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语言文化学视角下“дружба/友谊”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6h】

语言文化学视角下“дружба/友谊”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目录

中文摘要

译文摘要

第一章 绪 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二章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语言文化学理论

二、概念隐喻理论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дружба/友谊”概念隐喻分析

一、俄汉语“дружба/友谊”的语义分析

二、俄汉语共有的“дружба/友谊”概念隐喻

三、俄汉语中特有的“дружба/友谊”概念隐喻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俄汉“дружба/友谊”概念隐喻文化对比分析

一、俄汉“дружба/友谊”概念隐喻的文化共性

二、俄汉“дружба/友谊”概念隐喻的文化个性

三、俄汉“дружба/友谊”概念隐喻文化异同的原因

本章小结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声明

致谢

展开▼

摘要

隐喻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每天都被大量使用。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对隐喻进行了重新定义,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术语——概念隐喻,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其中不乏语言文化学研究者。语言文化视阈下的概念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的研究与文化密切相关。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俄、汉民族具有文化观念意义的词汇“дружба/友谊”,研究的基本单位是伴随民族文化共性与个性的概念隐喻。“友谊”作为一种人类重要的情感生活,也常常通过概念隐喻的方式来表达。在众多的俄、汉语“友谊”隐喻表达中,存在着一系列“友谊”的隐喻化模式——“友谊”概念隐喻。“дружба/友谊”的文化观念在俄、汉民族的语言世界图景中具有丰富的内涵,能够充分呈现出各自的民族特点。本文主要研究语言文化学视阈下的俄、汉“友谊”概念隐喻,对比分析俄、汉语中共有的和特有的“友谊”概念隐喻,分析俄、汉民族的文化共性与个性。
  本文的理论基础是“语言”与“文化”概念的界定及其它们之间关系的揭示,“语言世界图景”理论以及“隐喻与概念隐喻”相关理论。俄、汉“дружба/友谊”的词源与词典释义以及俄罗斯国家语料库和北京大学 CCL语料库中俄、汉“дружба/友谊”的概念隐喻表达模式分析是探索俄、汉“дружба/友谊”文化个性与共性的依据所在。本文的根本任务在于总结归纳、辨析俄汉语中共有的和特有的“дружба/友谊”概念隐喻,并从语言文化学视阈出发分析其概念隐喻所折射出的文化观念特性,探索俄汉民族文化的差异及其产生差异的原因。
  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对跨文化交际有指导作用,而且对俄语教学、外语教学以及对外汉语教学有一定的指导实践意义,帮助外语学习者更准确地掌握本族语与外语的差别,更透彻地理解本民族与其他民族的民族性格、价值取向等文化差异,从而减少在语言交流中的文化障碍。除此之外,本文对比俄汉语“дружба/友谊”词源与词典释义的阐释,对词典编纂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