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快速检测芯片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6h】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快速检测芯片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摘 要

Abstract

第1章 绪 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概述

1.2.1 EHEC O157:H7的特性

1.2.2 EHEC O157:H7的流行病学

1.2.3 EHEC O157:H7的主要毒力因子和致病机理

1.3 EHEC O157:H7的检测方法

1.3.1 常规检测方法

1.3.2 免疫学检测方法

1.3.3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1.3.4 生物传感器

1.3.5 微流控芯片技术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材料制备

2.2.2 基于平面基底上的生物传感器的制备

2.2.3 基于三维微纳结构基底上的生物传感器的制备

2.2.4 基于平面基底或者三维微纳结构基底的微流控芯片的制备

2.2.5 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的微流控芯片的制备

2.3 表征及测试方法

2.3.1 电化学表征

2.3.2 电子显微镜表征

2.3.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试

2.3.4 生物传感器及微流控芯片性能测试

2.4 统计学分析方法

第3章 基于碳纳米管多层膜的EHEC O157:H7电化学阻抗传感器的制备与性能

3.1 引言

3.2 基于碳纳米管多层膜的EHEC O157:H7电化学阻抗传感器的制备

3.2.1 EHEC O157:H7电化学阻抗传感器的设计与检测原理

3.2.2 碳纳米管多层膜的制备与表征

3.2.3 碳纳米管多层膜生物传感器的电化学表征

3.3 碳纳米管多层膜生物传感器的优化与传感性能

3.3.1 碳纳米管多层膜生物传感器的优化

3.3.2 碳纳米管多层膜生物传感器的细菌捕获能力

3.3.3 碳纳米管多层膜生物传感器的专一性验证

3.3.4 碳纳米管多层膜生物传感器的生物相容性

3.3.5 碳纳米管多层膜生物传感器的重复使用性

3.3.6 碳纳米管多层膜生物传感器的稳定性

3.4 碳纳米管多层膜生物传感器在实际样品检测中的应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维微纳结构对EHEC O157:H7生物传感器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三维微纳结构的设计、制备与表征

4.3 基于三维微纳结构的EHEC O157:H7生物传感器的制备与性能

4.3.1 基于三维微纳结构的EHEC O157:H7生物传感器的制备

4.3.2 基于三维微纳结构的EHEC O157:H7生物传感器的性能优化

4.3.3 基于三维微纳结构的生物传感器对EHEC O157:H7的捕获性能

4.4 碳纳米管修饰的三维微纳结构对EHEC O157:H7捕获效率的影响

4.4.1 碳纳米管修饰的三维结构生物传感器的制备

4.4.2 碳纳米管修饰的三维结构生物传感器的性能优化

4.4.3 碳纳米管修饰的三维结构生物传感器细菌捕获性能与影响因素

4.5 碳纳米管修饰前后三维微纳结构捕获细菌效率的比较

4.6 碳纳米管多层膜修饰的三维微纳结构生物传感器的性能

4.6.1 碳纳米管多层膜三维微纳结构生物传感器的细菌捕获性能

4.6.2 碳纳米管多层膜三维微纳结构生物传感器的专一性验证

4.6.3 碳纳米管多层膜三维微纳结构生物传感器的生物相容性

4.6.4 碳纳米管多层膜三维微纳结构生物传感器的稳定性

4.6.5 碳纳米管多层膜三维微纳结构生物传感器的实际应用能力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具有鱼骨结构的EHEC O157:H7微流控芯片的制备与应用

5.1 引言

5.2 鱼骨形结构的仿真设计

5.2.1 流速和鱼骨形结构高度对大肠杆菌捕获的影响

5.2.2 鱼骨形结构形状和尺寸对大肠杆菌捕获的影响

5.2.3 微流控芯片通道高度对大肠杆菌捕获的影响

5.2.4 微流控芯片通道内流场和浓度场的仿真

5.3 平面结构微流控芯片与传感器结合的性能

5.3.1 微流控芯片的优化

5.3.2 微流控芯片的细菌捕获性能

5.4 鱼骨结构微流控芯片与传感器结合的性能

5.4.1 具有鱼骨形结构的微流控芯片的优化

5.4.2 鱼骨形结构微流控芯片的细菌捕获性能

5.5 平面和鱼骨结构对微流控芯片细菌捕获性能的比较

5.6 鱼骨结构的最优三维微纳结构基底微流控芯片的传感器性能

5.6.1 微流控芯片的专一性验证

5.6.2 微流控芯片的实际应用能力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LAMP技术的EHEC O157:H7微流控芯片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基于LAMP技术的EHEC O157:H7微流控芯片的可行性分析

6.2.1 EHEC O157:H7 LAMP反应体系引物的设计

6.2.2 EHEC O157:H7 LAMP反应体系的建立

6.2.3 微流控芯片的专一性和灵敏度分析

6.2.4 微流控芯片的定量分析

6.3 电化学阻抗芯片与LAMP芯片的对接

6.3.1 芯片联合检测技术的可行性分析

6.3.2 芯片联合检测技术的灵敏度分析

6.3.3 芯片联合检测技术在实际样品分析中的应用

6.4 电化学阻抗芯片与LAMP芯片的集成一体化研究

6.4.1 一体化多功能芯片的制备

6.4.2 一体化多功能芯片的性能研究

6.4.3 一体化多功能芯片与其他检测方法的比较

6.5 本章小结

结 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及使用权限

致 谢

个人简历

展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