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研究
【6h】

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综析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农民工

2.1.2 农民工市民化与农民市民化

2.1.3 农民工市民化成本

2.1.4 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2.2 研究涉及的理论基础

2.2.1 农民工市民化模式的基本理论

2.2.2 农民工市民化行为的基本理论

2.2.3 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理论

2.3 本研究前提假定

2.4 本章小结

3 农民工市民化成本的分解与量化

3.1 农民工市民化成本的特点

3.1.1 来源的可溯性

3.1.2 动态的积累性

3.1.3 分类的多样性

3.1.4 个体的差异性

3.1.5 多元可分担性

3.2 农民工市民化成本的分解

3.2.1 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解的思路

3.2.2 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解的形式

3.3 农民工市民化成本量化测算

3.3.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3.3.2 农民工市民化成本的分项量化测算

3.3.3 农民工市民化成本的分项量化结果分析

3.4 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的主要困境

3.4.1 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主体间权责不明

3.4.2 农民工市民化成本一次性支付比例过高

3.4.3 农民工家庭性市民化不具备原始积累

3.4.4 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缺乏激励

3.4.5 农民工市民化交易成本过高

3.4.6 农民工市民化流向过于集中

3.5 本章小结

4 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困境的根源剖析

4.1 农民工市民化成本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

4.1.1 农民工市民化在社会经济增长中的定位

4.1.2 农民工市民化成本与社会分配的关系

4.2 农民工对二三产业经济增长贡献与分配的测算

4.2.1 农民工对城镇二三产业经济贡献率测算

4.2.2 农民工二三产业初次分配测算与贡献对比

4.3 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困境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就业环境

4.3.2 制度环境

4.3.3 人力资本

4.3.4 个人心理

4.4 本章小结

5 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及其成本分担的路径

5.1 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的必然性分析

5.1.1 新生代进城农民工有强烈的市民化意愿

5.1.2 实现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

5.1.3 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分担必然会引发新的经济增长点

5.2 农民民工市民化的一般过程

5.2.1 农民到农民工的过程

5.2.2 农民工到市民的过程

5.3 农民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3.1 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的具体内容

5.3.2 数据来源与描述统计

5.3.3 研究框架与模型方法

5.3.4 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5.4 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路径

5.4.1 中央政府层面的实施路径

5.4.2 地方政府层面的实施路径

5.4.3 企业层面的实施路径

5.4.4 农民工自身层面的实施路径

5.5 本章小结

6 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主体间的演化博弈

6.1 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主体问非合作博弈的范式

6.1.1 完全理性静态博弈

6.1.2 完全理性动态博弈

6.1.3 有限理性静态博弈

6.1.4 有限理性动态博弈

6.2 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主体间的利益诉求

6.2.1 地方政府

6.2.2 中央政府

6.2.3 农民工自身

6.2.4 企业

6.3 农民工与地方政府间的市民化成本分担有限理性动态博弈

6.3.1 农民工与地方政府间的有限理性动态博弈支付矩阵

6.3.2 农民工与地方政府间的市民化成本分担有限理性动态博弈过程

6.3.3 农民工与地方政府间的市民化成本分担有限理性动态博弈结果

6.4 地方政府与企业间的市民化成本分担有限理性静态博弈

6.4.1 企业与地方政府间的市民化成本分担博弈支付矩阵

6.4.2 企业与地方政府间的市民化成本分担有限理性博弈过程及结果

6.5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市民化成本分担完全理性静态博弈

6.5.1 中央政府与各地区地方政府的博弈假设及过程

6.5.2 中央政府与各地区地方政府的博弈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架构

7.1 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构建的原则

7.1.1 设计原则

7.1.2 实施原则

7.2 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构建的框架

7.2.1 投入机制

7.2.2 刺激机制

7.2.3 监督审查机制

7.2.4 筹融资机制

7.3 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主体的责任分配

7.3.1 各级政府的责任划分

7.3.2 农民工用工企业的责任与义务

7.3.3 农民工自身的责任与义务

7.4 本章小结

8 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有效运行的对策建议

8.1 调动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各分担主体的积极性

8.1.1 调动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性

8.1.2 调动地方政府的执政竞争性

8.1.3 调动企业的社会责任性

8.1.4 调动农民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8.2 完善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的财税制度

8.2.1 加强中央政府的事权

8.2.2 加强地方政府的财权

8.3 建立完善平等的农民工社会权益体系

8.3.1 农民工就业权益体系

8.3.2 农民工社保权益体系

8.3.3 农民工土地财产权益体系

8.4 深化农民工市民化相关制度改革

8.4.1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8.4.2 深化教育制度改革

8.4.3 深化房地产市场改革

8.5 提高符合条件县镇的行政级别

8.6 加强农民工有关的大数据管理

8.6.1 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民工信息数据库

8.6.2 建立全国统一的就业和用工信息共享平台

8.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农民工是率先走出农村的一批农民,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群体凭借自身的文化和劳动技能,在城镇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岗位,并广泛分布于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和领域,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为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革的巨大力量,但是却生活在城镇的边缘,不能完全融入城镇成为市民。农民工在实现了地域转移和职业转换之后,却无法实现身份和地位的转变。当前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的进展缓慢,表面上看是由于城市承载力不足、二元体制改革滞后、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消除城乡户籍之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所需要付出的巨大成本无法得到有效分担。目前,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分担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其分担机制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以往研究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和分析要么过于侧重对农民工市民化成本的数量估计,而没有将成本的产生和分担联系到更宏观的国民市场经济体系;要么无法厘清农民工市民化的一般过程,致使其研究的假设过于严苛,不具备广泛的普适性意义,等等。中国的农民工市民化不仅仅是市场行为下的利益分配调整,更是政府行为下制度设计的调整。各分担主体如何有效地筹集资金,在公平合理的机制下分担这一历史进程所产生的成本,是当前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严峻挑战,因此,探究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及分担机制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着重辨析了农民工、农民工市民化及其成本和分担机制的概念和内涵,为全文分析提供前提假定和研究视角,并介绍了本文所涉及的理论基础;然后以农民工市民化成本的特点为切入点,采用分类加总法对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进行测算,得到农民工市民化的总成本上限与下限,通过测算表明,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巨大,而其自身无法承担,政府、企业也没有负担起相应的分担责任,进而得出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背后的困境;然后通过分析农民工市民化成本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以全要素生产率模型结果对比了农民工城市二三产业贡献与分配所得,进而揭示了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困境的内在根源和影响因素;然后联系农民工市民化的一般过程,基于农民工市民化行为的调查问卷数据,通过结构方程得出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困境各影响因素的影响强度,并给出了不同分担主体下的分担路径;然后分析了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分担主体之间的利益耦合,及何种条件下可以满足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各个主体的利益最大化,具体分析了农民工与地方政府的分担博弈、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分担博弈、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分担博弈;最终以全文分析为基础设计出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的分担的投入机制、刺激机制、监督审查机制和筹融资机制,以及各分担主体间的责任划分。
  为了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能够有效运行,最终给出六个方面十五条对策建议,具体包括:调动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性,调动地方政府的执政竞争性、调动企业的社会责任性、调动农民工的主观能动性、加强中央政府的事权、加强地方政府的财权、完善农民工就业权益体系、完善农民工社保权益体系、完善农民工土地财产权益体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深化教育制度改革、深化房地产市场改革、提高符合条件县镇的行政级别、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民工信息数据库、建立全国统一的就业和用工信息共享平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