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PFNA与THA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比较
【6h】

PFNA与THA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比较

代理获取

目录

缩略词语表

前言

方法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选择病例标准

3手术方法

4 随访内容、方法

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6 统计结果

7 典型病例

讨论

8.1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基本认识

8.2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创伤机制

8.3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8.4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常用的手术方式

8.5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非手术方式

8.6 PFNA与THA的比较

8.7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各型所适应的手术方式

8.8 手术技巧与体会

9 结论

10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一文献综述: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进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从手术操作时长、术中出血总量、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术后下地活动时间,以及术后Harris评分等方面,把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进行临床疗效上的比较,讨论两种术式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适应症,分析两种手术方式与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型的关系,为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选择何种术式最佳提供了理论依据。
  方法:对2012年1月-2016年1月在武汉市武东医院外科住院的78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30例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48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女性患者32例,男性患者46例,年龄介于67岁至89岁之间,平均年龄76.54岁。Evans分型,Ⅲ型30例、Ⅳ型39例,V型9例。术前准备5至7天,对移位严重或有嵌插的骨折,行患侧胫骨结节骨牵引术。分组:A组(PFNA):30例,其中13例为女性患者、男性患者有17例,年龄67至83岁,平均年龄73.46岁;B组(THA):48例,其中19例为女性患者、男性患者为29例,年龄69至89岁,平均年龄79.62岁。对手术操作时长、术中出血总量、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术后下地活动时间,以及术后Harris评分结果进行临床疗效统计分析。
  结果:本组78例患者中,67例患者积极配合随访,且随访资料完整可靠,总随访率达到85.90%;其中A组26例,随访率为86.67%;B组41例,随访率为85.42%。术后两组都没有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术中出血总量、手术操作时长、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下地时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Harris评分统计结果无显著差异。
  结论:经过统计软件统计学分析后,术中出血总量、手术操作时长、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下地时间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Harris评分统计结果无显著差异。PFNA具有手术操作时长短、术中切口较小、术中出血总量少的优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术后并发症少、下地活动时间早的优点,两组资料在术后6个月随访中Harris评分无显著差异,证明PFNA和THA在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时均有效。对于PFNA来说,完全可以通过微创实现创伤小、出血少、对患者打击小的优点,可作为此类骨折首选治疗方法。而患者骨质疏松非常严重时,内固定植入后稳定性不可靠时,可考虑行THA;或者内固定术失败的病例,翻修手术很难获得稳定性时,THA可以作为一种补救措施;骨折的同时合并股骨头缺血坏死或退行性骨关节炎时,THA可以同时解决骨折和原发病两个问题。实际情况,应根据患者的各方面进行评估后选择最适宜的手术方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