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VP2--VP3虹鳟肠道乳杆菌表达系统的免疫学评价
【6h】

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VP2--VP3虹鳟肠道乳杆菌表达系统的免疫学评价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前言

1.1 IPN的流行病学

1.2 IPNV的病原学特征及其研究进展

1.2.1 IPNV的分类地位与形态特征

1.2.2 IPNV的理化特性及培养特性

1.2.2 IPNV的结构蛋白及其主要特性功能

1.3 IPNV疫苗研究现状

1.3.1 鱼用疫苗研究进展

1.3.2 IPNV疫苗研究进展

1.4 乳酸杆菌表达外源抗原的研究

1.4.1 乳酸杆菌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

1.4.2 乳酸杆菌作为活载体的应用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方法

2.1 材料

2.1.1 菌种、质粒、细胞及病毒

2.1.2 实验动物

2.1.3 引物

2.1.4 主要试剂

2.1.5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虹鳟鱼肠道乳酸菌分离鉴定

2.2.2 虹鳟鱼源植物乳杆菌生理特性试验

2.2.3 定植实验

2.2.4 IPNV VP2-VP3基因在重组虹鳟肠道植物乳杆菌中的诱导表达及鉴定

2.2.5 重组菌包被颗粒饵料

2.2.6 重组菌免疫程序制定及免疫效果评价

3 结果

3.1 虹鳟肠道乳酸菌分离结果

3.2 虹鳟肠道乳酸菌鉴定结果

3.2.1 生化反应鉴定结果

3.2.2 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

3.3 虹鳟鱼源植物乳杆菌生理特性试验

3.3.1 生长曲线测定

3.3.2 压力耐受性实验

3.3.3 抑菌实验结果

3.3.4 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

3.4 定植试验结果

3.4.1 分离株经荧光探针cFDA-SE标记结果

3.4.2 分离株虹鳟体内定植力结果

3.5 VP2-VP3重组虹鳟植物乳杆菌的鉴定

3.5.1 VP2-VP3重组干酪乳杆菌阳性质粒的鉴定结果

3.5.2 VP2-VP3重组虹鳟植物乳杆菌的鉴定结果

3.6 VP2-VP3重组虹鳟植物乳杆菌诱导表达鉴定

3.7 重组鱼源植物乳杆菌饵料包被结果

3.7.1 包被方法摸索结果

3.7.2 包被条件优化

3.8 重组虹鳟植物乳杆菌免疫效果评价

3.8.1 血清特异性抗体IgM的测定

3.8.2 IPNV(sp株)的繁殖

3.8.3 攻毒保护性试验结果

4 讨论

4.1 虹鳟肠道乳杆菌的分离鉴定

4.2 虹鳟鱼源植物乳杆菌生理特性

4.3 体内定植试验

4.4 VP2-VP3重组虹鳟植物乳杆菌的诱导表达

4.5 颗粒饵料的包被

4.6 重组菌免疫效果评价

4.6.1 血清特异性抗体IgM的测定

4.6.2 攻毒保护性试验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Infectious Pancreas Necrosis Virus,IPNV)是引起鲑鳟鱼类传染性胰腺坏死病(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IPN)的病原体。该病具有高度的接触性和传染性,IPN病毒主要危害鲑鳟鱼的幼鱼,死亡率高达90%以上,幸存的鱼终生带毒,是潜在的感染源。本病的主要病症是肝胰脏等实质器官出血、坏死。该病流行范围广、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每年给世界各地的渔业养殖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成为鱼类口岸检疫的第一类检疫对象。 本研究利用乳酸杆菌选择性培养基MRS从健康的虹鳟肠道内分离乳酸杆菌,经革兰氏染色镜检,选择其中革兰氏阳性、不运动、无芽孢、杆状细菌做过氧化氢酶,氧化酶和硝酸盐还原活性实验均为阴性者进一步纯化。分离到的菌株用糖发酵反应管做基于生化反应的表型鉴定,鉴定结果与《伯杰名细菌分类手册》做比照后归类。为了进一步确认菌株的归类,设计了乳酸杆菌属16s rRNA特异性引物,扩增分离株的16s rRNA序列。测序结果表明,分离株均与植物乳杆菌序列同源性高度一致。虽然有许多学者报道分离出植物乳杆菌,但从虹鳟鱼肠道内分离出植物乳杆菌尚属首次报道。 能否耐受一系列的环境压力,是一株菌能否被用作益生菌的重要参考指标。本实验中测试了筛选出的5株植物乳杆菌对pH、渗透压、胆盐、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及温度的耐受性。5株菌在pH3.0,8%NaCl,0.5%胆盐,7g l-1胰蛋白酶以及10 g l-1胃蛋白酶的条件下均能存活,但是在pH2.0时,5株菌均不能存活。温度耐受性试验表明,5株菌在60℃处理10min可以正常生长,但是在80℃或100℃时均不能存活。通过压力耐受试验,表明本实验从虹鳟肠道内分离筛选出的5株植物乳杆菌进入虹鳟鱼体内后,能够顺利通过胃肠道环境后存活下来。采用打孔法进行5植物乳杆菌对9株病原茵的抑菌活性,5株菌均能够抑制革兰氏阳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李斯特菌(Listeria)、停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dysgalactiae)、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以及革兰氏阴性细菌大肠杆菌(Colibacillus)、巴氏杆菌(Pasteurella)、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tarda)、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生长。 乳酸菌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抗生素替代品来防治动物疾病的发生。用微生物药敏纸片(6mm)测试5株乳杆菌对8大类24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各菌株都表现出广谱抗生素耐药性。对链霉素(streptomycin)、庆大霉素(Gentamicin)、新霉素(Neomycin)、替考拉宁(Teicoplanin)、卡那霉素(Kanamycin)、氨苄青霉素(Ampicillin)、万古霉素(Vancomycin)和苯唑西林(oxacillin)敏感。所有试验菌株对万古霉素不敏感,对红霉素表现高度敏感,这与之前许多学者对植物乳杆菌的药敏性报道一致。 本研究将虹鳟肠道分离的植物乳杆菌L1026、L1212及对照植物乳杆菌KLDS1.0344经荧光分子探针cFDA-SE标记后,灌喂虹鳟幼鱼。灌喂后1、2、4、6、10、15d,每组每次随机选取3尾虹鳟。解剖获得肠道粘膜冲洗液,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有cFDA-SE荧光标记的细菌的残留率。1-4d,所有组残留的荧光标记菌数量均呈现下降;第6d,分离株L1026的荧光标记菌数显示上升,第10d下降,第15d又升高;分离株L1212在口胃插管后从6到第15d的荧光标记菌数持续上升;而对照组饲喂植物乳杆菌KLDS1.0344的荧光标记菌数6-15d显示持续下降。表明来自虹鳟鱼肠道内的植物乳杆菌能够更好的在虹鳟体内定植,且植物乳杆菌L1212有更强的定植能力。 本研究将本实验室构建的pPG2-VP2-VP3质粒转化于虹鳟肠道分离的植物乳杆菌L1212中,经1%的乳糖诱导,经Western-blotting分析,以兔抗IPNV高免血清为一抗,HRP标记的山羊抗兔IgG为二抗,DAB显色液显色后,在NC膜上看到明显的目的条带(约66 KD)。使用海藻酸钠混合菌悬液之后包被颗粒饵料,检测添加和未添加海藻酸钠包被饲料后,菌体存活率,结果表明添加海藻酸钠的组菌落存活数较未添加组高;在饵料中添加1%、2.5%、5%的海藻酸钠,结果显示添加2.5%的海藻酸钠组乳杆菌成活率最高(2.6×106);此外,将添加了海藻酸钠的菌悬液与颗粒饵料混合拌匀,分别置于20℃、32℃、37℃烘干,通过平板菌落计数,显示20℃烘干时菌落存活数最多(2.8×107)。将虹鳟幼鱼分为7组,投喂包被好pPG-2-VP2-VP3/L1212的饵料,同时设立饲喂宿主菌L1212、PBS以及模式菌株pPG612-VP2+3/L393对照组。于免疫第0d、31d、50d、63d采集虹鳟血清,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IgM的变化;结果表明,饲喂重组菌的组均在免疫后第31d就出现了血清抗体。同时设立了间隔免疫组和连续免疫组,结果表明间隔免疫产生的抗体水平稍高于连续免疫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探讨免疫次数的结果表明,加强免疫后,抗体水平逐渐升高,第66d时达到最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与免疫一次的组比组内差异显著(p<0.05);用IPNV(sp株)对虹鳟幼鱼进行攻毒,结果显示:采用包被颗粒饵料的方法所制备的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VP2-VP3重组亚单位口服疫苗,在抵抗IPNV感染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综合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采用包被颗粒饵料的方法制备的重组pPG-2-VP2-VP3植物乳杆菌口服疫苗,对抵抗IPNV的感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作为预防IPN的鱼用新型口服疫苗。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