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两个粒型差异玉米自交系籽粒转录组研究
【6h】

两个粒型差异玉米自交系籽粒转录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玉米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

1.2 玉米胚乳结构与发育历程

1.3 籽粒大小的影响因素

1.3.1 玉米中分离鉴定的粒型或粒重基因

1.3.2 拟南芥种子大小的影响因素

1.3.3 水稻种子大小的调控

1.4 激素对种子发育的重要作用

1.4.1 生长素

1.4.2 细胞分裂素

1.4.3 赤霉素、脱落酸和油菜素内酯

1.5 RNA-seq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玉米研究中的应用

1.5.1 RNA-seq技术的发展

1.5.2 RNA-seq技术在玉米研究中的应用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来源

2.2 表型数据采集

2.3 表型数据统计分析

2.4 转录组测序及数据分析

2.5 qPCR

3 结果与分析

3.1 Mc和V671表型性状调查分析

3.1.1 Mc和V671粒型和粒重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

3.1.2 Mc和V671自交、正反交及开放授粉籽粒粒型及粒重表现

3.1.3 Mc和V671雌雄穗农艺性状

3.2 授粉后粒宽动态发育调查

3.3 9DAP转录组测序分析

3.3.1 9DAP RNA-seq基本情况

3.3.2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4 14DAP转录组测序分析

3.4.1 14DAP RNA-seq基本情况

3.4.2 每条染色体的基因表达情况

3.4.3 表达基因的功能分析

3.5 Mc和V671中IAA和zein积累分析及细胞周期研究

3.5.1 IAA和zein积累分析

3.5.2 细胞周期研究

3.6 差异表达基因与粒型QTL分析

4 讨论

4.1 表型差异分析

4.2 胚乳对籽粒大小的影响

4.3 9-14DAP是种子发育的关键时期

4.4 差异表达基因与QTL定位之间的关系

4.5 导致Mc和V671籽粒大小差异的原因分析

4.6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籽粒粒型和粒重是产量的重要组成因子,也是玉米籽粒产量遗传改良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利用粒型和粒重差异明显的两个优良玉米自交系V671(大粒型)和Mc(小粒型)为材料,在授粉后第九天(Nine Days After Pollination,9DAP)和第十四天(Fourteen Days After Pollination,14DAP)分别取样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合授粉后籽粒动态发育过程中的表型测量和观察,发掘影响这两个自交系籽粒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McV671对不同环境的敏感性存在差异,两种材料在三亚表现出的粒型和粒重差异最显著。正反交实验表明,Mc和V67之间籽粒大小的差异不仅是由母本导致的,合子基因型也对其差异产生影响。授粉后的粒宽动态发育调查表明,V671平均增长速率大于Mc且其粒宽增长持续时间较长。
  2.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Mc表现出较高的营养物质贮藏活性,而V671高表达基因则主要表现为有丝分裂及DNA复制过程。
  3.利用qRT-PCR对部分基因进行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IAA合成基因在Mc中表达量升高的时间早于V671,而细胞分裂基因表达量低于V671,推测Mc籽粒中IAA含量的升高早于V671,而且IAA含量的较早升高导致Mc较早进入灌浆阶段。
  4.结合转录组测序结果、qRT-PCR以及对Mc和V671的籽粒性状调查表明,Mc种子较V671发育快,其胚乳中IAA含量增长较早,导致Mc胚乳较早开始灌浆并使得其胚乳细胞数据少于V671,这可能是导致Mc和V671籽粒大小差异的原因。

著录项

  • 作者

    孙传龙;

  • 作者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

  • 授予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
  • 学科 作物遗传育种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邱法展;
  • 年度 2014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S513.032;
  • 关键词

    玉米; 粒型差异; 自交系籽粒; 转录组测序;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