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2种昆虫病原微生物微胶囊剂的研制
【6h】

2种昆虫病原微生物微胶囊剂的研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1 绪论

1.1 引言

1.2 微生物杀虫剂

1.2.1 细菌杀虫剂

1.2.2 真菌杀虫剂

1.2.3 昆虫病毒杀虫剂

1.2.4 线虫杀虫剂

1.3 微胶囊技术

1.3.1 微胶囊简介

1.3.2 微胶囊的应用

1.3.3 微胶囊的制备的主要方法

1.4 囊壁材料

1.4.1 明胶

1.4.2 阿拉伯胶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设备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设备

2.2 研究方法

2.2.1 菌种的准备

2.2.2 明胶/阿拉伯胶-苏云金芽孢杆菌微胶囊的制备

2.2.3 明胶/阿拉伯胶-苏云金芽孢杆菌微胶囊单因素试验

2.2.4 明胶/阿拉伯胶-球孢白僵菌微胶囊的制备

2.2.5 明胶/阿拉伯胶-球孢白僵菌微胶囊的单因素试验

2.2.6 正交试验

2.3 检测方法

2.3.1 微胶囊的外部形态特征的观察方法

2.3.2 微胶囊的内部形态特征的观察方法

2.3.3 苏云金芽孢杆菌微胶囊和球孢白僵菌微胶囊包埋率的测定

2.3.4 苏云金芽孢杆菌微胶囊和球孢白僵菌微胶囊的粒径分布

2.3.5 苏云金芽孢杆菌微胶囊和球孢白僵菌微胶囊抗紫外线能力测定

2.3.6 苏云金芽孢杆菌微胶囊和球孢白僵菌微胶囊室内毒力测定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明胶/阿拉伯胶-苏云金芽孢杆菌微胶囊

3.1.1 成囊条件的筛选

3.1.2 正交试验

3.1.3 形态特征

3.1.4 粒径分布

3.1.5 苏云金芽孢杆菌微胶囊抗紫外线能力测定

3.1.6 苏云金芽孢杆菌微胶囊剂的毒力

3.2 明胶/阿拉伯胶-球孢白僵菌微胶囊

3.2.1 成囊条件的筛选

3.2.2 正交试验

3.2.3 形态特征

3.2.4 粒径分布

3.2.5 球孢白僵菌微胶囊抗紫外线能力测定

3.2.6 室内毒力测定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微胶囊化(Microencapsulation)是将固体、液体或气体物质包覆起来,以天然或高分子材料作为囊壁,将作为囊芯的活性物质包裹起来,形成具有半透性或密封性囊膜粒子的过程。微胶囊化后可避免囊芯物质因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失去活性。生物农药由于易受光照、温度、湿度等影响而失去生物活性,将其制成微胶囊剂后能延长生物活性药效。本文选用苏云金芽孢杆菌和球孢白僵菌作为囊芯材料,明胶和阿拉伯胶作为囊壁材料,利用复合凝聚法分别制备了明胶/阿拉伯胶-苏云金芽孢杆菌微胶囊和明胶/阿拉伯胶球孢白僵菌微胶囊,分别进行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并对微胶囊进行性能测定,包括观察形态特征、超微结构、包埋率、粒径分布、抗紫外线能力测定和室内毒力测定。
  制备明胶/阿拉伯胶-苏云金芽孢杆菌微胶囊的最佳条件为:明胶浓度1.0%,阿拉伯胶浓度1.0%,成囊pH3.6,转速550r/min。对成囊的影响大小排序为明胶浓度>成囊pH值>阿拉伯胶浓度>搅拌速度。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外部形态良好,苏云金芽孢杆菌成功包覆于微胶囊里,包埋率可达82.32%,胶囊粒径分布均匀且中位径为28.29μm。总含量90%微胶囊可通过300目筛。经测定,明胶/阿拉伯胶-苏云金芽孢杆菌微胶囊的抗紫外照射性能明显优于苏云金芽孢杆菌。明胶/阿拉伯胶-苏云金芽孢杆菌微胶囊不仅具有控制释放和提高死亡率等优点,而且还能保护囊芯材料免受紫外光的影响。
  制备明胶/阿拉伯胶-球孢白僵菌微胶囊的最佳条件为:明胶浓度1.5%,阿拉伯胶浓度0.5%,芯壁比1∶1.5,复凝聚反应pH3.8,搅拌速度450r/min。对成囊的影响大小排序为明胶浓度>芯壁比>阿拉伯胶浓度>pH>搅拌速度。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表面光滑完整,成囊性及密封性良好,杂质较少。球孢白僵菌成功包覆于微胶囊里,包埋率可达78.32%,胶囊平均粒径为44.16μm,总含量90%微胶囊可通过300目筛。明胶/阿拉伯胶-球孢白僵菌微胶囊囊皮能够有效的保护囊芯,紫外线照射2小时的活菌率较对照高66.16%。在相同处理下微胶囊剂对天幕毛虫幼虫的毒力较对照提高20%~40%。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