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cNO期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多因素分析
【6h】

cNO期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多因素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入组标准

1.2 手术方式

1.3 相关因素及分类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二分类变量单因素分析

2.2 单发癌灶肿瘤位置与侧颈淋巴结转移关系

2.3 二项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2.4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与侧颈淋巴结转移关系

2.5 76例“跳跃性”淋巴结转移特点

3 讨论

3.1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疾病生物学

3.2 甲状腺的淋巴引流与淋巴结转移途径

3.3 颈部淋巴结的检查与cN0标准的局限性

3.4 cN0患者是否有必要行预防性侧颈清扫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探索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侧颈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为预防性侧颈淋巴结清扫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甲状腺头颈外科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初治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详细病历资料和术后常规病理结果。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癌灶大小、癌灶数目、包膜及腺外侵犯、单灶肿瘤位置、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以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8种可能相关的影响因素;根据患者术后常规病理结果分为侧颈淋巴结转移组和非转移组,对比分析各因素中两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单因素进行卡方检验,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数据导入二项Logistic回归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影响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侧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
  入组651例PTC患者术后经常规病理证实发生淋巴结转移410例(62.9%),中央区淋巴结转移334例(51.3%),侧颈淋巴结转移267例(41.0%),“跳跃性”转移76例(11.7%)。各组转移率比较:男性侧颈淋巴结转移率较女性高(50.9%vs.37.7%,P<0.05);非T1a组侧颈淋巴结转移率较高(61.9% vs.25.9%,P<0.05);多中心癌灶侧颈淋巴结转移率较高(47.2% vs.40.3%,P<0.05);单癌灶位于上极时较其他位置侧颈淋巴结转移率高(52.4% vs.32.9%,P<0.05);包膜及腺外侵犯、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时侧颈淋巴结转移率较高(63.1% vs.34.3%,P<0.001;57.2% vs.23.0% P<0.05);年龄组患者<45岁与≥45岁转移率无明显差异(41.0% vs.40.9%,P=0.987)。将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数据导入二项Logistic回归行多因素回顾分析后发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是PTC患者侧颈淋巴结转移的显著独立影响因素(P=0.001);当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时,淋巴结转移枚数≥3时侧颈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高(64.1%,P<0.05)可作为预测侧颈转移的量化指标。单发癌灶位于腺体上极时,更易出现“跳跃性”淋巴结转移(P<0.05)。
  结论:
  1、临床淋巴结阴性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不能完全排除隐匿性淋巴结转移,cN0期PTC患者也存在较高的镜下淋巴结转移率。
  2、颈部淋巴结转移率最高的区域为患侧中央区淋巴结,但是侧颈淋巴结转移并不少见。男性、癌灶直径大、有包膜和腺外侵犯时侧颈淋巴结转移率更高,对存在较多相关因素的患者可选择性实施预防性侧颈淋巴结清扫。
  3、对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可常规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清扫组织送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如果中央区淋巴结阳性,且转移淋巴结数目≥3枚时,有必要行患侧Ⅲ、Ⅳ区预防性清扫。
  4、当癌灶位于甲状腺上极时,更易出现“跳跃性”淋巴结转移,即使中央区淋巴结阴性,为了彻底清扫隐匿转移灶,对患侧Ⅲ、Ⅳ区淋巴结行预防性清扫探查也是可以接受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