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粮价波动及稳定机制研究
【6h】

中国粮价波动及稳定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本文以价格为线索,根据数据分析和对现象的透视,归纳了八十年代初以来的粮食价格波动规律,总结了我国内在的影响粮食价格波动的因素,从理论和实践上阐明了价格稳定机制的条件和机理,以实证分析为依据,考察了粮食价格的保护策略,提出了理想的粮食价格机制。
   粮食及粮食价格问题是近十几年来中国理论界和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中国应实行什么样的粮食价格机制一直是理论界争论较大的问题,本文在价格波动和形成机制基本理论的引导下,试图用均衡价格等微观经济学的理论结合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进行分析论述。
   本文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粮食价格波动轨迹,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就价格波动产生的原因和后果考察了异常高峰和低谷,找出波动时的共同因素及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运用微观经济学的模型和制度经济学的原理,结合现有的文献理清了价格波动原因,通过计算表明了价格变动与产量、消费量、恩格尔系数等指标间的相关关系。在产量方面,谷物产量增加1个百分点,谷物价格将下降1.36个百分点;谷物种植面积增加1个百分点,谷物价格将下降0.65个百分点。在价格与消费的关系方面,国内粮食实际价格的上升会显著减少粮食消费总量,而且国内消费总量和出口数量都会下降。国内消费总量的下降主要是对需求对价格的直接反映,而出口数量减少则是对出口成本增加的回应。就粮食消费而言,粮食实际价格的上涨会显著增加工业消费和种用消费。其中粮食工业消费随实际价格的上升而上升,粮食加工产品的价格上升幅度通常大于粮食价格的上涨幅度,粮食种子的消费量随价格的上升而增加则缘自于种植面积扩大。但粮食实际价格对饲用消费的影响并不显著,粮食食用消费随价格的上升而下降,这是由于粮食食用消费部分是基本的必需性消费,所以其价格影响的显著性略低。由此发现造成价格剧烈波动的原因不仅是供求失衡,还包括国家政策的变化、流通不畅及其它因素。
   粮食价格是在粮食流通中产生的,这是粮价变动的深层原因。这与我国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密不可分(政府的粮食政策和市场流通渠道),本文分析了中国期货市场的运行和价格发现机制,明确指出了期货市场需要进一步发展才能承担起价格中心的任务。
   就中国粮价的稳定机制方面,本文结合有关经济学理论和现实情况,论述了粮食价格是任由市场调节,还是完全国家控制,还是适当调控?比较国外的粮食政策和粮食流通情况,粮食商品价格大都进行着适当的宏观调控。中国的实际情况应采用什么样的粮食价格运行机制或模式才更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结论是在一定范围内随市场波动,超出范围由政府调控。这个范围(区间价格)是由政府根据国内市场的需求情况制定的。
   由于中国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中粮食保护存在的问题,粮食供求平衡点难以精确计算,政府应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主导粮食价格稳定,尽量避免和减少直接调控,并引导市场机制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如何完善粮食价格机制是本文需要解决的主题问题,根据对中国粮食价格的波动和稳定机制的分析,本文提出了整合信息系统,加强粮食物流方面的建设,形成权威的信息中心,明确国家粮食宏观调控中心的职责范围,设立国家粮食宏观调控中心,构建相应运行模式的设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