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哈尔滨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
【6h】

哈尔滨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意义

1.3文献综述

1.4研究内容

1.5研究方法

2哈尔滨城市综合承载力系统要素构成

2.1哈尔滨城市综合承载力内涵

2.2哈尔滨城市综合承载力理论基础

2.3哈尔滨城市综合承载力系统要素构建程序

2.4哈尔滨城市综合承载力系统要素构成

2.5本章小结

3哈尔滨城市综合承载力动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哈尔滨城市综合承载力动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程序

3.2基于文献共被引分析哈尔滨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文献集构建

3.3指标体系合成

3.4指标筛选

3.5指标信度检验

3.6哈尔滨城市综合承载力动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7本章小结

4哈尔滨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构建及结果分析

4.1哈尔滨城市基本概况

4.2哈尔滨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方法确定

4.3哈尔滨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程序

4.4哈尔滨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构建

4.5哈尔滨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过程

4.6哈尔滨城市综合承载力及其主因素评价结果分析

4.7哈尔滨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策略

4.8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计算代码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哈尔滨城市综合承载力指的是在哈尔滨市地域范围内,某一固定的时间内,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和技术水平条件下,以及在自然、环境和社会各种要素的约束下,哈尔滨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及人类各种活动的规模和强度的阈值。哈尔滨经过多年发展,城市化进程显著,城市人口剧增,资源、经济、社会和技术水平皆发生了重大变化。与此同时,哈尔滨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交通拥堵,废物堆积,空气、土壤和水资源污染等现象日益严重,城市综合承载力显现明显不足,城市问题显著,亟需对其未来发展路线进行深入思考,促进哈尔滨城市中人、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立足于哈尔滨城市综合承载力稳步提升并且得以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导向,在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整合复杂系统理论、城市经济理论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具体化哈尔滨城市综合承载力系统要素构成,初步构建哈尔滨城市综合承载力动态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构建哈尔滨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详细评价哈尔滨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状况,深入探究哈尔滨城市综合承载力存在的短板,制定出哈尔滨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策略。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给出哈尔滨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内涵。整合复杂系统理论、城市经济理论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获得对哈尔滨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思想、评价方法、系统要素、发展模式和提升途径等方面的理论指导作用。基于关键词共现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从相关文献中提取城市综合承载力系统要素,认为资源环境约束、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城市安全、生态文化和公共服务是主要的系统要素。继而,结合三个理论指导,最终确定了哈尔滨城市综合承载力系统要素由环境、资源、基础设施、生态系统、城市安全、公共服务、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这八个方面组成。基于文献共被引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构建哈尔滨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文献集,继而,利用模糊集合思想,历经指标体系合成、可观测性检验、隶属度检验、相关性检验、末级指标体系维度划分和信度检验构建了一个涵盖 8 个一级指标和 48 个末级指标的哈尔滨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库。在此基础上,基于限制性因素理论,设计限制性因素辨识模型,提取哈尔滨城市综合承载力限制性因素,构建哈尔滨城市综合承载力动态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构建了哈尔滨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通过对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和评价模型公式计算,得到了哈尔滨城市综合承载力及其主因素评价综合指数和评价等级。通过分析评价结果,找出了哈尔滨城市综合承载力存在的短板,并据此提出了哈尔滨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策略。结果表明哈尔滨城市综合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2006、2008、2010、2012、2014和2016年的值分别为0.16、0.24、0.35、0.42、0.53 和 0.57。十年来,哈尔滨城市综合承载力由四级承载力水平提升至二级承载力水平,城市综合承载力得到了较明显的发展。从协调度来看,六个年份的功能标准差为 0.071、0.074、0.114、0.15、0.161和0.163。可知哈尔滨城市综合承载力各子系统承载力均在提升,但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正逐年降低。直至 2016 年哈尔滨城市综合承载力短板在于资源、城市安全、公共服务、科技和文化五个承载力子系统,具体表现在空气污染、水资源、消防救灾能力、养老与体育设施、科技经费投入和市民节约环保意识等方面。据此,本文提出了加强创新性科技人才和团队的培育工作、加大科学研究经费的投入、增加公共服务事业的投入、加强城市防灾救灾能力、加强尾气、废气排放监督工作和加强节约、节能、环保相关知识宣贯工作六个方面的提升策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