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对话理论的硕士生研究性学习探究——以A大学为例
【6h】

基于对话理论的硕士生研究性学习探究——以A大学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图表目录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对话时代给予新的思考情境

1.1.2 对硕士生研究性学习现实的反思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的相关研究

1.3.2 国外的相关研究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价

1.4 研究方法、论文结构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结构

2 基于对话理论的硕士生研究性学习相关理论解析

2.1 硕士生研究性学习的解读

2.1.1 研究的内涵及特点

2.1.2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特点

2.1.3 硕士生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特点

2.1.4 硕士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

2.2 硕士生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2.2.1 硕士生研究性学习是时代和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

2.2.2 硕士生研究性学习是研究生教育的要求.

2.2.3 硕士生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2.3 对话理论的解读

2.3.1 对话理论的发展

2.3.2 对话理论下硕士生研究性学习的剖析

3 A大学硕士生研究性学习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3.1 调查方法

3.1.1 访谈调查法

3.1.2 问卷调查法

3.2 硕士生研究性学习现状调查结果

3.2.1 硕士生研究性学习的总体情况

3.2.2 实施研究性学习在与自己对话维度的情况分析

3.2.3 实施研究性学习在与资料对话维度的情况分析

3.2.4 实施研究性学习在与他人对话维度的情况分析

3.3 硕士生研究性学习现状在不同变量因素上的差异分析

3.3.1 不同性别硕士生研究性学习现状比较

3.3.2 不同年级硕士生研究性学习现状比较

3.3.3 不同学科类别硕士生研究性学习现状比较

3.3.4 不同学习动机硕士生研究性学习现状比较

3.4 硕士生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3.4.1 与自己对话维度存在的问题

3.4.2 与资料对话维度存在的问题

3.4.3 与他人对话维度存在的问题

4 对话理论下硕士生研究性学习问题的归因分析

4.1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动机不端正

4.2 对研究性学习缺少兴趣

4.3 思考独立性的缺失

4.4 交流主动性的缺乏

5 对话理论下硕士生研究性学习问题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与自己的对话

5.1.1 认识研究性学习的价值

5.1.2 端正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动机

5.1.3 培养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5.1.4 培养思考的独立性

5.2 深化与研究资料的对话

5.2.1 丰富阅读,拓宽对话广度

5.2.2 对文本进行批判性地思考,挖掘对话深度

5.3 加强与他人的对话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本研究借对话时代给予的新的思考情境及对硕士生研究性学习现状的反思,目的是基于对话理论挖掘来源于学生自身的阻碍因素,进而探究如何完善研究性学习。
   硕士生研究性学习指硕士生在教师指导下,在学习中发现问题,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获取、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主要培养自主研究的能力,是一个严肃认真、复杂艰苦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是时代和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研究生教育的旨归,更为重要的是对研究生精神生活、持久创新性学习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话理论包括与自己、与他人、与他物的对话,本研究基于对话理论对硕士生研究性学习的探究从与自己对话、与资料对话、与他人对话三个维度展开,并从这三个纬度设计问卷以及访谈提纲,通过调查了解A大学硕士生研究性学习的总体情况并对不同性别、专业、年级、学习目的学习情况进行比较。找出基于对话理论的研究性学习存在的较为突出问题,如与自己对话维度存在的问题有研究的主要动机出现偏差、缺乏独立性及恪守学术规范的自律性、缺少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研究中思考疏漏、提问频度偏低等,与资料对话维度存在的问题有对学术规范及研究性学习缺乏了解、缺少方法意识及对学术前沿的关注、缺乏对资料的质疑等,与他人对话维度存在的问题有沟通的某些方面现状不佳。
   笔者针对所表现的突出问题归纳原因为学习的主要动机不端正、对学习缺少兴趣、思考独立性的缺失、交流主动性的缺乏。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首先,完善与自己的对话,认识研究性学习的价值、端正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动机、培养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培养思考的独立性,最终目的是追求对话之心,坚持与自己对话;其次,深化与研究资料的对话,丰富阅读、拓宽对话广度,通过对文本进行批判性思考、挖掘对话深度;再次,加强与他人对话,提升与教师主动沟通的意愿,抓住一切交流的机会,注重沟通的艺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