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金匮要略》谷疸病证治源流研究
【6h】

《金匮要略》谷疸病证治源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前 言

1名义源流

2病因病机源流

3病证源流

4治法方药源流

5预后源流

6病案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黄疸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其中关于黄疸病的病因病机、证候和治疗散见于各篇,但是《内经》对黄疸的认识是仲景谷疸病辨证论治体系形成的基础。本课题分三个时期分别对谷疸的病名、病因病机、脉证、治法方药、预后及病案进行研究。 《金匮要略》将黄疸病独立出来并设立专篇进行论述,从病因学的角度将谷疸分出并对其辨证论治进行了概括性的论述。饮食不节所致的谷疸病除了有黄疸的共同表现“三黄”(身黄、目黄、小便黄)外,还可以见到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发烦等证;病位主要在中焦脾胃(不食、胃中苦浊),病变还可累及上焦(头眩)和下焦(腹满、小便不利);谷疸发病的根本病因在湿;针对病位主要在脾,提出湿热所致的谷疸应清热利湿运脾兼以活血,方药用茵陈蒿汤来清热利湿退黄;治疗不当可能发生脾肾两虚预后不良的黑疸。 仲景以后的医家在充分继承仲景思想的基础上对谷疸病的脉因证治进行了补充,使仲景谷疸病的理论更为丰富,现代医家单独论述谷疸病不多,但是已经将谷疸包括在现代的许多疾病中如黄疸型肝炎,淤胆型肝炎等等。 谷疸的病因病机主要是饮食不节加之劳倦内伤,脾胃虚弱,或外感湿热或寒湿之邪影响脾胃的功能波及血分而成。清代以后的医家偏重认为谷疸发病是由于脾胃湿热熏蒸肝胆,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故谷疸的病位在中焦脾胃,其发生还与肝胆有密切的关系。 谷疸的脉证,以身黄、目黄、小便黄和中焦脾胃症状为主,还可以影响全身如下焦腹部和神志。明确指出小便不利是疸病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所在。并将谷疸与酒疸、女劳疸的某些相似内容提出加以区别,这些为谷疸的诊断和鉴别提供了依据。 谷疸的治法,包括药物内服法、针灸疗法以及药物搐鼻、外敷等外治方法。内服法主要以清热利湿,健运脾胃为原则,具体包括针对饮食所伤的病因采用消导法;针对胃中虚热的病机提出升清利尿法;失治误治的谷疸用补益法;针对谷疸的阴黄和阳黄提出阴阳分治法。这些治法都体现了注重顾护脾胃的思想。解放以前的内服方药70余首,涉及药物近100味,并且设立谷疸专方谷疸丸(苦参丸)。现代对单味药茵陈蒿及茵陈蒿汤的研究非常多。茵陈蒿汤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不仅用于治疗谷疸,对于病机符合的各类黄疸病证都可运用。针刺及灸法治疗包括11个穴位,其中大多数为阳经的穴位,阴经的穴位位于脾经和肾经,体现了重视先天和后天之本的思想。涉及到的外治法有搐鼻法和外敷法,后世医家使用的很少,但都丰富了谷疸的治法。 谷疸为疸病的一种,疸病的预后可作为参考。谷疸的主要病位在脾胃,失治或误治之后都有可能导致病情加重、预后不良的黑疸病发生。提示早期治疗谷疸的积极意义。 谷疸的病案包括古代医案和现代(解放后)医案,古代医案选录了九则,明清以前的医家论治谷疸病亦以茵陈蒿汤为基本方加减化裁而成,大多强调病位在脾胃,发病与饮食不节有关。民国时期的医家多注重调肝兼以调理脾胃的思想,至现代医家则多将谷疸的临床表现与西医的某些疾病相联系归属于黄疸肝炎一类,而不单独分出。笔者收录了近二十年来治疗黄疸的有效方剂150首,以期筛选出效专力宏的中药。150首方中涉及中药181味,共出现1578次。通过分析发现其规律为:用药以清热、利水渗湿、活血化瘀类药为主;药味以苦为主,归经以为肝主,其次是脾胃;常用药物的功效以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凉血、活血祛瘀为主,排在前三位的药物分别是茵陈蒿、大黄和栀子即茵陈蒿汤的药物组成。 总之,通过对谷疸相关文献的研究,使谷疸的病因病机、脉证、治法、预后等方面的内容得以清晰化、系统化,可为今后谷疸更深入的研究以及其相关病证的临床辨证论治提供较系统、全面的参考与借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