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韭菜籽油及其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研究
【6h】

韭菜籽油及其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 言

第1章文献综述

1.1 韭菜籽研究概述

1.1.1 韭菜的营养及药用价值

1.1.2 韭菜籽提取物研究概况

1.2 天然植物油脂的提取方法研究概述

1.2.1 植物油料的分类与组成

1.2.2 植物油脂制取的主要方法

1.2.3 天然植物提取研究最新进展

1.3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研究概述

1.3.1 黄酮类化合物的种类及特性

1.3.2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

1.3.3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1.3.4 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不同方法提取韭菜籽油的工艺研究

2.1 索氏法萃取韭菜籽油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与讨论

2.2 超临界CO2法萃取韭菜籽油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与讨论

2.3 两种方法的比较

2.4 小结

第3章韭菜籽油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试剂及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韭菜籽油理化性质的测定

3.2.2 韭菜籽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3.3 小结

第4章韭菜籽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试剂及仪器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提取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鉴定

4.2.2 各因子对提取率的影响

4.2.3 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4.2.4 数学模型的建立

4.2.5 连续提取黄酮及韭菜籽油工艺的初步探讨

4.3 小结

第5章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韭菜籽作为一种极具药用价值的天然产物,其营养价值及多方面的药理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得到证实。本文对韭菜籽油及韭菜籽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并对提取出的韭菜籽油产品进行了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 通过单因素设计实验,探讨了溶剂种类、原料预处理方式、萃取时间、剂料比对索氏法萃取韭菜籽油出油率的影响,初步确定出适宜工艺条件:萃取溶剂为正己烷,原料预处理方式为烘炒后粉碎,萃取时间为6h,剂料比为4.5/1,此条件下出油率接近14%:探讨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对超临界CO2法萃取韭菜籽油出油率的影响,初步确定萃取压力23MPa,萃取温度35℃,萃取时间2~3h为其适宜工艺参数;该法得到的出油率达18%以上,明显高于索氏法。此外,与索氏法相比,超临界CO2法萃取时间更短,产品质量更高。 气相色谱法分析韭菜籽油产品中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韭菜籽油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天然植物油脂。其含有8种脂肪酸,其中含量最多的3种脂肪酸分别为油酸、硬脂酸、软脂酸,总含量达91%以上,且其总不饱和酸的含量达60~70%。 采用碱性乙醇法对韭菜籽中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提取研究,通过正交设计实验,考察了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pH值及剂料比对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初步确定出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60%,提取温度45℃,提取时间2h,溶液pH值10,剂料比30/1;该条件下测得的黄酮含量为3.60mg/g韭菜籽。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提取率与各工艺参数之间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对优化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的工艺条件具有参考价值。 为综合利用韭菜籽资源,进行了先从韭菜籽中提取黄酮,再提取韭菜籽油的连续提取工艺的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该工艺技术上可行。 本研究对韭菜籽油的营养及药用价值进行了进一步证实,可对工业生产韭菜籽油提供必要的数据参考,同时为充分开发利用韭菜籽资源奠定理论基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