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黄河中下游四个地区“绣荷包调”的音乐风格探究
【6h】

黄河中下游四个地区“绣荷包调”的音乐风格探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第一章《绣荷包》的来历以及与黄河中下游四个地区自然、人文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绣荷包的来历与曲调的最早记载

一、绣荷包的来历

二、“绣荷包”曲调的最早记载

第二节、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民歌的关系

一、陕北、河南、山西、山东四个地区的自然环境

二、陕北、河南、山西、山东四个地区的人文环境

总结

第二章黄河中下游四个地区《绣荷包》的音乐分析

第一节、四个地区民歌小调的整体音乐风格

一、陕北民歌小调的音乐风格

二、河南民歌小调的音乐风格

三、山西民歌小调的音乐风格

四、山东民歌小调的音乐风格

第二节、四个地区《绣荷包》的音乐分析

一、陕北《绣荷包》音乐分析

二、河南《绣荷包》音乐分析

三、山西《绣荷包》音乐分析

四、山东《绣荷包》音乐分析

总结

第三章四个地区《绣荷包》的演唱风格

第一节、陕北《绣荷包》的演唱风格

一、用声用气技巧

二、行腔润腔技巧

第二节、河南《绣荷包》的演唱风格

一、用声用气技巧

二、行腔润腔技巧

第三节、山西《绣荷包》的演唱风格

一、声用气技巧

二、腔润腔技巧

第四节、山东《绣荷包》民歌的演唱风格

一、用声用气技巧

二、行腔润腔技巧

第四章“绣荷包”蕴含的审美情趣

第一节、四个地区《绣荷包》审美情趣的共性特征

一、荷包蕴含的审美情趣

二、“绣荷包调"蕴含的审美情趣

第二节、四个地区《绣荷包》审美情趣的个性特征

一、陕北《绣荷包》的审美情趣

二、河南《绣荷包》的审美情趣

三、山西《绣荷包》的审美情趣

四、山东《绣荷包》的审美情趣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声明

致谢

展开▼

摘要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民歌中,凝结着一代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音乐中记录着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绣荷包调”可谓是这民歌海洋中的一朵奇葩,从形成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明清时期就已被人们广为传唱,朴实又直白的语言伴随着高低起伏的旋律,将情感自然真实地流露,达到直抵人心的音乐效果。在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口传心授中,开始了经久不衰的传唱,“绣荷包调”遍布全国,成为中华优秀文化中一笔珍贵的财富。作为民族声乐的研究者,应更多地去了解我们本民族的民间音乐文化,将祖先们留下的这些珍贵的文化保护继承下去。因此,将传统民歌进行系统、全面的整理和记录是迫在眉睫的,同时,这也是我们这代声乐学习者应该主动肩负起的使命。 “绣荷包”这一题材的民歌传唱遍及全国,但是在笔者经过多方文献资料的查阅之后发现:前人在江南地区的“绣荷包调”已取得了比较丰富、系统的研究成果。相比之下北方地区“绣荷包调”的研究成果相对零散与匮乏,大多只是对于某一地区“绣荷包调”在音乐方面的分析,亦或是对某一地区所流传的《绣荷包》做出整理,还有的则是从人文的角度发掘绣荷包这一传统艺术的文化价值以及抒发的人文情怀。笔者认为:如果从音乐与地理人文的方面,联系音乐体裁形成的原因去分析“绣荷包调”的话,更加系统化也更具有说服力。因此,本篇论文会将其研究的重心放在“绣荷包调”在我国北方地区的传唱,为了避免使研究过于笼统与宽泛,笔者最终把研究的范围锁定在黄河流域有着显著北方特征为代表的四个地区。根据人口覆盖的程度与《绣荷包》民歌的传唱度,选定了黄河中下游,包括了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在内的广阔区域。涵盖了陕、晋、豫、鲁这四个省份。本文着重对这四个地方的同名《绣荷包》,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整理,先从各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入手,再从音乐的内在层面进行分析,最后再回归到音乐的本质与具体演唱的实践中去。对比探究它们之间内在的共性以及各自差异。在对音乐进行这样系统的探究整理之后,使得自己对于《绣荷包》民歌可以有更深入地理解与音乐内涵更精准的把握,情感的表达上也可以更具有逻辑性,真正做到不单单地只为唱作品而唱,还可以体会到为什么这样唱,怎样能唱得更有深度。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