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海原回族村落公共空间形态探析
【6h】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海原回族村落公共空间形态探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范围

1.4 相关概念辨析

1.5 既往研究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2 海原回族聚落文化人类学要素

2.1 聚落研究中的文化人类学要素

2.2 宗教信仰

2.3 风俗文化

2.4 行为模式

2.5 本章小结

3 海原回族“围寺而居”的寺坊格局

3.1 “寺坊”来源与发展

3.2 “寺坊”类型解析

3.3 “寺坊”构成与功能

3.4 “寺坊”空间与边界

3.6 本章小结

4 海原回族聚落公共建筑空间解析

4.1 精神核心——清真寺

4.2 灵魂寄托——拱北

4.3 修道传教——道堂

4.5 宗教内核——空间特征

4.6 本章小结

5 海原回族聚落公共空间的当代演绎

5.1 寺坊格局的当代变迁

5.2 公共建筑的当代变迁

5.4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研究成果

6.2 研究不足

6.3 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建筑从诞生伊始便在人类生活中担当起文化载体的角色,在人类的语言、文字等抽象表意系统出现之前,建筑与建筑环境便被用于维系若干代人之间文化习俗信息联通性的纽带。回族乡村聚落及其公共建筑作为回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物质载体,公共空间更是提供回族宗教仪式、庆典活动、生活生计等的空间场所,行为活动与空间场所频繁发生互动并相互作用。海原县作为全国最大的回族集聚区之一,在这片丘陵沟壑地带保留了众多传统回族聚落与建筑,故此,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解析海原回族乡村聚落公共空间形态尤为重要。
  本论文建立在田野工作的基础上,以建筑学为主,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海原回族村落寺坊格局与村落中清真寺、道堂、拱北为主的公共建筑构成的公共空间形态进行梳理与研究,论文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探究应用文化人类学研究回族聚落的意义并提取出海原回族聚落中的文化人类学要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历史文献解读与实地参与考察,概述海原地区回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文化,总结该地区回族村民仪式行为模式与日常行为模式的特征。其次,作为正文核心,立足于充分的田野工作之上,以实地参与观察为主,分别就“围寺而居的寺坊格局”、“公共建筑空间解析”两个内容展开论述,分析公共空间中回族村民的宗教行为活动与日常行为活动,及其对公共空间形态产生的影响。最后,在上述田野工作、案例调查、史料阅读的基础上梳理出“公共空间的当代演绎”,概述当代社会环境背景下公共空间的变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