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宏观审慎视角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
【6h】

基于宏观审慎视角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导论

1.1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研究方法及数据

1.4 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与不足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系统性风险

2.2 巴塞尔监管协议回顾

2.3 宏观审慎

3 单个银行的风险识别及度量

3.1 引言

3.2 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识别方法

3.3 单个银行风险贡献度的测量

3.4 基于CCA方法的测量

3.5本章小结

4 单个银行系统性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4.1 引言

4.2 影响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因素分析

4.3 实证分析及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传染模型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导研究

5.1 银行间风险传染的研究方法

5.2 银行业破产风险传染过程

5.3 仿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节

6 宏观层面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审慎监管

6.1 宏观审慎的有效性研究

6.2 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协调性研究

6.3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海啸对整个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破坏。此时,孤立、静止地强调单个机构微观层面的风险监管是远远不足的,建立宏观审慎维度的框架势不容缓。随着市场化改革和经济金融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中国金融体系未来面临各种形式危机的可能性正逐渐加大。首先,中国的金融机构同质性很高,容易受到骨牌效应的冲击;其次,目前市场上仍缺乏足够的风险控制工具和交易机制,系统性风险容易传染和放大;最后,金融监管的手段和技术仍落后,人为因素多,规章制度难以落实。在中国金融部门逐步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下,这更需要建立金融体系风险监测系统,进一步提高金融风险预警能力。
  本文首先结合巴塞尔协议III的监管要求和中国银行业的特殊情况,对G-SIBs标准进行了改良,计算出评估指标,采用聚类方法识别出我国的系统重要性银行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而可能发展为系统重要性的银行有:中国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还得出上市银行的规模、关联性、复杂性和可替代性和国民信心是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的主要影响因素,资产规模与系统重要性的相关程度较高。通过比较CoVar、MES、Rquare等常用的衡量系统性风险的方法优劣,选择采用或有索偿权CCA方法来度量单个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测算出单个银行的违约风险距离DD,采用资产加权、一般加权以及将银行体系看作唯一资产组合三种加权方式测算整个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为了进一步考察对单个银行风险冲击的因素,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重点对学术界目前有争议的因素:规模、竞争、非利息业务三个因素着重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银行体系规模的增加会加剧“大而不倒”和政府隐形担保的风险,从而加大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概率;而银行间的竞争,会增加银行运行的有效性,减小系统性风险;非利息业务对系统性风险的关系随着银行资产规模的变化成倒“U”型。在对单个银行的风险识别、度量以及影响因素分析之后,基于各银行资产负债表数据采用网络传染模型构建拓扑网络,模拟风险由单个银行向银行体系的传导路径,采用仿真方式来模拟单个银行倒闭对整个银行体系的冲击效应和传染过程。通过传染模型仿真得出,单独一家银行倒闭所导致的后果的严重性主要取决于倒闭银行的规模,5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的任何一家如果倒闭,有可能造成银行业超乎想象的损失,而如果是某家股份制银行或城市商业银行倒闭,则造成的损失会相对较小。其次,风险传染的轮数与违约损失率之间存在非线性的关系,违约损失率较小时风险传染轮数较小是因为首家银行破产的冲击能够被银行业吸收,从而阻断风险的进一步扩散,反之,违约损失率较大时风险传染轮数较小是由于首家银行破产造成的冲击太大,以至于仅需短短的一两轮风险传染,就会使得整个银行业陷入全面破产的困境。为了更好地衡量宏观审慎工具的有效性,本文引入银行部门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通过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损失函数和货币政策调控损失函数来研究两者的协调性和有效性,得出如果监管当局政策要单独使用,那么货币政策的效果最好;政策如果要联合使用,那么使用同周期的政策组合的效果最好;在扰动非常大的情况下,央行最好不要使用任何政策或者等宏观经济波动稍微缓和时再进行相机抉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