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磁共振对正常小肠肠壁结构及小肠疾病诊断价值研究
【6h】

磁共振对正常小肠肠壁结构及小肠疾病诊断价值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MRI对家犬在体小肠显示能力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RI对正常人体小肠肠壁结构及小肠蠕动功能电影成像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MRI对小肠疾病诊断临床价值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1

英文论文2

展开▼

摘要

文章分为三部分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 MRI对家犬正常小肠肠壁结构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对活体家犬小肠进行高分辨率磁共振检查,观察MRI对小肠肠壁各层结构的显示效果;并与组织学对比分析,评价MRI对小肠肠壁结构的显示能力,为临床上MRI在小肠疾病检查方面的应用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方法:选择3只成年的健康普通雄性家犬为实验动物进行3.0T MRI检查;MRI检查前家犬禁饮食和饮水8-12小时,应用FSE序列进行非脂肪抑制序列的T1WI和T2WI及脂肪抑制T2WI扫描。对各序列获得图像中显示的不同部位小肠肠壁分层情况及各层信号特点进行记录,测量相应部位肠壁总厚度及各层厚度,计算各层占小肠肠壁厚度比。MRI检查完成后,对家犬小肠依照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等不部位进行组织学取材,并按照步骤进行HE染色;采用MoticImages Plus2.0 ML数码医学图像分析系统对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组织学切片进行多方位观察和测量,分别测量各肠段肠壁全层厚度及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的各分层厚度,每个位点测量三次,连续测量3片组织,取平均值;计算各层所占小肠厚度的比值。所得组织学测量结果与MRI结果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3.0T MRI的FSE序列能够对家犬小肠肠壁的各层结构进行有效显示;其中FS-T2WI为较有价值的扫描序列。MRI图像显示的小肠不同部位肠壁结构主要为3/4层信号:十二指肠及空肠黏膜层显示为内层等信号、外层中高信号两层改变;空肠黏膜层显示为等信号1层信号;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的黏膜下层和肌层均显示为1层信号,分别为低信号和中等信号。组织学测量,十二指肠肠壁最厚,然后依次为空肠和回肠;各层占肠壁厚度比方面,十二指肠黏膜层最厚(72.94%±9.33%),其次是回肠黏膜层(72.69%±8.24%),回肠黏膜层(56.36%±11.89%);回肠黏膜下层及肌层均较空肠和十二指肠厚,占小肠厚度比分别为11.91%±8.44%和31.73%±8.46%。MRI显示的小肠各层厚度与组织学测量结果存在一定差异,MRI测量黏膜层厚度及粘膜层厚度比较组织学结果高;MRI测量小肠各部位黏膜层厚度比依次为十二指肠75.80%±8.09%,空肠79.46%±4.28%,回肠55.43%±12.0%。统计学分析组织学与MRI测量结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通过与组织学对比实验研究结果显示,3.0T高场强MRI对家犬小肠肠壁结构分层进行清楚显示;FS-T2WI为较好的检查序列,其对小肠肠壁各层信号改变可以进行较好的评价。3.0T高场强MRI对进一步实验性研究小肠疾病,尤其是肿瘤性病变的发生、发展及浸润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协助TNM分期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二部分 MRI对正常人体小肠肠壁结构及小肠蠕动功能电影成像研究
  目的:通过对正常志愿者行3.0T磁共振小肠检查,探讨其对正常人体小肠肠壁组织结构的显示能力,研究磁共振电影成像技术评价正常小肠运动能力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
  方法:应用3.0T磁共振扫描仪及8通道体部线圈,对我院2013年6月~2014年2月4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腹部MRI检查,检查前做好充分的肠道准备,首先行冠状位快速自旋回波(FSE) T1WI、FSE T2WI、FS-FSE T2WI及脂肪抑制FIESTA扫描,然后由两名资深的MRI诊断医师分析获得的常规序列图像,依据评分标准独立地对图像的总体质量进行评分;在各序列图像上测量正常小肠肠壁的信噪比,并观察和记录正常人体小肠肠壁的常规MR表现。其次,对志愿者行MR口服造影扫描,在不憋气状态下行冠状位MR电影扫描,将获得的图像传送至ADW4.4后处理工作站,选择两段对称部位的小肠肠管作为目标观察对(右下腹和左上腹),测量图像显示的管腔大小,并依据肠管运动情况做出相应肠管的蠕动时间-管径曲线,观察小肠的运动形式并测定每段目标肠管的振幅、收缩周期、收缩频率及间歇期。
  结果:所有志愿者均较好的完成了相应的MRI检查。①在常规检查的序列中,FSE T1WI、FSE T2WI、FS-FSE T2WI、脂肪抑制FIESTA序列图像质量均较FS-FSE T1WI好;4种序列分别与FS-FSE T1WI比较,相互间图像质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SE T1WI、FSE T2WI、FS-FSE T2WI、脂肪抑制FIESTA序列间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正常小肠肠壁在各序列上的信噪比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脂肪抑制FIESTA序列的信噪比最大。③正常人体小肠肠壁以在FSE T2WI序列显示最佳,肠壁的厚度在各个序列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人体小肠肠壁厚度的范围为1.2mm-3.6mm,平均值为2.4mm。④正常小肠3cm范围内粘膜皱襞数目在各个序列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FSE T2WI序列显示最佳,FS-FSET1WI最差;正常小肠3cm范围内肠段粘膜皱襞数目的范围为2-9个,平均皱襞数为5个。⑤正常小肠5cm范围内显示的肠系膜血管影的数目在各个序列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脂肪抑制FIESTA序列显示最佳,FSE T2WI序列最差;正常小肠5cm范围内显示的肠系膜血管影的数目的范围为2-13个,平均为6个。⑥小肠MRI电影成像的时间-肠腔管径图显示小肠的运动形式为具有间歇期的连续收缩;左上腹及右下腹两段肠管间的收缩频率以及间歇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振幅)、收缩周期间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结论:3.0T磁共振应用8通道体部线圈可以获得高质量的正常人体小肠肠壁图像,尤其以FIESTA序列的价值更大;MR电影成像能够评价正常人体小肠的运动能力,并可对其进行定量评估,为应用MR电影成像评价器质性以及功能性小肠疾病患者的小肠运动情况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 MRI对小肠疾病诊断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3.0T MRI及CT对常见小肠疾病诊断征象显示及测量结果,并与组织病理学结果对照分析,探讨3.0T磁共振在小肠常见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分析2013年6月~2014年9月病历资料完整,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2例小肠疾病患者。32例患者于手术前应用Siemens definition Flash双源CT机行CT检查(腹盆腔CT平扫17例,其余15例患者同时行腹盆腔CT平扫及增强检查);11例患者于手术前应用3.0T磁共振扫描仪及8通道体部线圈行MRI平扫检查,其中4例同时行MRI增强检查;所有患者中,其余9例患既行CT又行MR检查。CT检查完成后采用MPR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MR检查均采用冠状位快速自旋回波(FSE) T1WI、FSE T2WI、FS-FSE T2WI及脂肪抑制FIESTA扫描,部分患者采用LAVA技术行MR增强检查。结合组织病理学观察测量,分别分析、比较MRI及CT检查对小肠疾病基本病变观察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并对两种检查技术的显示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①通过与组织病理学结果对比分析,MRI与CT在小肠基本病变的显示方面的敏感度(sN)、特异度(sP)、准确度(AC)均较高,并且二者与病理组织学结果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②在肠黏膜异常、周围结构受累及情况的显示方面,MRI的sN、sP、AC明显高于CT结果。③CT、MRI两种检查测量获得的肿块大小、累及肠管长度及增厚肠壁的厚度的结果分别与组织学标本测量的结果比较,通过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种检查与组织病理学结果间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但MR检查所获得的数据与病理检查差距更小。
  结论:MR软组织分辨率高、多参数、多方位成像、无电离辐射等优点,能更好地显示小肠的基本病变,弥补了CT检查的不足,可协助临床准确及时对疾病做出诊断,协助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MRI电影成像能够可视化评价肠管的蠕动情况有可能指导临床确定梗阻部位,为早期诊断肠梗阻提供帮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