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牡丹江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6h】

牡丹江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1 国外研究动态

1.4.2 国内研究动态

2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农村居民点

2.1.2 农村居民点用地

2.1.3 空间分布

2.2 相关理论概述

2.2.1 长时段理论

2.2.2 中心地理论

2.2.3 区位理论

2.2.4 GIS空间分析

3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准备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自然条件

3.1.3 社会经济状况

3.1.4 土地利用情况

3.2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处理

4 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4.1 自然条件下的空间分布特征

4.1.1 地形地貌下的空间分布特征

4.1.2 水文条件下的空间分布特征

4.2 社会经济因素下的空间分布特征

4.2.1 交通限制下的空间分布特征

4.2.2 不同管理模式下的空间分布特征

4.2.3 不同经济条件下的空间分布特征

5 农村居民点用地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5.1 空间变化特征

5.1.1 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面积变化特征

5.1.2 密度变化特征

5.2 时间变化特征

5.2.1 质心变化特征

5.2.2 动态度变化特征

6 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合理性评价及优化方案分析

6.1 农村居民点用地综合发展实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6.2 指标标准化处理

6.3 权重的确定

6.4 评价结果分级

6.5 评价结果分析

6.6 布局合理性分析及优化方案

7 结论

7.1 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7.2 农村居民点用地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7.3 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合理性评价及优化方案分析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新农村的建设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但是城乡间的差距导致各地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土地供求矛盾。本文以黑龙江省牡丹江为例,利用GIS空间分析等研究方法,以1976-2013年五期农村居民点用地为研究对象,对其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动态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并根据分析得到的结果,建立农村居民点用地综合发展实力指标,对牡丹江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的合理性进行判断。若存在分布不合理现象,进行合理化建议,从而达到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引导农村向有序化与集约化发展的目的,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牡丹江地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大都分布在海拔为200-400m的范围内,所占比例在70%以上;随着海拔的升高,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面积逐渐减小。在各个时期内,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增量较大的地区主要是在宁安和海林的交接处及周围,林口的中部和西南部,穆棱北部和东宁的北部。
  (2)牡丹江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最大的坡度范围是0-3°,所占比例在50%左右;80%以上的居民点用地都处在坡度值为0-6°的范围内,说明0-6°为适合人类生产生活的坡度。
  (3)牡丹江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在近河的区域内(<2km)数量多,比重在65%以上,随着距离的增大,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数量、面积、比例减小。
  (4)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在不同的交通条件下,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当距离为10km时,牡丹江地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布较为集中,所占比例在75%以上;当距离大于40km的时候,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数量只有20-30个,比例在2%以下。
  (5)牡丹江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面积不论是在垦区还是农区,密度都在逐渐的增大,且垦区各时期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密度均大于农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密度;在研究初期,垦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密度是7.5个/104hm2,研究末期的密度10.2个/104hm2;农区则由最初的3.7个/104 hm2增长到了4.4个/104hm2,垦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动态度为0.9828%,高于农区的动态度0.4753%。
  (6)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密度从3.56个/104hm2增长到4.81个/104hm2,比例由0.63%上升到1.18%;欠发达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密度由2.61个/104hm2增长到2.91个/104hm2,比例由0.41%到0.72%。
  (7)牡丹江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数量和面积都成整体增长趋势,数量增长了412个,面积增长了2.04×104hm2;林口、海林等地区是主要的面积增加区,而穆棱市、东宁县2005年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减少,面积却仍在继续增加。
  (8)牡丹江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从中心向外呈环状分布,由高密度区(0.018-0.028)指向低密度区(0-0.0017)。高密度区主要集中在牡丹江的西南部,低密度区都集中在西北部,且大致呈现出由四周向中心增大的趋势。
  (9)各时期,牡丹江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质心都大致分布在穆棱市的西部,且靠近牡丹江市区,整体的迁移规律为北上且向着林口的方向。东宁农村居民点用地质心的最终变化结果是向西南方向移动;海林农村居民点用地质心的变化方向为东南方向,林口则是向南;而穆棱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和迁移,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质心表现为先向西偏移,而后北上;宁安则是先向西,而后东下;绥芬河1986-1996年质心没有发生变化,而后整体变化为北上。经过研究发现诱导质心变化的原因是农用地的变化。
  (10)牡丹江地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动态度为2.27%;林口、穆棱、绥芬河、海林地区的动态度都要在全市水平之上,变化程度剧烈,而宁安的动态度最低,为1.41%。
  牡丹江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合理性评价及优化方案分析:
  (1)评价结果:牡丹江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发展实力在各地区表现都不相同。综合发展实力最强的地区为绥芬河,级别为一级;林口的综合发展实力最差,为三级。绥芬河地区的土地综合发展实力指数最大,发展能力最强,说明该地区的布局相对较为合理;林口的综合发展指数最小,发展能力较差,分布相对不合理。
  (2)优化方案:牡丹江地区的大部分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布相对合理,只有个别地区(林口)存在布局不合理现象。通过逐渐向交通主要干线集聚和逐渐向附近的规模较大农村居民点用地聚集等方法对其进行优化和调节;建议从完善政策制度、改变农民的观念、加大资金投入三个方面对牡丹江地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优化调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