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科普硕士科学本质观的转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6h】

科普硕士科学本质观的转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引言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2 研究过程与方法

2.1 研究问题

2.2 研究工具

2.3 研究对象

2.4 分析标准

2.5 研究方法

2.6 信效度检验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科普硕士科学本质观的总体变化情况分析

3.2 科普硕士对科学基于经验证据理解的变化分析

3.3 科普硕士对科学中观察与推理理解的变化分析

3.4 科普硕士对科学定理和定律理解的变化分析

3.5 科普硕士对科学想象力和创造力理解的变化分析

3.6 科学硕士对科学主观性理解的变化分析

3.7 科普硕士对科学暂定性理解的变化分析

3.8 科普硕士对科学的社会文化嵌入性理解的变化分析

4 科普硕士科学本质观影响因素分析

4.1 学校课程设置的影响

4.2 实习经历的影响

4.3 志愿者经历的影响

4.4 行业专家的影响

4.5 生活细节的影响

5 研究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启示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正确的理解是科普人员基本素养之一。科普硕士的科学本质观体现着科普硕士的课程设置成果,同时也决定着其科学素养的高低,更影响着其将来科学普及工作的效果。然而,目前我国几乎没有以科普硕士为对象进行的研究。因此,研究科普硕士科学本质观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不仅有利于今后对科普硕士的培养,也有助于丰富科学本质观研究的成果。
  本文以华中科技大学首届科普硕士为研究对象,运用开放式问卷和半结构访谈法对比分析了科普硕士入学之初(2013年)和入学一年后(2014年)的科学本质观,本研究评价的七项指标为:科学的基于经验证据性、科学的主观性、科学的暂定性、科学中的观察与推理、科学中的想象来和创造力、科学定理和定律、科学的社会文化嵌入型。评价等级为:显性质朴、隐形质朴、混合理解、隐性理性、显性理性。
  经过调查发现:科普硕士在科学本质观各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科普硕士在“科学的暂定性”、“科学的主观性”、“科学中的观察与推理”、“科学的社会文化嵌入性”这四个指标上的理解水平有着显著性差异,而在“科学的基于经验证据”、“科学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科学定理和定律”这三个指标上的理解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另一方面,研究发现科学本质观的七项指标之间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因此,在培养学生科学本质观时可以利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研究对象的后续访谈结果显示,影响科普硕士科学本质观的原因包括校内和校外两方面,校内主要是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带来的影响,让原本都是理工科背景的科普硕士有了另一种思维方式。校外主要是丰富的实训活动带来的影响,开阔的视野和专家的言传身教都让科普硕士对其所处的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