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戴礼记》文本的生成、流传及思想研究
【6h】

《大戴礼记》文本的生成、流传及思想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图表清单

绪论

一、《大戴礼记》的价值及论文选题

二、《大戴礼记》研究现状

三、论文材料、研究思路与所用方法

第一章 《大戴礼记》时代、编者、性质判定

第一节 《大戴礼记》为西汉戴德编

一、研究史回顾与批评

二、《大戴礼记》为西汉戴德所编的证据

三、论《别录》、《汉书·艺文志》不著录《大戴礼记》原因

第二节 《大戴礼记》编者戴德研究

一、戴德师门考述

二、戴德生平及其著述

第三节 《大戴礼记》与“礼经”、古《记》关系考述

一、《大戴礼记》与《仪礼》关系考述

二、《大戴礼记》与《礼古经》、《逸礼》、《记》之间的关系考述

第四节 《大戴礼记》与《礼记》关系考述

一、研究史回顾与批评

二、《大戴礼记》与《礼记》对比分析

三、《大戴礼记》与《礼记》为戴德、戴圣各自辑录的礼学文献汇编

第五节 汉代礼博士考述

一、前人对礼博士人员的考述

二、后苍及其弟子立为博士考述

三、逸礼博士和其余不知传承的礼博士

第六节 《大戴礼记》在汉代礼文化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汉代礼文化的分类

二、《大戴礼记》在汉代礼文化中的作用和地位

第二章 《大戴礼记》现存各篇成篇时代考证

第一节 《夏小正》等5篇约成篇于战国前期

一、《夏小正》

二、《哀公问五义》《哀公问于孔子》

三、《投壶》

四、《公符》

第二节 《主言》等12篇约成篇于战国中期(上)

一、《主言》

二、《诸侯迂庙》、《诸侯衅庙》

三、曾子九篇(除《曾子天圆》)

第三节 《子张问入官》等10篇约成篇于战国中期(下)

四、《子张问入官》

五、《孔子三朝记》七篇

六、《武王践阼》《文王官人》

第四节 《卫将军文子》等8篇约成篇于战国后期

一、《卫将军文子》

二、《五帝德》《帝系》

三、《礼三本》《劝学》

四、《曾子天圆》《本命》《易本命》

第五节 《盛德》等5篇约成篇于西汉时期

一、《盛德》《明堂》

二、《朝事》

三、《礼察》《保傅》

第三章 《大戴礼记》与先秦两汉文献重见比较

第一节 文献重见研究缘起及本章研究方法与内容

一、文献重见研究缘起

二、本章研究方法与内容

第二节 《大戴礼记》与先秦两汉经部文献重见比较

一、《大戴礼记》与《礼记》重见比较

二、《大戴礼记》与《周礼》重见比较

三、《大戴礼记》与《仪礼》重见比较

四、《大戴礼记》与《诗经》重见比较

五、《大戴礼记》与《韩诗外传》重见比较

六、《大戴礼记》与《尚书》、《尚书大传》、《易纬通卦验》、《孟子》重见比较

第三节 《大戴礼记》与先秦两汉史部文献重见比较

一、《大戴礼记》与《史记》重见比较

二、《大戴礼记》与《汉书》重见比较

三、《大戴礼记·文王官人》与《逸周书·官人解》重见比较

四、《大戴礼记》与《古列女传》与重见比较

五、《大戴礼记》与《晏子春秋》重见比较

第四节 《大戴礼记》与先秦两汉子部文献重见比较(上)

一、《大戴礼记》与《孔子家语》重见比较

二、《大戴礼记》与《荀子》重见比较

三、《大戴礼记》与《说苑》(含《新序》)重见比较

四、《大戴礼记》与《新书》重见比较

五、《白虎通》与《大戴礼记》重见比较

六、《春秋繁露》与《大戴礼记》重见比较

七、《大戴礼记》与《孔丛子》重见比较

八、《大戴礼记》与《新语》重见比较

第五节 《大戴礼记》与先秦两汉子部文献重见比较(下)

一、《大戴礼记》与《吕氏春秋》重见比较

二、《大戴礼记》与《淮南子》重见比较

三、《大戴礼记》与《文子》、《尸子》、《鬼谷子》、《管子》重见比较

四、《大戴礼记》与《盐铁论》、《论衡》重见比较

五、《大戴礼记》与《风俗通义》比较

六、《大戴礼记》与《六韬》重见比较

第六节 《大戴礼记》与先秦两汉出土文献重见比较

一、《大戴礼记》与上博简《内礼》重见比较

二、《大戴礼记·武王践阼》与上博简《武王践阼》重见比较

三、《大戴礼记》与定县汉简、阜阳汉简重见比较

四、《大戴礼记》与郭店楚简《六德》、《语丛》重见比较

五、《大戴礼记》中山王鼎铭重见比较

六、《大戴礼记》与马王堆帛书《称》重见比较

七、《大戴礼记》与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重见比较

八、《大戴礼记》与上博简《用曰》重见比较

第七节 《大戴礼记》与先秦两汉文献重见的类型、原因与作用

一、《大戴礼记》与先秦两汉典籍重见的类型

二、《大戴礼记》与先秦两汉文献重见的原因

三、《大戴礼记》与先秦两汉文献重见的作用

第四章 《大戴礼记》引述、传习与研究的纵向梳理

第一节 东汉至明代《大戴礼记》的引述

一、东汉至唐代学者对《大戴礼记》引述

二、宋代《大戴礼记》引述

三、元代《大戴礼记》引述

四、明代《大戴礼记》引述

第二节 北周卢辩《大戴礼记》注评析

一、卢辩生平及其注《大戴礼记》的原因

二、卢辩注《大戴礼记》篇目

三、卢辩注《大戴礼记》特征

四、卢辩注《大戴礼记》的价值意义

第三节 朱熹、王应麟、杨简、方孝孺《大戴礼记》研究

一、朱熹《大戴礼记》研究

二、杨简《大戴礼记》研究

三、王应麟《大戴礼记》研究

四、方孝孺《大戴礼记》研究

第四节 清代《大戴礼记》校勘成果概说

一、戴震、卢文弨对《大戴礼记》的校定

二、汪中《大戴礼记正误》

三、王树枏《校正孔氏大戴礼记注补》

四、王引之《经义述闻》之《大戴礼》

五、俞樾《大戴礼记平议》

六、于鬯《大戴礼记校》

七、孙诒让《大戴礼记斠补》

第五节 清代《大戴礼记》注解成果概说

一、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

二、汪照《大戴礼注补》

三、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

四、康有为《大戴礼记补注》

五、戴礼《大戴礼集注》

第五章 《大戴礼记》版本与辑佚研究

第一节 《大戴礼记》刻本概说

一、宋元刻本

二、明刻本

三、清刻本

四、和刻本

第二节 十三卷刻本以前抄本的流传及十三卷刻本的生成蠡测

一、卢辩注八卷本与《大戴礼乔记》八卷关系考述

二、古注类书述引《大戴礼记》依据的是八十五篇本

三、《大戴礼记》抄本流传

四、今十三卷本生成过程蠡测

第三节 《大戴礼记》的散佚及辑佚情况

一、《大戴礼记》的散佚情况

二、《大戴礼记》的辑佚情况

第四节 《大戴礼记》佚篇佚文考述

一、《大戴礼记》佚篇考述

二、《大戴礼记》佚文考述

第五节 《大戴礼记》序跋整理与研究

一、《大戴礼记》序跋辑录

二、《大戴礼记》序跋文献的价值

三、《大戴礼记》序跋研究意义

第六章 《大戴礼记》思想研究

第一节 《大戴礼记》思想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二节 《大戴礼记》天道观

一、对天地的认识

二、阴阳之道的阐释

三、八卦象数的阐发

四、对人性与天道的认识

五、构建以人为中心的自然世界

第三节 《大戴礼记》为政思想

一、为政爱人尊礼,成君之身

二、七教三至的仁政教化

三、为政行六路、除七路

四、礼治优于法治

五、论礼治

六、为政重贤

第四节 《大戴礼记》“君子之道”思想

一、君子以仁为尊

二、树立君子之道

三、推行君子之道

四、君子之道是治国之道

五、千乘之国行君子之道的措施

六、学君子之道无止境

第五节 《大戴礼记》伦理思想

一、伦理思想的建构

二、孝道思想的阐发

三、伦理观念的确立

第六节 《大戴礼记》文学观

一、《大戴礼记》中的文体形式

二、《大戴礼记》的修辞手法和修辞观

三、《大戴礼记》的文学批评观

结论

附录

附录一 相关辑佚文献

一、《大戴礼记》佚文

二、戴德《丧服变除》佚文

三、戴圣《石渠礼论》佚文

四、礼记佚文

附录二 相关出土文献

一、上博简《民之父母》

二、上博简《荣成氏》

三、上博简《子羔》

四、上博简《内礼》(含《昔者君老》)

五、上博简《君子为礼》

六、上博简《弟子问》

七、上博简《三德》

八、上博简《武王践阼》

九、阜阳汉墓木牍《儒家者言》

十、定县汉简《儒家者言》

附录三 历代书录所著《大戴礼记》

一、史志目录(含补史志目录)

二、史志及补史志之外的公家书目

三、私家书目

四、提要目录

五、版本目录

六、索引目录

七、丛书目录

八、举要目录

九、域外汉籍目录

附录四 《大戴礼记》序跋文献辑录

一、版本序跋

二、清人文集序跋

三、书目题跋所载《大戴礼记》序跋

附录五 《大戴礼记》研究论文提要补录(2000年-2013年)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大戴礼记》是一部重要的礼类基本典籍,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思想价值,受到学者的重视。目前国内外学者在其编者及时代、与《礼记》关系、文本校释、各篇内容、研究史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20世纪以来上博简、郭店楚简等相关出土文献增添了新材料,提供了新机遇。本文结合传统研究成果及新材料,以《<大戴礼记>文本的生成、流传及思想研究》为题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阐释。
  汉仪规划、礼制建构和礼学改革是汉代礼文化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后苍及其弟子戴德、戴圣是礼学传承的中坚人物。戴德生年不早于前99年,卒年大约在前37至前23年间,礼学成就有三:拟定《士礼》十七篇次第、撰写《丧服变除》、编选《大戴礼记》。担任太傅期间,为教导之便从《后氏曲台记》、《礼古经》、《礼古记》、《曾子》、《孔子三朝记》、《荀子》等文献中,选择相关篇章加工整理撰成《大戴礼记》,西汉戴德编《大戴礼记》的史实不容置疑。戴圣从《后氏曲台记》、《礼古记》、《荀子》、《曾子》中,选择相关篇章进行加工整理撰成《礼记》。“小戴删大戴说”、“驳斥小戴删大戴说”,均有一定合理性,“增广小戴说”不可信,“增广后苍说”较为合理,《大戴礼记》与《礼记》是戴德、戴圣各自编选的不同礼学典籍。《大戴礼记》在汉仪规划和礼制改革中的作用不明显,但仍是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备参资料之一,促进了《仪礼》定本的形成和流传,地位虽不如《仪礼》、《礼记》,但不可或缺。《大戴礼记》现存40篇的成篇时代不同,《夏小正》、《哀公问五义》、《哀公问于孔子》、《投壶》、《公符》等5篇约成篇于战国前期,《主言》、《诸侯迁庙》、《诸侯衅庙》、《曾子立事》、《曾子本孝》、《曾子立孝》、《曾子大孝》、《曾子事父母》、《曾子制言上》、《曾子制言中》、《曾子制言下》、《曾子疾病》、《子张问入官》、《千乘》、《四代》、《虞戴德》、《诰志》、《小辨》、《用兵》、《少闲》、《武王践阼》、《文王官人》等22篇约成篇于战国中期,《卫将军文子》、《五帝德》、《帝系》、《礼三本》、《劝学》、《曾子天圆》、《本命》、《易本命》等8篇约成篇于战国后期,《盛德》、《明堂》、《朝事》、《礼察》、《保傅》等5篇约成篇于西汉时期。《大戴礼记》与包括出土文献在内的43种先秦两汉典籍存在内容重见情况,重见类型大致可分为整篇重见、历史故事重见、经传结构重见、语教重见四类,之所以形成重见情况,既有义理和事理相同的普遍性原因,又有因戴德太傅教导职责博采众长融为己说的独特性原因。这些重见比较既有助于《大戴礼记》文本的校勘和说解,为重新校勘整理奠定基础,又可以为上古汉语史研究提供丰富的语料,还可以加深对先秦两汉的撰作方式和先秦两汉典籍体例的认知。
  《大戴礼记》文本有引述、传习、校勘、注解4种流传模式。东汉至明代引述者较多,北周时有卢辩传习,宋元明时朱熹、王应麟、杨简、方孝孺等人多单篇研究。清代戴震、卢文弨、汪中、王树枏、王引之、俞樾、孙诒让等人专于文本校勘,孔广森、汪照、王聘珍、康有为、戴礼则精于文本注解。通过纵向史的梳理,可以发现“大戴礼记”名称的时代变化。“大戴礼记”在流传过程中至少有“大戴礼”、“大戴记”、“戴德礼记”、“礼记大戴”、“礼大戴记”、“太傅礼”等6种异称,每一种名称的背后,都包含着特定的时代背景,“大戴礼记”是名副其实的最规范名称。《大戴礼记》传世版本是13卷刻本,南宋韩元吉最早刊刻。韩元吉刊刻前至少产生过85篇本、桥仁编选本、卢辩注本、13卷本、10卷33篇本、10卷35篇本、13卷40篇本7种版本。卢辩注本的底本是桥仁编选本,汉晋古注和唐宋类书征引时依据的是85篇本,韩元吉将范祖禹藏13卷本与卢辩注本合刻的13卷本是今13卷刻本的源头。
  85篇在西晋至北宋之间散佚,40篇从西汉流传至今,具有丰厚的思想资源如天道观、为政思想、君子之道思想、伦理思想、文学观等。天地具有永不衰竭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自然法则是天然合理不可改变的,这是孔子重视天道的原因。礼是天道在人类社会中的运行方式之一,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中的体现;礼的设计处处依效仿自然,礼与天道相符合,由此便取得形而上的根据,此为《大戴礼记》的天道观。为政思想侧重于三点,一是要成为合格的君王,成为合格君王既要成其身又要会爱人,二是隆礼,即尊礼、重礼,三是要尊贤重贤,即成身、爱人、尊礼、重贤。为政的终极目标是推行君子之道。君子之道是君主的治国之道,大夫、士等阶层的行事之道,也是庶人效法和学习的为人之道。上至天子下至庶人无不把君子人格为修身的最高目标。伦理思想至少表现在孝道思想的阐发和伦理观的确立两方面,孝道思想包含有家庭伦理之孝、社会伦理之孝、政治伦理之孝三个层次,伦理观有仁爱观、道德观、男尊女卑观三种。文学观体现在四个方面:包含有语录体、问对体、品评体、铭、祝、谱牒等文体形式;使用了比喻、对偶、排比、顶真、象征等修辞手法,包含有修辞观的论述,例如“言不务多”、“达而勿多”,情文俱尽,是否符合礼义作为评判言辞好坏的标准;包含有一定的文学批评观,如伦理化的自然审美倾向,崇尚质朴,同时又贵本亲用,追求情文俱尽,而关于气的论述是后世文气说的滥觞。
  附录收录了研究《大戴礼记》不可或缺的资料,如相关的辑佚文献、出土文献、历代书目著录,辑录的序跋文献,研究论文提要补录(2000年-2013年)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