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移位Pilon骨折的分型与手术治疗
【6h】

移位Pilon骨折的分型与手术治疗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第一部分移位Pilon骨折新分型的研究

资料与方法

(一)Pilon骨折诊断标准

(二)病例纳入标准

(三)排除标准

(四)病例分组与分型方法

(五)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一般结果

(二)两组基本情况

(三)分型与各型伤情特点

讨论

(一)祖国医学对Pilon骨折的认识

(二)胫骨下段的解剖特征与Pilon骨折的发生

(三)目前Pilon骨折的分型及不足

(四)损伤机制、受伤时足的位置对Pilon骨折分型的意义

(五)CT三维重建资料对Pilon骨折分型的意义

(六)综合分型法与Ruedi-Allgower法比较

(七)综合分型法存在的不足

结论

第二部分 Pilon骨折的手术治疗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手术入路

(三)复位与固定方法

(四)随访计划

(五)统计学处理方法

结果

(一)一般结果

(二)两组手术情况与质量比较结果

(三)随访分析结果

讨论

(一)祖国医学对Pilon骨折治疗的认识

(二)手术时机与Pilon骨折治疗

(三)手术入路与Pilon骨折治疗

(四)目前Pilon骨折治疗的方法

(五)对手术治疗Pilon骨折的设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Pilon骨折的分型和治疗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总结和分析手术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资料及其手术效果,提出一种新分型及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法,并同传统Ruedi-Allgower分型及治疗相比较,探讨新分型在手术治疗Pilon骨折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采用新分型提供依据。
   方法:
   第一部分:全部病例系2008年1月-2010年1月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收治的手术治疗的82例Pilon骨折,根据病例纳入标准和病例排除标准,随机将82例患者分为A组(40例)和B组(42例),A组按Ruedi-Allgower分型,B组按新分型—综合法分型,即按受伤机制(高、低能量)、受伤时踝关节体位(内、外翻,背伸、中立位)、影像学资料(关节面粉碎程度、是否与干骺端分离)、踝周韧带损伤情况进行分型。两组所有病例相关数据通过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种分型在全面评估Pilon骨折损伤病理改变方面的差别。
   第二部分:将纳入第一部分A组和B组病例,根据软组织条件及传统习惯来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比较术前骨折类型、手术时机选择、术中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有无统计学差异,复位固定后采用Bu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价标准进行对照。手术固定术后7天、4周、8周、12周、24周、1年复查X线片,观察两组患者骨性愈合时间、患肢功能评价,并按照Helfet标准比较两组疗效差异。
   结果:
   第一部分:两组骨折82例资料完整。根据临床资料,A组Ⅱ型16例,Ⅲ型24例,其中开放伤3例;B组内翻型11例(Ⅰ°5例,Ⅱ°6例),外翻型14例(Ⅰ°3例,Ⅱ°11例),背伸型10例,中立位型7例,其中开放伤4例。A组和B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患肢情况、致病因素、关节面粉碎程度经统计检验,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在判断损伤机制、关节面关键骨折块位置、干骺端及踝部韧带损伤方面,综合法分型更全面。
   第二部分:A组患者闭合性骨折均采用前内侧入路,前外侧放置钢板,3例开放伤采取前侧入路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B组11例采用前内侧有限切开经皮钢板螺钉固定,23例采用前侧切开,前外侧放置钢板固定,4例开放伤采用前侧切开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4例采用前侧切开空心钉内固定加石膏外固定。所有患者于术后12-14天拆线,均Ⅰ期愈合,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年,7例使用外固定架者于术后2月拆除。A组1例3个月后伤口感染,1例8个月后并发慢性骨髓炎,经换药及抗感染治疗后均痊愈。两组患者3-6个月影像学资料显示骨折临床愈合并下地负重。A组术后3个月根据Helfet标准评定示优5例,良24例,差9例,优良率72.5%;术后1年示优7例,良18例,差6例,优良率80%。B组术后3个月示优8例,良23例,差8例,优良率73.7%;术后1年示优9例,良17例,差7例,优良率78.7%。与A组相比,B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临床愈合时间、1年后功能评价等方面结果无明显差别。
   结论
   第一部分:综合法分型在表达Pilon骨折的损伤机制、损伤病理改变、关键骨折块的位置、干骺端情况、踝部韧带损伤方面较Ruedi-Allgower分型更全面,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分型方法。
   第二部分:Pilon骨折尽管分型不同,但手术方法类似,其治疗结果相近,表明目前临床分型已明显落后于手术治疗,如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将可能提升疗效空间,因此,亟待建立一种能指导临床的新分型法,本文建立的综合法分型有助于指导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其有效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