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白蜡吉丁啮小蜂生物学特性及寄主定位研究
【6h】

白蜡吉丁啮小蜂生物学特性及寄主定位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1 绪论

1.1 引言

1.2 白蜡窄吉丁研究进展

1.2.1 白蜡窄吉丁

1.2.2 生物防治研究

1.3 植物和寄主害虫挥发物对寄生蜂行为的影响

1.4 昆虫触角感器的类型与功能

1.5 昆虫信息化学物质的生物测定

2 白蜡吉丁啮小蜂生物学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供试虫源

2.1.3 仪器与药品

2.1.4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分类地位

2.2.2 形态特征

2.2.3 寄生率、化蛹率和羽化率

2.2.4 生活习性

2.2.5 年生活史

2.2.6 低温贮藏对啮小蜂的蛹、成蜂的影响

2.2.7 蛹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2.3 小结与讨论

3 白蜡吉丁啮小蜂寄主定位行为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仪器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白蜡吉丁啮小蜂“Y”型嗅觉仪的行为反应测试

3.2.2 白蜡吉丁啮小蜂对5种挥发物的触角电位(EAG)反应

3.2.3 白蜡吉丁啮小蜂触角感器的观察

3.3 小结与讨论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 Fairmaire属白蜡属Fraxinus树木的毁灭性蛀干害虫,自然分布于东北亚地区,近年传播到北美和欧洲,目前在国内外一些地区危害严重。白蜡吉丁啮小蜂Tetrastichus planipennisi Yang(膜翅目:姬小蜂科)是我国东北地区危害水曲柳Fraxinusmaxdshuria的白蜡窄吉丁的重要寄生性天敌。为利用天敌控制白蜡窄吉丁的危害,本文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该蜂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寄主定位行为,结果如下:
  白蜡吉丁啮小蜂在吉林省长春地区以老熟幼虫在寄主蛀道内越冬,1年发生3~4代,有世代重叠现象。自然寄生率平均为35.72%,最高达76.92%,雌雄性比平均为3.04∶1,每寄主出蜂量为26.31±4.26头。补充营养的雌雄成蜂平均寿命分别为16.2±1.24d和7.00±1.19d,最长可达29d。明确了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16.823±1.381℃)和有效积温(78.851±0.442日度),建立了相应回归方程:T=16.823+78.851V。
  通过”Y”型嗅觉仪对雌蜂趋性行为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受害树皮、吉丁虫幼虫、吉丁虫蛀道内排泄物对啮小蜂均有一定程度的吸引作用;白蜡窄吉丁幼虫蛀道内的排泄物和寄主植物次生挥发性物质对啮小蜂具有较强的引诱作用(P<0.05),在啮小蜂的寄主定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白蜡吉丁啮小蜂雌蜂进行了触角电位(EAG3)电生理测试,确定了白蜡吉丁啮小蜂对不同气味源和干净空气的正趋向性依次为(从高到低):受害树皮+蛀道内排泄物>吉丁虫蛀道内排泄物>受害树皮>吉丁虫幼虫>健康树皮>干净空气;对不同气味源之间的趋向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吉丁虫幼虫+排泄物>受害树皮>吉丁虫蛀道内排泄物>健康树皮>健康树叶,初步筛选出对该蜂寻找寄主机制起着重要作用的味源物:受害树皮和蛀道内排泄物。
  利用扫描电镜(SEM)对该蜂触角进行了扫描,触角呈膝状,雌蜂触角共10节,总长约814.51um,雄蜂触角共9节,总长约838.39um。触角上共着生6种感器:板状感器、指形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坛形感器和蒲姆氏鬃,而且雌雄触角感器的类型和数量存在差异,根据微观结构推测其可能具有的感受功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