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突变亨廷顿蛋白对游离锌离子及其转运体ZnT3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6h】

突变亨廷顿蛋白对游离锌离子及其转运体ZnT3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2.实验方法

结果

1. HD转基因小鼠脑内游离锌离子水平降低

2. 突变Htt下调ZnT3表达

3. Sp1调控ZnT3基因转录

4. 突变Htt抑制Sp1与ZnT3启动子序列的结合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1. 亨廷顿疾病轴突变性及突触传递功能异常

2. 脑锌代谢及其生物学作用

3. 脑组织内锌离子稳态及转运体家族

4. 思考与展望

参 考 文 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亨廷顿舞蹈病(Huntington’s disease,HD)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由编码亨廷顿蛋白(huntingtin,Htt)的HD基因中CAG重复序列异常增多所致。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运动失调、认知异常及精神障碍,病理学上以大脑皮质、纹状体等脑区神经元选择性丢失为特征。HD早期症状的出现与突触功能的异常有关,突变Htt对突触功能具有明显的毒性。
  锌元素是人体内生命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之一。人体内85%的锌离子通过与其结合蛋白结合而以结合形式存在,作为游离锌离子的一种储备形式,15%的锌离子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在脑内,约超过95%的游离锌离子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在突触活动中,突触小泡内的游离锌离子与神经递质共同释放到突触间隙,参与调控多种突触后受体的功能,因此,锌离子稳态在突触传递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
  游离锌离子不能通过被动扩散通过细胞膜,其向细胞内外的转运依赖于锌离子转运体(zinc transporter)。锌离子转移转运体3(zinc transporter3,ZnT3)与游离锌离子在突触小泡内的富集有关,细胞内ZnT3的表达水平影响细胞内游离锌离子的浓度。
  在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均有脑内锌离子稳态紊乱,但HD脑内是否有游离锌离子水平的改变,突变 Htt是否通过影响ZnT3的表达改变游离锌离子水平目前未见报道。
  本研究利用HD转基因小鼠和转染表达突变Htt的细胞模型,观察了突变Htt对游离锌离子水平及ZnT3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突变Htt可通过影响Sp1与ZnT3基因启动子序列的结合能力,下调ZnT3的表达,降低游离锌离子水平。
  1.HD转基因小鼠脑内游离锌离子水平降低
  为了观察突变Htt是否影响脑内锌离子水平,首先应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了HD转基因小鼠脑内锌元素总量。结果显示,与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比较,HD转基因(TG)小鼠脑皮质、纹状体和海马等脑区内的锌元素总量明显降低;应用游离锌离子金属自显影(AMG)技术对HD转基因小鼠脑内游离锌离子检测结果显示,TG小鼠中皮质、海马、纹状体、外侧苍白球、内侧苍白球和黑质等部位游离锌离子表达较 WT小鼠相应脑区显著降低。由此提示,突变Htt可破坏脑内锌离子稳态并由此影响突触传递功能。
  2.突变Htt下调ZnT3表达
  脑组织内游离锌离子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必须依靠锌离子转运体转运而进入细胞内。为了明确突变Htt是否通过影响ZnT3的表达使锌离子转运障碍而降低游离锌离子水平,对TG小鼠和HD细胞模型中ZnT3的表达水平进行了检测。免疫印迹检测显示,与WT小鼠比较,TG小鼠皮质、纹状体、海马等脑区的ZnT3表达在14周已经明显降低,在18周和20周降低更加明显;与转染正常Htt(20Q)的BHK细胞比较,转染突变Htt(160Q)的BHK细胞中ZnT3蛋白表达水平在转染24h后降低,转染48h和72h后降低更为明显。RT-PCR检测显示,TG小鼠皮质、纹状体、海马等脑区和转染表达突变Htt的BHK细胞中ZnT3mRNA水平的变化与蛋白水平变化一致。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TG小鼠纹状体、外侧苍白球、内侧苍白球、黑质网状部、海马等脑区的ZnT3免疫反应性较WT小鼠相应区域明显减弱。以上结果提示,突变Htt可能通过抑制ZnT3基因转录下调ZnT3的表达,突变Htt降低TG小鼠脑内游离锌离子水平的效应与其抑制ZnT3的表达而减少游离锌离子的转运有关。
  3.Sp1调控ZnT3基因转录
  突变Htt能通过影响转录因子的活性影响多种基因的转录。为了明确突变Htt是否通过影响调控ZnT3基因的转录因子活性抑制ZnT3基因的转录,对调控ZnT3基因的转录因子进行了分析。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ZnT3基因启动子区域含有Sp1、WT1+KTS、WT1-KTS,NF-κBp50(NF-κBp50)、NF-κBp65等转录因子的可能结合基序,其中Sp1与NF-κBp65的评分较高。分别构建相关转录因子的质粒并转染BHK细胞后应用免疫印迹检测发现,在BHK细胞系中过表达Sp1对ZnT3的表达有上调作用,而过表达其它转录因子对ZnT3的表达无明显影响。进一步的免疫印迹和RT-PCR检测显示,在BHK细胞系中过表达Sp1可使ZnT3的蛋白表达和mRNA水平明显升高,而沉默Sp1后,ZnT3的蛋白表达和mRNA水平则明显下调。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显示,过表达Sp1后含pGL3-ZnT3(-283~+10)和pGL3-ZnT3(-193~+10)报告基因的荧光素酶活性明显升高,而含pGL3-ZnT3(-171~+10)报告基因的荧光素酶活性无改变。以上结果提示含有Sp1a和Sp1b的ZnT3基因启动子区(-184~-174bp)、(-269~-261bp)是Sp1调控ZnT3基因转录的必须位点。而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unoprecipitation,ChIP)技术检测出具有Sp1作用基序的ZnT3基因启动子序列区片段能与Sp1直接结合。这些结果提示Sp1可与ZnT3基因启动子上的(-338~-232bp)和(-253~-112bp)基序结合来激活ZnT3基因的转录。
  4.突变Htt抑制Sp1与ZnT3基因启动子序列的结合
  为了进一步证明突变Htt通过转录因子Sp1抑制ZnT3基因的转录,将表达正常Htt的质粒(pJRed-20Q-Htt)和表达突变Htt的质粒(pJRed-160Q-Htt)分别与ZnT3启动子中的(-283~+10bp)片段克隆成的pGL3-basic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共转染BHK细胞后发现,突变Htt(pJRed-160Q-Htt)使荧光素酶活性较对照组(pJRed-20Q-Htt)的荧光素酶活性较明显减弱,并呈浓度依赖性。而同时过表达外源性pEBGN-Sp1和pJRed-160Q-Htt质粒后的BHK细胞荧光素酶活性与同时过表达pJRed-20Q-Htt和pEBGN空载质粒的BHK细胞荧光素酶活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由此表明突变Htt可能通过抑制Sp1的表达抑制ZnT3的转录。用RT-PCR和免疫印迹检测突变Htt对Sp1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后发现,TG小鼠脑组织中和表达pJRed-160Q-Htt的BHK细胞中Sp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WT小鼠和表达pJRed-20Q-Htt的BHK细胞明显升高,TG小鼠脑组织Sp1免疫反应性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进一步证实,突变Htt可使Sp1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因此,突变Htt不仅未抑制Sp1的表达,反而对Sp1的表达具有上调作用。为了解释在TG小鼠中Sp1表达水平升高而其调控的下游基因ZnT3却表达下降这一现象,应用ChIP技术检测了突变Htt对Sp1与ZnT3基因启动子结合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突变Htt使Sp1与ZnT3基因启动子序列的结合能力明显减弱。
  本研究结果表明,突变Htt通过抑制转录因子Sp1与ZnT3基因启动子的结合而抑制Sp1对ZnT3基因转录的激活作用,从而导致ZnT3基因的转录和表达下降,进而引起游离锌离子向突触小泡内的转运障碍,突触小泡内游离锌离子减少。突触小泡内游离锌离子减少将导致突触传递功能障碍。因此,本研究为揭示HD脑内突触传递功能障碍的机制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