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马克思的“感性世界”思想及其理论意义
【6h】

马克思的“感性世界”思想及其理论意义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二、国内外研究情况

三、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结构

第一章 传统哲学对于感性范畴的理性观照

第一节 古代西方哲学对于感性的认识

一、古希腊哲学对于感性的认识

二、中世纪神学对于感性的认识

第二节 近代西方哲学对于感性的认识

一、经验主义对于感性的认识

二、唯理主义对于感性的认识

三、康德的“先验感性论”

五、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原则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马克思对感性世界的阐释

第一节 马克思面向感性世界的理论视角转换

一、传统哲学的失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感性世界”

二、费尔巴哈仍然停留在理论领域

三、马克思感性世界思想生成的最初表现

第二节 实践是感性世界思想生成的机制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内涵

二、实践的观点是解读感性世界的方法论基础

三、实践与人、自然、历史的辩证关系

第三节 马克思感性世界思想的内容及逻辑体系

一、马克思感性世界思想的出发点:人的感性活动

二、马克思感性世界思想的逻辑层次

三、马克思感性世界思想的理论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第一节 哲学向现实生活世界回归的必然性

一、“现实的个人”的需要

二、“现实生活的异化”呼唤人的感性解放

三、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是人的感性解放的路径

第二节 感性世界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变革的基础作用

一、马克思对于黑格尔“唯心的感性世界观”的理论超越

二、马克思对于费尔巴哈“人本学的感性世界观”的颠覆

三、马克思开启了哲学的实践转向

第三节 马克思感性世界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一、理论上的回晌

二、现实上的回响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声明

展开▼

摘要

马克思在《神圣家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多次谈到有关“感性世界”的思想。这些思想虽然经常以零散的方式出现在著作中,但是可以被概括为以现实的历史的人为主体,以“感性活动”为出发点,以实践为基础,具有社会性、直接现实性和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等特点。马克思感性世界思想不仅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激发了恩格斯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的思考和追问,也对马克思中国化思想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本文首先梳理了从古代西方到近代西方哲学家们对于感性的关注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进而介绍了马克思的感性世界思想,提出了马克思的感性世界思想的特征和逻辑线索,也指出了该思想对于后世思想的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