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磁共振电影定量评估正常志愿者及不同小肠器质性疾病小肠蠕动功能的研究
【6h】

磁共振电影定量评估正常志愿者及不同小肠器质性疾病小肠蠕动功能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创新点概述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MR电影对正常小肠运动功能定量评估的应用价值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References]

第二部分MR电影在鉴别正常与异常小肠运动中的应用价值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References]

第三部分比较多模态MR小肠显像与CT小肠显像在对小肠器质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References]

全文总结

综述: 磁共振小肠口服造影法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的研究进展

附录一 主要缩略词表

附录二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探讨MR电影技术定量评估正常小肠运动功能的可行性。
  材料和方法:运用美国GE公司MR DISCOVERY750HD3.0T扫描仪,采用32通道BODY线圈,对2012年10月至2014年3月间44名肠道志愿者进行MR口服造影扫描,在不憋气状态下进行时间为两分钟的MR电影序列扫描。将采集的电影图像传送至ADW4.5工作站,并对每帧图像中左上腹及右下腹两段肠管的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肠腔管径进行测量。通过绘制时间-肠腔管径曲线进一步对每段肠管的最大肠腔管径,收缩频率、收缩周期以及间歇期进行测定。
  结果:所有志愿者均完成了检查。一共对86段充盈良好的小肠肠管进行了定量分析。所有肠段均存在间歇期。左上腹及右下腹两段肠管间的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肠腔管径、收缩频率、收缩周期和间歇期分别为1.33±0.54mm,17.66±2.27 mm,8.64±0.69s,3.03±0.61min,54.19±15.10s和1.38±0.42mm,17.42±1.87mm,8.75±0.77s,3.86±0.54/min,47.47±15.82s。两段肠管间的收缩频率以及间歇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
  结论:MR电影能够对正常小肠的蠕动功能状况进行定量评估。理论上在了解正常小肠运动特征的基础上,可以运用MR电影这项无创的检查方法对器质性以及功能性小肠疾病患者异常的小肠运动状况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第二部分MR电影在鉴别正常与异常小肠运动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MR电影对鉴别正常与异常小肠运动中的价值。
  材料和方法:收集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间我院经CT或临床怀疑小肠器质性疾病患者42名(图1),其中男性28名,女性14名,平均年龄44.14±18.31岁(15-72岁),通过手术病理以及内镜活检证实小肠腺癌6例,间质瘤7例,淋巴瘤6例,克罗恩病13例,门脉高压性肠病4例,过敏性紫癜腹型2例,术后肠粘连3例,粪石性小肠梗阻1例。收集2012年12月至2014年2月间44名健康志愿者志愿者组中男性20名,女性24名,平均年龄为36±13.01岁(20-61岁),所有志愿者以及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以及志愿者均无MRI检查禁忌症且最近两周内无任何药物服用史。所有受试者在MR扫描前1小时内均匀饮入配置好的2.5%等渗甘露醇溶液1500ml。随后,进行MR电影扫描,扫描序列为时长为两分钟的2D-FIESTA-cine序列(自由呼吸状态)。我们将磁共振电影图像中标记的每段目标肠管的静止期肠腔肠管管径(Luminal Diameter,LD)、收缩周期(Contraction Period,CP)、收缩频率(Frequency,FC)以及幅度-肠腔管径比(Amplitude-Diameter Ratio,ADR)进行记录
  结果:通过观察所绘制的患者组目标肠管的时间-肠腔管径曲线,两名医师一共确定了37段肠管运动形式存在异常,并发现了5种不同的小肠病理蠕动形式:Ⅰ.连续型;Ⅱ.缓慢型;Ⅲ.宽大型;Ⅳ.紊乱性;Ⅴ.静止型。与正常组相比,5种不同异常形式的静止期肠腔管径均增大,对于收缩频率以及幅度-肠腔管径比值而言,异常运动中仅缓慢型与正常组之间的差异不明显;在收缩频率方面,连续型高于正常组,缓慢型与正常组无差异,其余三种均低于正常组;此外,除连续型收缩周期与正常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之外,其余四种异常收缩类型的收缩周期均高于正常组,在幅度收缩比上,缓慢型收缩与正常组相比无差异,而其余四型异常运动均小于正常组。通过比较不同疾病与小肠运动功能受损情况之间的联系,我们发现缺血、梗阻等因素对于局部受损小肠肠段的运动功能影响较为明显,炎症次之,而不同的肿瘤性疾病则根据其起源位置以分期等因素的区别对小肠运动的影响有所差异。
  结论:我们可以运用MR电影图像对正常和异常的小肠运动情况进行有效的区分,同时,通过绘制目标肠管的时间-肠腔管径曲线以及对相关小肠运动定量参数的测定和分析,能够为我们提供不同病理生理状态与小肠运动受损情况严重程度之间的联系。
  第三部分比较多模态MR与CT小肠造影在对小肠器质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比较多模态MR小肠口服造影法与CT小肠显像在诊断小肠器质性性疾病中的价值。
  方法:收集本院2012年2月至2014年8月间65名通过CT小肠检查怀疑小肠疾病的患者,之后对每位患者进行MR多模态小肠口服造影检查。由两名腹部影像学医师分别对CT及MR图像进行分析,记录十二指肠、近段空肠、远段空肠、近段回肠以及远段回肠肠管病变累及的情况,并与手术以及内镜活检病理结果进行对照。
  结果:在所有65名小肠器质性病变患者中,经手术及内镜病理证实共有76段受累小肠肠段。CT及MR诊断小肠器质性病变肠段的检出率分别为96.1%(73/76)和94.7%(72/76),通过McNemar检验比较结果显示,CT小肠显像与多模态小肠MR口服造影法在对于诊断小肠器质性病变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例粘膜血管畸形以及两例粘膜海绵状血管瘤伴出血患者仅在CT中显示。在一例粪石性梗阻患者,MR电影对于梗阻缺血肠段进行了准确定位;一例十二指肠升部腺癌患者中,由于CT软组织对比度较低,难以对病灶的来源以及累及范围进行准确诊断,在MR图像中,通过LAVA-FLEX以及DWI成像,我们对患者的疾病及其分期进行了准确分析;另一例近端空肠间质瘤在CT增强扫描中因无强化而漏诊,而在多模态MR小肠口服造影检查中,通过常规以及小视野DWI图像对病灶进行了准确诊断。
  结论:多模态MR小肠口服造影法与CT小肠显像均是诊断小肠器质性性疾病的有效手段。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