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门奇断流术后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6h】

门奇断流术后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英文缩写词索引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方法

结果

1.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

2.患者术后PVST形成的比较

3.两组患者术后PLT计数、PT值、APTT值的比较

4.两组患者术后腹腔引流液引流情况

5.出血及其它不良反应情况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门脉高压症患者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诊疗

个人简历及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探索门奇断流术后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行抗凝治疗预防门静脉系统血栓(PVST)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胰腺外科因门脉高压症需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120例。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加用低分子肝素(LWMH)行抗凝治疗,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对照组):共6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于术后不使用凝血药物的前提下,自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丹参多酚酸盐200mg静脉滴注,1次/天,连续使用10天。治疗期间,若患者术后血小板>300×109时,可加用阿司匹林100mg口服,1次/天,直到血小板<300×109时,停用阿司匹林。B组(低分子肝素组):共60例患者。术后在A组患者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术后第2天立即开始加用低分子肝素(LWMH)3200iu,1次/天,连续皮下注射使用10天后停止。在行抗凝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所有患者在术后行抗凝治疗期间,若出现皮下自发性出血、血性腹水或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者,立即停用所有抗凝祛聚药物。每位患者术后随访2个月。统计并比较各组患者术后PVST发生例数及血栓发生率、术后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问(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腹腔引流液量的变化。观察并随访各组患者术后是否有再出血等并发症。
  结果:
  1.术后随访2个月,共有8例患者失访,A、B两组失访患者分别为3例和5例,术后随访率达到93%。共纳入112例患者进行结果分析,其中A组(对照组)57例,B组(LMWH组)55例。A、B两组患者术前年龄、性别、肝功能分级、脾静脉宽度、门静脉宽度及PLT计数、PT值、APTT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
  2.术后2个月内,A、B两组患者共有21例病人发生PVST,PVST发生的总概率是18.75%(21/112)。A组(对照组)发生门静脉系统血栓共15例,血栓发生概率为26.31%(15/57);其中住院期间发生门静脉血栓10例,血栓发生率为17.54%(10/57)。B组(低分子肝素组)发生门静脉系统血栓共6例,血栓发生率为10.91%(6/55);其中,住院期问发生血栓有3例,血栓发生率为5.45%(3/55)。经SPSS13.0软件统计,A、B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x2=3.987,P=0.046)及术后2月内(x2=4.316,P=0.037)发生PVST的概率均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低分子肝素组)发生门静脉血栓的概率均较A组(对照组)低。
  3.A、B两组患者术后PLT计数、PT及APTT值变化均无差异,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
  4.A、B两组患者术后腹腔引流量无差异,组间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
  5.术后行抗凝治疗期间,共有3例患者发生轻度出血症状。其中A组(对照组)术后有1例患者发生黑便。B组(LMWH组)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黑便,1例患者出现皮下自发性出血。3例患者发现后均立即停用所有抗凝药物,并给予对症处理后,出血症状均消失。余患者均未见有明显出血症状。
  结论:
  1.门奇断流术后早期使用低分子肝素行抗凝治疗可有效预防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且是安全的。
  2.门奇断流术后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行抗凝治疗不会增加术后出血风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