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刘震云新世纪以来的小说创作研究
【6h】

刘震云新世纪以来的小说创作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第一章 现实“存在”的孤独与荒诞:刘震云小说的思想意蕴

第一节 小说中的“存在”意识

一、小说中的存在

二、存在的根本问题是偶然性

第二节 历史与现实漩涡中的焦灼与抗争

一、被抛弃的存在

二、提供给绝望者的希望

第三节 孤独中人性的异化

一、找不到说话对象的孤独

二、奔走在想要摆脱孤独的路上

第二章 民间世界的日常生活:刘震云小说的艺术维度

第一节 狂欢化的叙事风格

一、日常生活的消解与重构

二、民间历史的戏谑与反讽

第二节 语言中的民间“失乐园”

一、小说中的乡村语言

二、纠结的语境和剖析的句式

第三节 古典文化的遗失与重塑

一、故乡神话的自我解构

二、历史寓言的现代重构

第三章 消费文化下的视觉映像:刘震云小说的影视改编

第一节 影视中“讲故事的人”:小说叙事与影视技术的融合

一、小说叙述的空间性

二、电影讲述的画面惑

第二节 大众消费语境中的坚守与媚俗

一、小说在视觉文化时代的命运

二、消费者对文学精神追求的标准降低

第三节 刘震云小说影视改编的“罪与罚”

一、刘震云小说中的影像化元素

二、小说影像化的利弊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从《塔铺》到《一地鸡毛》、从《单位》到《官人》,刘震云作为80年代“新写实”作家的代表人物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他的创作犹如一架照相机,洗出一张张真实、细致的照片来。在复杂的生活世界里,他让自己站在低到尘埃里的角度,为读者展现出80年代作品中特有的略带“温情”的细节片段。这些初期的作品多取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和真实生活,用刘震云自己的话说,就是“占了生活的便宜”。
  到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开放和深入,主流文化地位逐渐消解,社会也开始变得多元化,人们的生活更加复杂、更加忙碌,精神生活往往受到冲击。也许是为了配合社会的心理变化,加之刘震云自己的创作心理的转向,已经是文坛老将的刘震云挥手告别“新写实”,开始了拥抱“故乡”寻根之旅。《故乡天下黄花》让刘震云完成从写实到寓言式写作的彻底转变,接着和《故乡相处流传》以及《故乡面和花朵》《温故一九四二》等,构成刘震云故乡系列。
  时代的转型总会带给人们不小的冲击。进入新世纪,刘震云陆续创作了《一腔废话》、《手机》、《我叫刘跃进》、《一句顶一万句》、《我不是潘金莲》等作品。科技的发展让“手机”这个简单的通信工具也成为人类生产和掩盖谎言的工具;物质文化的飞转卷空了人类的精神世界。作者千描万写的所有主题,都直指寻找生存的真谛。
  从“新写实”到“故乡系列”再到“新世纪创作”,从冷眼旁观的绝望到随波逐流的沉默,刘震云的笔尖在万变中总不变的是一直流淌着对人生思考的阴暗、沉重、无望。从纯手工笔墨写作到踏进影视影像表现,刘震云的作品在不同方面也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
  本文期待从刘震云新世纪的文学创作的变化中,对其作品进行比较透析、深入挖掘,寻找作者关于存在的真实思考,以及探究影视改编的罪与罚。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