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髋翻修术中分析双下肢不等长影响因素及处理方法
【6h】

从髋翻修术中分析双下肢不等长影响因素及处理方法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英文缩写表

前言

1.临床资料

1.1资料来源

1.2病例纳入标准

1.3病例排除标准

1.4病例信息收集一般资料

2.方法

2.1病例分析

2.2手术情况

2.3术后处理

2.4 术后辨证论治,中医“理筋”手法个体化康复

2.5随访计划

2.6各因素评价指标的影像学测量方法

2.7评价方法

2.8统计方法

3结果

3.1随访时间:

3.2 Harris评分:

3.3术中术后并发症

3.4 统计学分析结果:

4讨论

4.1祖国医学对双下肢不等长的认识和处理

4.2翻修术前LLD的原因、影响及一般处理

4.3各因素与LLD的相关性及可处理性

4.4影响髋关节翻修术LLD的其它因素

4.5 中医“理筋”手法的运用

4.6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综述):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的原因与术中控制

附录2(收集表):

附录3(典型病例):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双下肢不等长(LLD)已经成为患者不满意的主要因素,并且是术后诉讼的主要原因,翻修术前患者大多存在LLD,纠正LLD也是翻修手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我们从髋关节翻修术中分析下肢不等长的来源,研究每个因素的可处理性和处理方式,在临床中以此为参考,更好的做到双下肢长度的平衡。
  方法:通过病历系统及影像学系统收集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我院病房收治及骨科门诊随访的THA术后行髋关节翻修术的病例、影像学资料及随访资料,并整理分析。根据预先设定的纳入标准、剔除标准筛选研究对象,对纳入研究内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随访内容主要为髋关节功能评分及影像学资料。我们将LLD的来源分为髋臼侧、股骨侧和关节间隙三大部分以及外展角、前倾角、髋臼最下点至泪点连线的垂直距离差、股骨偏心距、FCR(FCR)至经大粗隆顶点水平线的垂直距离差,FCR至经小粗隆凸点水平线的垂直距离差、经髋臼旋转中心(ACR)和 FCR俩条水平线的垂直距离差等多个因素及评价指标,然后测量术前及术后双下肢长度总差值以及每个因素的差值,根据统计数据对下肢长度及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髋关节Harris评分和每个因素采用t检验以分析术前术后是否有差异。每个因素和双下肢总差异的术前术后差值采用多组线性回归的统计方法,分析LLD的来源、每个因素所占比例、可处理性以及处理方式。对纳入患者根据自愿原则分为两组,术后一周一组运用中医“理筋”手法,另一组对照,对两周后髋关节Harris评分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其临床疗效。
  结果:本研究共筛选3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4-47个月,平均随访25.9个月。翻修前Harris评分为12-57分,平均为(36.9±3.2)分。髋关节Harris评分为72-95分,平均为(90.3±3.5)。翻修前后双下肢长度总差值统计学比较,差值有显著性意义。每个部分的各种因素翻修术前术后的统计学比较中,外展角和前倾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髋臼最下点至泪点连线的垂直距离差、股骨偏心距、FCR至经大粗隆顶点水平线的垂直距离差,FCR至经小粗隆凸点水平线的距离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股骨侧因素所占比例较其它大(FCR至经小粗隆凸点水平线的垂直距离差有27例术前术后变化),在每个因素和双下肢总差异的术前术后变化多组线性回归分析中,股骨侧的 FCR至经小粗隆中点水平线的垂直距离术前术后的差值与双下肢总差异的术前术后差值存在线性关系(t=3.352,p=0.003)。运用中医“理筋”手法组12例,对照组13例,两周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我们将LLD的来源分为髋臼侧、股骨侧和关节间隙三大部分以及多个因素能够帮助在临床中有目的的去分析LLD的原因。我们在翻修手术中为了纠正LLD,主要关注髋臼下缘至泪点连线的垂直距离、股骨偏心距、FCR至经小粗隆中点水平线的垂直距离这些主要影响下肢的因素,其中股骨侧因素出现几率高,可处理性强,可作为调整下肢长度主要考虑对象。术后运用中医“理筋”手法对髋关节功能恢复有良好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