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等效剂量丙泊酚、依托咪酯、咪达唑仑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6h】

等效剂量丙泊酚、依托咪酯、咪达唑仑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试验仪器及药物

2.3 检测指标

2.4 麻醉方法

2.5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一般状况的比较

3.2 血液动力学的比较

3.3 意识状态的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背景与目的:
   全凭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TIVA)由于起效迅速,对呼吸道无刺激,无污染,患者相对舒适,易于接受,操作相对简便,早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种外科手术。丙泊酚、依托咪酯、咪达唑仑是目前临床静脉全麻中最为常用的药物,这三种药物各有其优缺点,在临床使用时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全麻期间,维持患者血液动力学稳定是保证麻醉安全的最重要条件,所以静脉麻醉期间选择合适的药物就显得至关重要。临床上曾经应用过的静脉麻醉药已有10多种,但仅有为数不多的药物符合临床要求并得以广泛应用。理化性质稳定且易溶于水并能长期保存是理想的静脉麻醉药应具有的基本特点,同样,理想的静脉麻醉药还应该对机体无任何损伤,如:不刺激血管、在体内不会引起血栓的产生或是血栓性静脉炎、甚至在误入动脉的时候也不会导致栓塞或坏死的严重并发症等。麻醉性能上,理想的静脉全麻药应该迅速发挥作用,可以重复用药或静脉输注但在体内无蓄积;能够在一次臂脑循环时间内起作用并且不易过量。此外,还应具有对循环、呼吸系统无明显影响,术后并发症少等特点。现在我们临床上应用的静脉麻醉药虽然各有优点,但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在各方面都较为理想的静脉麻醉药。
   TCI(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 TCI)靶控输注技术是一种新型、科学的给药方法,它能够平稳、快速达到预设目标药物浓度,该给药系统可持续计算并控制药物的输注速度来维持设定的靶浓度,这一给药技术为全麻期间患者血液动力学的稳定奠定了基础。TCI与传统的恒速给药相比,它能够及时地改变血浆或效应室的浓度,能够实现输注中断(如更换药物)后的输注药物补偿,并且能够随时显示血浆和效应室的药物浓度。TCI可以使患者血浆药物浓度达到并稳定于靶浓度、诱导时血液动力学更平稳、麻醉深度更易于控制、麻醉过程更平稳、还可预测病人苏醒和恢复时间,使用简便、精确、可控性好。但由于药代学模型的误差、个体变异性的影响、输注泵的精确度以及药效学的相互作用也会干扰靶控输注的麻醉效果,所以TCI还需要麻醉科医生的仔细观察与不断调整才能使麻醉更加完善。
   本研究通过全麻诱导前单纯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 TCI)等效剂量的丙泊酚、依托咪酯、咪达唑仑时对患者麻醉趋势(Narcotrend NT),心率(HR)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每搏量(SV)、每搏指数(SVI)、周身血管阻力(SVR)、平均动脉压(MAP)等血液动力学指标的影响,了解各药物的临床效应时间过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60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分为丙泊酚组(P组,n=20),依托咪酯组(E组,n=20),咪达唑仑组(M组,n=20)。麻醉诱导期分别靶控输注三种药物,三组患者血药浓度均为靶控输注等效剂量下的血药浓度。P组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2μg/ml),监测记录诱导前各组基础值(T0),输注后1min(Ti)、3min(T2)、7min(T3)、10min(T4)时的麻醉趋势(Narcotrend NT),心率(HR)、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每搏指数(SVI)、周身血管阻力(SVR)、平均动脉压(MAP)。E组采用靶控输注依托咪酯(血浆靶浓度0.3μg/ml),监测记录诱导前各组基础值(T0),输注后1min(T1)、3min(T2)、7min(T3)、10min(T4)时的麻醉趋势(Narcotrend NT),心率(HR)、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每搏指数(SVI)、周身血管阻力(SVR)、平均动脉压(MAP)。M组采用靶控输注咪达唑仑(血浆靶浓度100ng/ml),监测记录诱导前各组基础值(T0),输注后1min(T1)、3min(T2)、7min(T3)、10min(T4)时的麻醉趋势(Narcotrcnd NT),心率(HR)、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D、每搏输出量(SV)、每搏指数(SVI)、周身血管阻力(SVR)、平均动脉压(MAP)。
   结果:
   分别静脉输注丙泊酚、依托咪酯、咪达唑仑后各组患者NT、HR、CO、CI、SV、SVI、SVR、MAP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与T0相比),三组间相比,在T3时间点时,E组MAP、CO、SV、SVI、SVR与P组、M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组与M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T4时间点时,E组MAP、CO、CI、SV、SVI、SVR与P组、M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M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的CO、CI、SV、SVI、MAP总体趋势高于P组、M组,SVR无明显变化,P组、M组SVR明显下降。
   结论:
   1.靶控输注丙泊酚、依托咪酯及咪达唑仑行麻醉诱导7min均可达到合适的麻醉深度。
   2.等效剂量的丙泊酚及咪达唑仑靶控输注对血液动力学有一定影响。
   3.依托咪酯靶控输注前后血液动力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TEB监测血液动力学指标简便、经济、无创。
   5.NT能够直观、连续、准确地反映患者麻醉深度。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