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磁记忆技术的铁磁性材料早期损伤诊断方法研究
【6h】

基于磁记忆技术的铁磁性材料早期损伤诊断方法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 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铁磁性材料早期损伤检测方法

1.2.1 磁滞回线法(Magnetic Hysteresis Loop method, MHL)

1.2.2 超导量子干涉器法(Superconducting Quantum Interference Device method, SQUID)

1.2.3 磁巴克豪森噪声法(Magnetic Barkhausen Noise method, MBN)

1.2.4 磁声发射法(Magnetic Acoustic Emission method, MAE)

1.2.5 金属磁记忆法(Metal Magnetic Memory method, MMM)

1.3 金属磁记忆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磁记忆效应的机理研究

1.3.2 磁记忆效应的基础性试验研究

1.3.3 磁记忆检测信号的影响因素分析

1.3.4 工程应用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1 存在的问题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磁记忆早期损伤检测的可行性分析

2.1 引言

2.2 磁记忆检测的理论基础

2.2.1 铁磁性材料的典型特征

2.2.2 应力对磁畴和畴壁运动的影响

2.2.3 磁记忆检测原理

2.3 磁机械效应

2.3.1 磁机械效应建模

2.3.2 模型数值仿真

2.4 基于磁记忆效应的旋转弯曲疲劳试验研究

2.4.1 试验方法

2.4.2 磁记忆信号用于应力状态检测的可行性验证

2.4.3 磁记忆信号用于疲劳损伤检测的可行性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应力致磁场的演变规律研究

3.1 引言

3.2 静载拉伸过程的磁记忆表征规律

3.2.1 试验方法

3.2.2 未退磁平板试件拉伸试验结果与分析

3.2.3 退磁平板试件拉伸试验结果与分析

3.3 初始磁状态对磁记忆信号的影响

3.4 疲劳损伤与磁记忆信号相关性研究

3.4.1试验方法

3.4.2拉-拉疲劳试验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初期塑性变形检测的磁记忆建模

4.1 引言

4.2 塑性变形机理分析

4.2.1 位错的萌生与增殖

4.2.2 屈服现象

4.2.3 位错对磁化的影响

4.3 塑性阶段磁机械效应模型的建立

4.3.1 模型的构建

4.3.2 塑性变形对有效场的影响

4.3.3 塑性变形对模型参数的影响

4.4 模拟结果与试验验证

4.4.1 模拟结果

4.4.2 试验结果与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早期疲劳损伤的磁记忆效应模型

5.1 引言

5.2 基于磁记忆检测的显微疲劳试验

5.2.1 试验系统设计

5.2.2 试验方法

5.3 疲劳损伤行为的显微试验结果

5.3.1 裂纹观察

5.3.2 短裂纹的扩展

5.3.3 显微硬度测试

5.4 基于磁记忆技术的疲劳损伤检测

5.4.1 不同循环次数下的磁信号曲线分布

5.4.2 疲劳过程中V型缺口处测点的磁信号变化

5.4.3 早期疲劳损伤的磁记忆信号特征

5.5 疲劳损伤与磁记忆信号的相关性模型

5.5.1 等效带磁偶极子模型

5.5.2 裂纹尖端塑性区表面的漏磁场模型

5.5.3 塑性区漏磁场分布的仿真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 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致 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无损检测技术对于保障设备可靠运行及人身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现代设备正日益向高载、高速、高温、高压的方向发展,为了防止突发性事故的发生,早期发现引起机械结构和设备失效的各种微观缺陷和局部应力集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些在宏观裂纹或缺陷产生之前的隐性损伤对于传统的无损检测方法来说却无能为力。新兴的金属磁记忆技术,被认为在早期损伤检测方面极富开发潜力,但目前对铁磁构件早期损伤的磁记忆检测机理和方法还缺乏相应的系统研究。
  本文通过对金属磁记忆检测技术的研究,找到适用于铁磁性材料初期塑性变形及早期疲劳损伤诊断的方法,以达到尽早发现构件损伤、提前预防失效的目的。首先探讨了磁记忆技术用于应力状态和疲劳损伤检测的可行性,进而围绕铁磁性材料早期损伤检测这一核心,从静载和疲劳拉伸试验研究、塑性范围内的磁机械效应模型构建、面向早期疲劳损伤的磁场畸变建模等几个方面,较系统地研究了铁磁构件早期损伤的磁记忆检测问题。具体来说,本论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探索和研究:
  基于有效场理论和接近原理,详细推导了单向应力作用下铁磁性材料的磁机械效应模型,数值模拟了地磁场下磁化强度随应力的变化关系,表明应力致磁场的变化是一个由初始磁状态不断向非滞后磁化强度接近的过程。通过旋转弯曲疲劳试验,跟踪了磁信号在旋转一周不同位置的变化,发现与受检对象的实际应力-变形状态一致;同时研究了磁记忆信号随循环次数的变化特征,表明磁曲线与疲劳损伤之间具有相关性。
  在对磁记忆技术用于早期损伤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未退磁平板试件和退磁平板试件的静载拉伸试验,研究了加载过程中磁记忆信号的演变规律,分别提出了识别弹塑性不同变形阶段的磁信号特征;结合接近原理,分析了不同初始剩磁状态对应力致磁场变化的影响及原因,可为以后磁记忆检测的标准制定提供参考。通过拉-拉疲劳试验,研究了磁记忆信号随循环周次的变化规律,提出表征疲劳损伤的关键参量为应力集中区磁场梯度,基于建立的损伤变量模型计算结果与动态疲劳过程中四个阶段不同损伤程度的演化规律相一致。
  建立了适用于塑性变形阶段的改进的磁机械效应模型,得到磁化强度随应变之间的变化关系。针对目前磁机械效应模型仅在弹性范围内有效的局限性,从能量守恒的角度出发,推导出适用范围更广的磁化强度与有效场之间的关系模型。模型中考虑了参数钉扎系数和有效场度量系数在塑性范围内为位错密度的函数;塑性阶段加载时的有效场公式中明确区分了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所引起有效场分量的不同,而卸载后的有效场则要包括残余应力产生的附加磁场。通过对改进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较小塑性变形时磁化强度会发生急剧变化;基于光滑平板退磁试件的静拉伸试验,发现在线卸载时的磁记忆信号在屈服时产生突变。理论计算结果很好地吻合实验现象,表明提出的模型可以解决铁磁性材料的初期塑性变形检测问题。
  采用XH-500现场金相显微镜加DIG300专用数字摄像头并同步配合磁记忆检测装置建立了显微疲劳试验系统,应用磁记忆显微疲劳观测试验方法,对45#钢试件进行了拉-拉疲劳试验,在细观尺度上动态观察了疲劳短裂纹萌生和扩展的演化过程,通过维氏硬度测试得到显微硬度在整个疲劳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同时分析了V型缺口处表面磁记忆信号随循环周次的变化,研究了不同裂纹尺寸下对应的磁信号曲线分布规律,进而确定了早期疲劳损伤的磁记忆信号特征。在此基础上,基于塑性区位错密度线性分布的假设,提出应用带磁偶极子模型等效应力集中区磁畴的定向排列,建立了裂纹尖端塑性区表面的漏磁场分布模型。分别对漏磁场切向分量和法向分量进行了数值模拟,提出了用于表征损伤程度和范围的两个关键参量分别为漏磁场切向分量的峰值Hxp和法向分量波峰-波谷之间的宽度△xHyp-p,实现了疲劳损伤的早期检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