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双向转诊运行的管理模式研究
【6h】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双向转诊运行的管理模式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研究目标:
   本研究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医疗服务需求行为理论、激励理论等对双向转诊运行管理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需要建立我国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双向转诊中不同利益者的相关卫生政策、医疗保障制度以及相应的管理策略。基于卫生医疗需求行为理论提出需要探索社区居民的人口学特征与居民医疗行为的相关性,以促进双向转诊的顺利开展。基于激励理论提出建立双向转诊的激励约束机制。在文献资料和二手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在对代表性城市双向转诊模式进行了现状调研,比较了各种模式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双向转诊运行管理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并找出关键因素,并提出双向转诊运行的相关政策、管理策略与激励和约束机制,以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双向转诊运行的管理模式,为实现病人的合理分流,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之间有效地开展的双向转诊,为有关卫生行政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研究方法:
   1、文献回顾与情报分析广泛查阅国内外双向转诊的有关专著、学术论文、专业杂志期刊以及网上检索相关文献资料,收集国内外双向转诊现状和影响因素、相关制度和运行机制的相关资料,并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收集来的各类文献资料中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总结,作为研究方案的依据。
   2、个人深入访谈通过对深圳、武汉和天津市卫生行政管理人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社区卫生领域的相关专家共26人的半结构访谈,分析各个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之间双向转诊的现状与利弊,为确定适合我国实际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双向转诊运行的管理模式提供参考。
   3、问卷调查法对双向转诊功能发挥较好的南京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深圳市、武汉市等六个城市,根据社区卫生机构的管理模式和双向转诊机制,在每个城市选取3家医院、9-12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研究现场,随机抽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患者288名进行调查。
   4、专题小组讨论通过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有关人员、医保部门负责人、医院有关人员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专题小组讨论,了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之间双向转诊的影响因素,确定双向转诊存在的问题,探讨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5、典型案例分析通过对不同模式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双向转诊的典型案例分析,结合文献资料总结与个人深入访谈,对不同模式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的利弊进行分析。
   6、资料分析处理方法
   6.1统计学分析方法:用描述性统计学分析方法对不同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双向转诊人次数、转诊疾病构成进行分析。应用卡方检验分析在不同人口学特征人群就医行为与意愿的差异比较,应用logistic回归检验分析在不同人口学特征人群就医行为与意愿的影响因素。
   6.2利益相关者分析:将政府、居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医疗保险机构定义为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利益相关集团分析,运用归纳演绎等方法,探索其行为特征的相互作用,研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双向转诊的动力和阻力。
   研究结果与分析: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双向转诊相关理论研究在双向转诊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患者、医疗保险机构等。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需要建立我国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双向转诊中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的协调机制,研究协调不同利益者的相关卫生政策、医疗保障制度以及相应的管理策略。基于卫生医疗需求行为理论研究分析表明对社区居民的人口学特征与双向转诊意愿非常重要。医疗服务供给行为分析理论表明医疗服务的需求与供给同样受到医疗价格机制的影响,激励理论分析提示双向转诊管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时,应充分考虑管理对象的需求,从而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
   2、国内双向转诊模式现状以及不同模式的利弊分析国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双向转诊模式主要包括以南京、北京、天津市为代表的协议合作模式、以深圳市、大庆市为代表的院办院管模式、以武汉市、唐山为代表的“托管”模式和以利益为导向的松散型模式等4种模式。
   不同合作模式存在不同的利弊,协议合作模式、院办院管模式和托管模式适合不同地区探索,利益为导向的松散式模式,由于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方以短期经济利益为导向,缺乏分工合作的长期目标和合作意识,不值得推荐模式。
   3、双向转诊的关键环节与影响因素影响双向转诊的关键因素包括:公众对社区卫生服务不信任,对大医院存在惯性心理依赖;上转容易下转难的现象比较普遍;举办医院之间、社区卫生机构之间发展水平不一,很难执行统一的制度和标准;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措施和操作性强的奖惩方案,导致医务人员转诊意识淡薄。
   4.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双向转诊运行管理模式构建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很多城市根据当地的实际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摸索了不同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的双向转诊模式,但每种模式各有利弊,我们在对不同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和关键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双向转诊运行管理策略。包括双向转诊的基本原则、协调机构、相关部门职责与工作内容、双向转诊的参考指征、转诊协议和优化转诊流程、双向转诊的信息沟通和设备共享机制、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
   5、双向转诊运行管理的相关政策现状与对策分析要构建双向转诊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必须有必要的配套政策保障,目前,存在政策缺位和错位问题,有的过时,所以,对这些政策都需尽快加以制定和完善。我们在对不同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双向转诊模式的相关政策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在保障双向转诊的基本条件前提下,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多部门合作,完善医保政策、居民引导政策、财政补偿政策和人才培养政策,同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通过政府部门或者第三方强有力的监管,使各部门能较好的履行各自的职责,通过配套各项政策的落实,使双向转诊的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讨论与建议:
   根据我国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现状、关键问题以及政策分析,指出在一定时期内我国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的不同模式需要同时存在,目前大部分城市以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协议合作模式为主,同时院办院管模式和“托管”模式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以利益为导向的松散式模式中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过于注重短期利益,不利于双向转诊持续开展和相关机构的功能实现,根据目前的实际针对前三种模式的改进提出以下建议。
   1、协议合作模式政府的职能实现是否到位是双向转诊顺利开展的关键。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双向转诊,必须有政府强有力的监管和指导,坚持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使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收到积极的效果。同时还要制定统一的转诊标准,建立利益引导机制,实行以奖代补政策,促进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
   2、院办院管模式成立人权和财权相对独立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负责对双向转诊中各方职责的履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管,引入医疗保险定点机构的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转变院长观念,制定双向转诊激励约束机制,在促进上转的同时,提高下转人次数。
   3、“托管”模式理顺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的利益关系,将大医院与社区卫生中心的“竞争关系”变为“互补关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者要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参与与医院的双向转诊。同时加强大医院委派人员的全科医学培训和社区卫生机构管理的培训,避免“托管”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专科化服务”倾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