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空间批评理论视阈下的《砖巷》研究
【6h】

空间批评理论视阈下的《砖巷》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Contents

摘要

Abstract

Introduction

0.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Monica Ali and Brick Lane

0.2 Literature Review

0.3 Thesis Statement

Chapter On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1.1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Spatial Criticism

1.2 Lefebver’s Triad Space Theory

1.2.1 Geographic Space

1.2.2 Social Space

1.2.3 Psychological Space

Chapter Two Geographic Space in Brick Lane

2.1 The Geographic Landscape

2.1.1 Bangladeshi Landscape:Closed and Backward Space

2.1.2 Living Environment:Depressive Space

2.2 The Shifting of the Geographic Space

2.2.1 From Bangladesh to Britain:Providing a Material Condition

2.2.2 From Virtual Space to Reality:Recognizing Self-Identity

Chapter Three Social Space in Brick Lane

3.1 Gender Inequality Space

3.1.1 Gender Inequality in Marriage

3.1.2 Gender Inequality in Family

3.2 The Shifting of the Social Space

3.2.1 From Mrs.Islam to Razia:Breaking the Feudal Culture

3.2.2 From Chanu to Karim:Revolting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Chapter Four Psychological Space in Brick Lane

4.1 Space of Silence

4.1.1 Nazneen’s Birth and Marriage

4.1.2 The Destiny of Nazneen’s Mother

4.2 The Shifting of the Psychological Space

4.2.1 From Unconsciousness to Consciousness:Rebuilding the Inner World

4.2.2 From Dependence to Independence:Regaining Self-Value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声明

Acknowledgements

展开▼

摘要

2003年莫妮卡·阿里的处女作《砖巷》一经出版便好评如潮。小说的主人公纳兹奈恩出生于孟加拉的一个村落里。18岁的时候,她嫁给了一个年过四十且素未谋面的男人。婚后丈夫把她带到了南亚移民聚居地—伦敦东部。纳兹奈恩的移民生活从那里展开,她的内心世界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从空间批评角度对《砖巷》进行研究。空间批评可表述为空间理论于文学批评领域的话语实践,它是由二十世纪后半叶西方经济及政治领域进程中所呈现的“空间转向”所明确出来的。在分析《砖巷》的地理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的基础上,本文揭示了空间背后所存在的社会问题,例如宗教问题,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女性所受到的压迫与束缚等等。 本文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绪论部分对莫妮卡·阿里的生平经历与《砖巷》的主要内容作了简要的介绍,并分析了《砖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正文包括四章内容。第一章为理论基础,简述空间批评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并从地理空间、社会空间与心理空间三方面介绍了亨瑞·列斐伏尔的空间批评理论。第二章首先从地理空间展现孟加拉与英国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其次对《砖巷》中地理空间的转换进行了分析。地理空间的转换为纳兹奈恩的自我解放提供了一个物质条件并帮助纳兹奈恩明确了自我身份。第三章首先从社会空间介绍男性与女性的不平等,其次对《砖巷》中社会空间的转换进行了分析。社会空间的转换帮助纳兹纳恩打破了封建文化的牢笼并帮助她摆脱了男权社会的压迫。第四章首先从心理空间研究孟加拉女性的心理活动,其次对《砖巷》中心理空间的转换进行了分析。心理空间的转换指引纳兹奈恩去重建内心世界并重获自我价值。最后一部分是整篇论文的结论。概括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并讨论《砖巷》中的各层空间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增强艺术感染力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著录项

  • 作者

    兰柳;

  •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
  • 学科 英语语言文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张莹;
  • 年度 201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心理学;
  • 关键词

    空间; 批评理论; 阈下;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