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交互分析模式克服流动儿童同伴交往困难的介入研究——基于对武汉市A社区B小学流动儿童开展的实务
【6h】

交互分析模式克服流动儿童同伴交往困难的介入研究——基于对武汉市A社区B小学流动儿童开展的实务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意义

1.3文献综述

1.4研究思路与内容

1.5核心概念界定

1.6研究方法

2流动儿童需求评估与方案设计

2.1武汉市A社区B小学概况

2.2招募组员与需求评估

2.3服务目标

2.4小组活动方案设计

3发现自我优势

3.1制定小组规范

3.2发现自我优势

3.3战胜自卑心理

3.4小结

4纠正认知偏差

4.1正确认识交往动机

4.2消除猜疑心理

4.3克服羞怯心理

4.4小结

5学习交往技巧

5.1培养同伴交往技巧

5.2践行同伴交往技巧

5.3形成良性交往模式

5.4小结

6流动儿童同伴交往介入评估

6.1综合评估

6.2服务结案

6.3小结

7结论与讨论

7.1基本结论

7.2进一步讨论

7.3研究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展开▼

摘要

本文以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以交互分析模式为理论指导,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对两名存在同伴交往困难的“内向”流动儿童进行专业介入,将个体问题放入小组中,注重问题的解决与小组成员互动的联系。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帮助“内向”流动儿童克服同伴交往困难,形成良性交往模式。
  第一,发现自我优势,战胜自卑心理。从小组活动初期开始,从“自画像”、“外貌”入手,然后从“我的表彰大会”发现自我“优势与不足”,明白如何充分发挥自我优势;有意识增加服务对象的表演和发言次数,加强服务对象与小组成员之间的联系;通过“同走生命线”、“最爱是你”发现其他成员的优点与不足,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通过开展活动,“内向”成员发现自我优势,战胜自卑心理。
  第二,纠正认知偏差,克服猜疑、羞怯心理。运用了交互分析模式的“交叉的交互形态”和“隐藏的交互形态”的技巧,设计“角色扮演”、“备受攻击”类似活动,纠正服务对象对他人认知偏差,克服猜疑心理;通过“死人结”、“人椅”的介入与辅导,克服羞怯心理,使“内向”成员与他人沟通更加积极。活动之后,“内向”成员消除了猜疑心理,一定程度克服羞怯心理。
  第三,学习交往技巧,形成良性模式。服务对象存在同伴交往困难,另一主要原因是缺乏交往技巧。通过“交流会——教授交往技巧”、“移水出圆——情景模拟”、“与领导沟通——升华”帮助存在交往困难的成员掌握交往技巧与方法;通过“自由游戏——良性模式”帮助“内向”儿童形成良性交往模式。介入后,“内向”组员交往更加自信,变得开朗,学会了交往技巧。
  研究发现,交互分析模式在克服流动儿童的同伴交往困难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该模式在实践中也存在某些不足,若能将它与社会系统理论相结合或许效果更佳;此外,社会工作者在运用交互分析模式开展小组工作时,不应该只是简单地扮演一个协调者的角色,而应增加组织者和教育者两个角色。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