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弗洛姆“生产性人格”理论及其当代德育价值研究
【6h】

弗洛姆“生产性人格”理论及其当代德育价值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弗洛姆伦理思想的研究

1.3.2 关于弗洛姆人格理论的研究

1.3.3 关于弗洛姆教育思想研究

1.3.4 关于弗洛姆道德教育思想研究

1.4 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阅读法

1.5.2 概括归纳法

2 弗洛姆生产性人格理论的历史背景、缘起与理论前提

2.1 弗洛姆生产性人格理论的时代背景

2.1.1 经济背景

2.1.2 社会政治背景

2.2 弗洛姆生产性人格理论的思想基础

2.2.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

2.2.2 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

2.3 弗洛姆生产性人格的理论前提

2.3.1 存在的情境

2.3.2 现实的需要

2.3.3 人性的预设

3 人格是人道主义伦理学的主题

3.1 “人”是道德规范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3.1.1 “人”是价值规范的客观标准

3.1.2 道德规范的标准有客观正当性

3.1.3 以“人”为中心不是利己主义

3.2 人格在人道主义伦理学的中心地位

3.2.1 人格是道德规范的内在规定

3.2.2 只有人格能赋予行为价值说明

4 弗洛姆生产性人格的内涵

4.1 弗洛姆关于人格的概念界定

4.1.1 不同学科视域下的人格定义

4.1.2 性格是弗洛姆人格理论的核心概念

4.2 人格的生产性与非生产性取向

4.2.1 人格的生产性取向

4.2.2 同化过程中人格的非生产性取向

4.2.3 社会化过程中的人格取向

4.2.4 人格是生产性与非生产性性格的混合形式

4.3 弗洛姆生产性人格的意义旨归

4.3.1 生产性人格的主观以及客观功能

4.3.2 生产性人格的伦理学意蕴

4.3.3 真正的幸福源于生产性人格

5 弗洛姆生产性人格的培育路径

5.1 弗洛姆生产性人格培育的条件

5.1.1 生产性人格的培育依赖于人的自发性行动

5.1.2 健全人格的塑造依赖于健全社会的构建

5.2 弗洛姆生产性人格养成的运行机制

5.2.1 理性认知:人之道德规范的圭臬

5.2.2 生产性的爱:人克服分离的情感和能力

5.2.3 理性信仰:道德行为的必要基础

5.2.4 人道主义良心:人对自我的道德呼唤

5.3 弗洛姆生产性人格培育方法的价值回归

5.3.1 生产性人格培育应该回归道德主体

5.3.2 生产性人格培育应该回归生活艺术

5.3.3 生产性人格培育应该回归道德实践

5.3.4 生产性人格培育应该回归存在式教育

6 弗洛姆生产性人格理论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6.1 回归道德主体,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6.1.1 抗拒占有式教育,发展人之“生产性”潜能

6.1.2 理解人之存在本性,提升学生的需要层次

6.2 夯实道德心理学基础,促进知情意行的统一

6.2.1 摒弃知识主义教育,培育学生理性思维能力

6.2.2 凸显情感意志教育,培育爱的能力与理性信仰

6.3 回归现实生活,关注生活艺术的培育

6.3.1 培育生活艺术,在生活实践中审视自我价值

6.3.2 关照生活体验,在道德实践中实现知行统一

6.4 反对强制灌输,注重启发式教学模式

6.4.1 强制灌输易造就人格不健全的学生

6.4.2 启发式教学模式重在孕育出学生人格中善的能力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