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粮食主产区贫困问题研究
【6h】

我国粮食主产区贫困问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1.3.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1.3.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文献研究评述

1.4 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的创新

1.5.2 研究的不足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粮食主产区

2.1.2 贫困

2.1.3 区域贫困

2.2 理论基础

2.2.1 阿马蒂亚·森的贫困理论

2.2.2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

2.2.3 新中国历任领导人的贫困治理思想

2.2.4 贫困成因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6 其他相关贫困理论

3 粮食主产区贫困的区域分布与耦合分析

3.1 粮食主产区的区域分布与贫困分布

3.1.1 粮食主产区的区域分布特征

3.1.2 粮食主产区的贫困分布特征

3.2 粮食主产区贫困分布的藕合分析

3.2.1 粮食主产区贫困分布指数的确定及数据来源

3.2.2 粮食主产区贫困分布的耦合分析

3.3 典型省份粮食生产与贫困分布的耦合特征分析

3.4 粮食主产区贫困分布的耦合分析总结

3.5 本章小结

4 粮食主产区贫困的现状及特征

4.1 粮食主产区贫困现状

4.1.1 粮食主产区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4.1.2 粮食主产区农村的人力资本水平偏低

4.2 粮食主产区农村贫困的特征分析

4.2.1 贫困发生的隐蔽性

4.2.2 贫困存在的持久性

4.2.3 贫困分布的集中性

4.2.4 扶贫脱贫的困难性

4.3 本章小结

5 粮食主产区贫困的共性特征及区域性差别分析

5.1 粮食主产区贫困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数据来源

5.1.1 粮食主产区贫困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2 粮食主产区贫困的共性特征分析

5.2.1 因子分析的适宜性检验

5.2.2 因子分析结果

5.2.3 粮食主产区贫困的主因子及其特征

5.3 粮食主产区贫困的区域性差别分析

5.3.1 粮食主产区贫困的聚类分析

5.3.2 粮食主产区四类贫困的共同特点

5.3.3 粮食主产区四类贫困的不同特性

5.4 本章小结

6 粮食主产区不同类型贫困的成因分析

6.1 我国贫困的主要类型及致贫原因分析

6.1.1 生态环境脆弱导致的贫困

6.1.2 资源不合理开采导致的贫困

6.1.3 产业结构单一导致的贫困

6.1.4 基础设施薄弱导致的贫困

6.2 粮食主产区贫困成因分析的模型构建及指标选择

6.2.1 模型选择与形式设定

6.2.2 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6.3 粮食主产区不同类型贫困致贫原因的实证分析

6.3.1 地方贫困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6.3.2 个体贫困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6.3.3 四类地区贫困原因总结

6.4 本章小结

7 粮食主产区扶贫的体系设计与机制创新

7.1 粮食主产区扶贫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7.1.1 指导思想

7.1.2 指导原则

7.2 粮食主产区扶贫的体系设计

7.2.1 粮食产业的规模经营为基础

7.2.2 农民的非农经营为可行路径

7.2.3 产业的创新和融合为主要方式

7.2.4 政策的兜底功能为有力保障

7.2.5 利益补偿体系为有效补充

7.3 粮食主产区扶贫的机制创新

7.3.1 创新粮食主产区财政投入机制

7.3.2 创新粮食主产区金融支持机制

7.3.3 创新粮食主产区教育扶贫机制

7.3.4 创新粮食主产区社会保障机制

7.3.5 创新粮食主产区税收调节机制

7.3.6 创新粮食主产区物流畅通机制

7.4 本章小结

8 粮食主产区扶贫的对策建议

8.1 积极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8.2 促进劳动力的本地转移

8.3 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8.4 加强粮食主产区农民的教育与培训

8.5 继续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

8.6 加强粮食主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8.7 本章小结

9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成功解决了几亿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是,贫困问题依然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的“短板”,脱贫攻坚形势复杂严峻。粮食主产区是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区,对确保产粮任务和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粮食主产区面临“产粮大县、经济弱县、财政穷县”的困境,粮食主产区贫困问题十分突出,给国家粮食安全带来隐患。重视和探讨粮食主产县的贫困治理、全面脱贫问题,不仅是粮食主产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对“十三五”时期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和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都具有重大意义。
  可以说,中国贫困问题具有长期性与复杂性特征,贫困问题对中国粮食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威胁,而近年来相应政策的出台对粮食主产区贫困问题的解决提出了要求和思路。因此,全面总结中国粮食主产区贫困的区域分布及其规律、把握和分析粮食主产品贫困的现状和特征、科学划分粮食主产区贫困的分类并总结其贫困特点、揭示粮食主产区贫困的主要成因,构建粮食主产区反贫困治理的机制设计,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扶贫对策,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关于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首先对粮食主产区、贫困和区域贫困等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从阿马蒂亚·森的贫困理论、马克思的反贫困理论、贫困成因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其他相关贫困理论等方面阐述了相应理论基础。
  关于粮食主产区贫困现状的研究。首先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主产区贫困的区域分布的变化,然后构建粮食财政一致性指数(CGR)和粮食收入一致性指数(CGI)研究中国粮食主产区财政收入、农民收入的变化以及粮食生产之间的关系,并以黑龙江省和江苏省为例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了粮食主产区贫困分布的耦合规律,然后从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生产生活水平角度对主产区贫困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贫困的隐蔽性、贫困存在的持久性、贫困分布的集中性和扶贫脱贫的困难性等特点。
  关于粮食主产区的贫困的区域化差别及致贫原因分析。根据粮食主产区贫困的特点,选取指标建立起能够反映主产区贫困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因子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提炼主因子,分析主产区贫困的一些共性特征;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粮食主产区的贫困划分为4种类型,并对不同类型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总结。在划分粮食主产区的四种贫困类型的基础上,选取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替代贫困发生率作为地方贫困的指标,选取教育投入、社会投资、非农就业和农业产值作为主要的自变量来代表主要的影响因素,运用面板数据回归方法对粮食主产区贫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于粮食主产区扶贫的体系设计与机制创新,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在提出制定扶贫策略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基础上,提出了扶贫的体系设计和机制创新思路,最后从积极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劳动力的本地转移、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强粮食主产区农民的教育、继续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加强粮食主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粮食生产和贫困分布呈现出一种空间和时间上的“耦合”特征;(2)粮食主产区作为中国粮食生产和商品粮的主要产地,与西部资源贫困地区相比,呈现出贫困的隐蔽性、贫困存在的持久性、贫困分布的集中性和扶贫脱贫的困难性等特征;(3)按照聚类分析结果,可以将13个粮食主产区分为四种类型的贫困,四类粮食主产区具有很大的共同点和不同点;(4)以四种贫困类型为基础,选取相应指标和面板数据回归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地方财政收入低下的主要原因主要来自于社会投资力度的不足,农民的贫困则主要来自于教育投资水平的低下;(5)在前文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粮食主产区扶贫的体系设计与机制创新,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研究综合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地理空间分析法、数量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法等进行了研究,研究在构建CGR和CGI指数分析粮食生产与主产区贫困之间的耦合关系、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粮食主产区的区域类型进行划分、运用面板回归方法分析不同类型地区贫困成因等方面具有创新性,当然,由于数据获取的困难、指标选择的限制等因素,本研究还有着许多的不足,而这些内容也将成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