统联动

5.4.1 实现资源路径整合,打破案主与外系统之间的互动壁垒

5.4.2 实现资源路径整合,加强案主与外系统间的互动有效性

6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

附录3 儿童心理健康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流动儿童这一群体日渐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流动儿童迁入城市之后面临着来自学业、生活以及社会等各方的压力与影响,其心理健康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波动。因此,本文将目光定位在流动儿童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试图通过对比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全面了解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的心理差异,并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探索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此外,本文在国内外社会工作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探讨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路径,力图推动学校社会工作在实践领域的应用。
   为了深层次地把握北京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本文分析了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将二者进行对比,从差异中总结导致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从学校社会工作角度以及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提出相应的对策。笔者运用访谈法,加之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自编《儿童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对北京市两所中学的341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流动儿童188人,本地儿童153人。本研究运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研究,本文的基本结论与对策:1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堪忧,超过半数的被调查流动儿童存在轻度及以上的心理问题。2来自不同类别学校的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普通中学本地儿童的心理问题总检出率明显低于农村中学流动儿童的检出率。3流动儿童所表现出的主要心理问题包括学习压力、情绪不平衡、焦虑以及人际关系与敏感。4流动儿童对待心理健康的态度较本地儿童更为被动。
   基于上述研究现状与结论,本文提出了构建学校社会工作路径的对策与建议。首先,社会工作者要联合政府、社会组织等在流动儿童中学建立学校社会工作试点;第二,社会工作者要将全体流动儿童纳入服务对象中,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方面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第三,社会工作者协助流动儿童与学校、家庭、社会等系统建立紧密联系,拓宽资源整合的路径,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建设争取资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