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古今医案数据挖掘的痉病用药特点研究
【6h】

基于古今医案数据挖掘的痉病用药特点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文献来源

1.1.1古代医案检索来源

1.1.2现代医案检索来源

1.2检索策略

1.2.1古代医案检索策略

1.2.2现代医案检索策略

1.3方剂筛选标准

1.3.1诊断标准

1.3.2 纳入标准:

1.3.3排除标准

1.4研究方法

1.4.1数据采集

1.4.2 数据规范

1.4.3 信息录入与建立数据库

1.4.4 数据挖掘方法

2结果

2.1古代医案药物分析

2.1.1药物频数分析

2.1.2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2.1.3高频药物因子分析

2.2 现代医案药物分析

2.2.1药物频数分析

2.2.2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2.2.3高频药物因子分析

3 讨论

3.1 古今痉病医案用药特点分析

3.1.1痉病病因多与外邪、肝风、热盛、痰浊、瘀血、气血亏虚等因素相关

3.1.2 寒温并用,甘以缓急,甘寒生津

3.1.3病位在筋,从肝论治,与心肺脾胃肾相关

3.1.4古今用药类别大致相同,古方重清热,今方重补虚

3.1.5 辨证用药基础上酌情配伍平肝息风之品

3.1.6虫类药的使用在现代痉病治疗中受到更多重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痉病中医药研究进展

附录表1

附录表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研究目的: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今痉病医案的用药特点,科学指导痉病临床药物治疗。
  研究方法:确定古代医案来源,制定检索式计算机检索《中华医典》并结合人工翻阅湖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中综合性医著、医案、医论、医话等,收集古代医案;选择确定现代文献来源数据库,依据各数据库特点制定检索式,检索收集截止2014年前中英文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符合条件的医案,依据《中药大辞典》和《中药学》标准规范化,以及对功效、性味、归经分类后,依次录入Excel2007表格中,建立古代医案痉病-中药数据库、现代医案痉病-中药数据库和痉病药物功效-性味-归经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进行整合,探讨痉病的用药及配伍规律,推测痉病病因病机、病位及治则治法。
  研究结果:纳入古代医案共153则,涉及药物224种,累计频数1525次。出现频数≥10次的中药55味,累计频数为1061次,累计频率为69.57%。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有:石菖蒲、甘草、羚羊角、生地黄、钩藤、茯苓、玄参、白芍、半夏、川贝母、水牛角、竹茹、麦门冬、栀子、金银花等。古代医案常用清热药、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平肝息风药、解表药五类。清热药中以清热凉血药使用最多,其后依次是清热泻火药、清热解毒药。药性方面,寒性药物居首位,其次是微寒和温性药物;药味方面,甘味药物应用最多,其次是苦、辛、咸;归经方面,药物归属肝经频数最高,其后依次是心、肺、胃、脾、肾。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石菖蒲多与天南星、半夏、天竹黄、茯神、滑石、玄参、水牛角、朱砂、郁金、橘红等药物配伍使用。其次是羚羊角多与菊花、钩藤、玄参、水牛角、桑叶、滑石等药物配伍使用。茯神+远志、玄参+水牛角、连翘+金银花、钩藤+石决明为痉病较常用的药对组合;水牛角+羚羊角+玄参和半夏+茯苓+石菖蒲为痉病较常用的三项关联组合。通过高频药物因子分析,得到12个因子,反推出外邪袭表、肝经热盛、胃热腑实、血热、痰浊、阴血亏虚等痉病病机。纳入现代医案共110则,涉及药物198种,累计频数1314次。其中出现频数≥10次的中药41味,累计频数为781次。使用频数较高的药物有白芍、炙甘草、全蝎、白僵蚕、钩藤、葛根、桂枝、大枣、甘草、当归、天麻、牡蛎、蜈蚣等。现代医案中常用补虚药、平肝息风药、解表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五类。补虚药中以补气药(53.03%)使用最多,其次为补血药(37.12%)。药性方面,温性药物使用频次最高,其次是平性和寒性药物。药味方面,主要以甘、辛、苦为主;归经方面,归属肝经居首位,其后依次为脾、肺、胃、心、肾等。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可见,龙骨+牡蛎、蝉蜕+白僵蚕、桂枝+麻黄、葛根+麻黄、白芍+麻黄、全蝎+蜈蚣均为常用药对。桂枝、生姜、黄芪、大枣、丹参、木瓜等常与白芍配伍。羚羊角、菊花常与钩藤配伍。麻黄、生姜与桂枝相配伍。白僵蚕常与钩藤、天麻、蜈蚣、地龙、防风、蝉蜕、天南星等药相配伍。白芍常与牡蛎、全蝎、白僵蚕、蜈蚣、白术、炙甘草、丹参、川芎、龙骨、茯苓、葛根等配伍。龙骨+牡蛎+蜈蚣和郁金+白僵蚕+石菖蒲均为痉病常用三项关联规则。葛根与麻黄、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常配伍使用,有葛根汤之意。龙骨+牡蛎+白芍+炙甘草为常用四项关联规则。高频药物因子分析,得到11种因子,反推出外邪袭表、肝经热盛、胃热腑实、血热、痰浊、阴血亏虚、血瘀等痉病病机。
  结论:1.痉病病因多与外邪、肝风、热盛、痰浊、瘀血、气血亏虚等因素相关。2.寒温并用,甘以缓急,甘寒生津。3.病位在筋,从肝论治,与心肺脾胃肾相关。4.古今用药类别大致相同,古方重清热,今方重补虚。5.辨证用药基础上酌情配伍平肝息风之品。6.虫类药的使用在现代痉病治疗中受到更多重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