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上博简孔子言论研究
【6h】

上博简孔子言论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以下简称“上博简”)是指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文物市场抢救回来的一批战国楚地竹简。这批竹简包括lOO余种战国典籍,绝大部分是历史上未流传的珍贵文献,包括儒家、道家、兵家等各类文献。其中涉及孔子言论(包含“予曰”、“孔子曰”、“夫子曰”等)的文献目前已整理发表13种。本文主要利用王国维先生提出的“二重证据法”及语言文字考释方法,对《鲁邦大旱》、《仲弓》、《孔子见季桓子》、《君子为礼》、《弟子问》等五篇上博简孔子言论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一、考察各篇孔子言论竹简的形制特点;二、总结前期上博简整理、研究成果,尝试对散乱残缺的简文进行简序编联与缺字增补,对简文进行文字隶定考释与文本整理;三、分析上博简孔子言论的语言学、文献学、思想及文学价值。
   引言部分:论述本选题的研究现状、选题意义、论文框架及研究方法等。
   第1章《上博简(鲁邦大旱)考论》:《鲁邦大旱》记载了孔子为鲁哀公抵御旱灾所献“正刑与德”对策的言论.体现了孔子的刑德观与宗教观。其精神实质是神道设教、德刑并重而以德为主,赞同用珪璧币帛祭祀山川的宗教仪式。《鲁邦大旱》中的孔子言论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第2章《上博简<仲弓>考论》:《仲弓》是久佚的先秦儒家文献,它全面阐述了先秦儒家政治思想,对于探讨《论语》成书问题及认识孔子政治思想有重要文献价值。本章考察了《仲弓》的形制,指出其保存了简牍篇题及编联状况的真实资料。对简序进行重新编排和分段疏证,并探讨孔子政治思想的若干重要内容:孔子重视政治与人民、宗教的关系,重视政治集团内部上下级的关系,重视选贤、身心修养与政治的关系。《仲弓》作者当包括孔子、仲弓及无名文本写定者,文本写定者当为仲弓弟子或再传弟子,文本写定时间应在战国早期或早中期。就文体发展看,《仲弓》开创了记载孔子言行的风气,多采用商周史官记言文的对话体,标志着我国说理散文在孔子第一、二代弟子手中逐渐走向成熟。
   第3章《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理》(一):本章包括简文形制、简序编联两节。简文共27简,557字,与其他各篇相比,篇幅较长,弥足珍贵。简文集中反映了孔子法古兴鲁、仁政赐爱、司不失人等政治观、伦理观、管理思想,尤其是论及“二道”(“仁”与“不仁”)观念,对恢复先秦鲁国史与儒家政治哲学具有独特价值,大大丰富了孔子作为政治思想家的理论成果。
   第4章《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理》(二):本章立足《孔子见季桓子》竹简字形,大量考察简文字形的形体变化(包括甲骨文、金文、传抄古文、其他战国文字等字形),对第一编联组(简1、4、20、3、24、21)简文中22个疑难字形进行深入探讨,整理出该篇文献的基础文本.
   第5章《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理》(三);本章立足《孔子见季桓子》竹简字形,大量考察简文字形的形体变化(包括甲骨文、金文、传抄古文、其他战国文字等字形),对第二编联组(简16、9、6、10、8)简文中14个疑难字形进行深入探讨,整理出该组文献的基础文本。
   第6章《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理》(四):本章立足《孔子见季桓子》竹简字形,大量考察简文字形的形体变化(包括甲骨文、金文、传抄古文、其他战国文字等字形),对第三编联组(简12、2、7、26、14、11,22、19、17、18、13)简文中32个疑难字形进行深入探讨,整理出该组文献的基础文本。
   第7章《上博简(孔子见季桓子)校理》(五):本章立足《孔子见季桓子》竹简字形,大量考察简文字形的形体变化(包括甲骨文、金文、传抄古文、其他战国文字等字形),对第四编联组(简15、5、27)、散简组(简25、23)简文中7个疑难字形进行深入探讨,整理出该组文献的基础文本;对新校理简文进行翻译;探讨《孔子见季桓子》的思想内涵。
   第8章《上博简<君子为礼>考论》:本章考察了《君子为礼》这篇孔子言论文献,认为其集中反映了孔子的礼学观念。对其进行简文释读,简序编联;比照传世文献,探讨其礼学内涵:孔子认为君子行事当依于仁,言、视、听、动均合于仁,才有益于修身;君子须与人分享智、贵、富;多得严师益友砥砺修身。此篇文献对研究早期儒家礼学思想乃至先秦思想史,具有重要价值。
   第9章《从上博简<弟子问>看孔子的言行观》;《弟子问》作为一组孔门师生课堂答问的真实记录,集中展现了孔子的言行观。孔子提出“言行相近,然后君子”,“巧言令色,未可谓仁也”等论题,与《论语》、《孔子家语》等传世文献及上博简其他孔子言论若合符节。通过与传世及出土文献比观,可见孔子的言行观是一套系统的理论建构,包括言语要信实,出言要慎重,反对巧言令色,言行应高度一致等。孔子通过言行观教育来培养君子人格。本章尝试补足了两处阙文。《弟子问》为系统认识孔子言行观及政治思想提供了新材料,对全面辨正“《孔子家语》伪书”说,尤具重要文献价值。
   第10章《上博简孔子言论价值考论》:分别讨论了上博简孔子言论文献的语言学、文献学、思想及文学价值。包括上博简孔子言论在内的出土文献,为研究早期儒家提供了大量原汁原味的新材料,有助于人们准确释读同类楚系文字与其他古文字资料,科学校读先秦秦汉古籍,为考察原始儒家思想奠定文献基础,重新考察先秦散文发展史,极具重要的语言学、文献学、思想及文学价值,值得充分重视。
   附录第1章《上博简等孔子言论观照下的<孝经>成书时代与作者复议》:《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地位独特,影响深远。从文本的名称、传播、体裁、思想源流、衍生形态等方面推测,《孝经》当成书于战国早期。关于《孝经》作者,大约有九种说法:孔子自撰说、曾子所录说、子思所作说、七十子之徒遗书说、齐鲁间儒者附会说、孟子门人所著说、汉儒所作说、折中说、曾子门人编录说等。从先秦古书成书体例、思想内容、出土文献旁证等方面考察,尤其是以新出土上博简孔子论孝言论为参照,我们认为,曾子门人乐正子春编录说较为妥当。
   附录第2章《上博简等孔子言论观照下的<论语·子罕>首章句读新论》:《论语·子罕》首章大约有八种代表性句读方法。通过综合分析《论语》文本、尤其是以上博简等出土文献中多种孔子言论为参照,我们发现,孔子很少说到“利”,而多次谈论“命”、“仁”。孔子信从命与仁的观念。《子罕》首章句读应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以上博简为代表的孔子言论出土文献,在帮助研究传世孔子文献时,发挥了值得重视的独特作用。
   总之,本文通过对五篇上博简孔子言论文献的探讨,获得了对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新认识,加深了人们对于原始儒家及春秋战国社会思想文化的了解。这一探讨将有助于中华早期文明研究的进一步展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