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六届全国甲状腺肿瘤学术大会
第六届全国甲状腺肿瘤学术大会

第六届全国甲状腺肿瘤学术大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天津
  • 出版时间: 2014-10-10

主办单位: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头颈学组

会议文集:第六届全国甲状腺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甲状腺乳头状微癌行侧颈淋巴结清扫的应用仍存争议,本文通过分析甲状腺乳头状微癌患者侧颈转移的危险因素以及侧颈转移预后之间的关系,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癌行预防侧颈淋巴结清扫可行性.rn 方法:本文回顾了1995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989例初治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方式、临床病理学资料及预后结果,从而探讨淋巴结处理方式尤其是侧颈淋巴结清扫术对于甲状腺乳头状微癌的适用性.rn 结果:所有1989例患者初始常规接受患侧腺叶切除及中央区淋巴结清扫,而对于颈侧方淋巴结临床阳性的330例患者给予治疗性的侧颈淋巴结清扫术.所有患者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及颈侧方淋巴结转移比率分别为44.6%及14.2%.多因素Logistic研究结果显示低龄(未超过45岁)、男性、较大的原发肿瘤、腺外侵犯、肿瘤多灶性、双侧性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为侧颈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单发肿瘤患者中,原发病灶位于腺叶上1/3位置处为侧颈转移的预测因素.多因素Cox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腺外侵犯为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而颈侧方淋巴结转移并非复发或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rn 结论:对于具有侧颈转移危险因素的患者,术前或术中的颈侧方淋巴结评估是重要的,但预防性侧颈淋巴结清扫的使用尚缺乏依据.
  • 摘要:目的:由于青少年甲状腺癌患者预后相对良好,因此针对其初始治疗方式的选择仍有争议.rn 方法:本文回顾了1983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26例年龄未超过18岁的初治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结果预后随访结果,探讨青少年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合理初始治疗手段.rn 结果:所有126例患者均随访时间76.2月(6-219月),术后随访期内无疾病特异死亡,被证实的肿瘤复发25例(19.8%).原发肿瘤直径超过2cm(HR=1.388,95%CI 1.047-1.839)及腺外侵犯(HR=2.315,95% 1.032-5.192)是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全甲状腺切除可以明显降低具有危险因素患者的复发风险(P=0.012).所有患者常规接受至少患侧的中央区淋巴结清扫,而侧颈淋巴结清扫针对临床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术后病理证实114例(90.5%)患者具有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而96例患者(76.2%)具有颈侧方淋巴结转移.多因素Logistic回归研究结果显示,原发肿瘤直径超过4cm(OR=23.946,95%CI4.921-622.275),腺外侵犯(OR=3.773,95%CI 1.831-17.131) and及中央区淋巴转移(OR=28.693,95%CI 2.890-284.898)是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术后放射碘治疗应用比例低,仅有15例接受全甲状腺切除的患者给予此项治疗.rn 结论:基于上述结果,全甲状腺切除推荐用于具有复发高危因素的青少年患者.中央区淋巴结推荐常规使用,而预防性侧颈清扫术可考虑用于具有侧颈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患者.术后放射碘治疗的应用指征仍待研究.
  • 摘要:目的:探讨峡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式对预后的影响.rn 方法:回顾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48例本院初次治疗的峡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资料及预后结果.探究峡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特殊表现,治疗方式及预后风险.rn 结果:所有48例患者平均年龄39.8岁,原发肿瘤大小1.14cm.我院常规手术为峡部甲状腺切除术+双侧气管前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提示出现气管前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为22例,其中7例为双侧气管前淋巴结转移.全组无喉返神经损伤及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发生.随访期间无复发,转移及死亡发生.rn 结论:研究显示峡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较为常见,需要常规清扫气管前淋巴结,能够获得很好预后.常规峡部甲状腺切除术+双侧气管前淋巴结清扫术是安全的.
  •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侧颈淋巴结阳性患者行颈淋巴结清扫中常规清扫Ⅴ区淋巴结的必要性.rn 方法:收集了浙江省肿瘤医院从2006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210名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都因临床侧颈淋巴结转移阳性接受治疗性侧颈淋巴结清扫术(Ⅱ-Ⅴ区).颈淋巴结清扫标本需根据分区分开以便于病理分析.对Ⅴ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rn 结果:在该研究中,转移的主要区域是Ⅲ区淋巴结(141/210(67.1%),其次是Ⅳ区(133/210(63.3%)),Ⅱ区(127/210(60.5%)).同时多区淋巴结累及转移发生率高达38.2%.在这项研究中,Ⅴ区显示16.2%(34/210)的淋巴结转移.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甲状腺多原发病灶,甲状腺外扩散和多区淋巴结转移(Ⅱ,Ⅲ,和Ⅳ区)是Ⅴ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rn 结论:由于这项研究中较高的Ⅴ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16.2%)和多区同时转移率(Ⅱ,Ⅲ,和Ⅳ区)(38.2%),将Ⅴ区包括在治疗性侧颈淋巴结清扫术中是较为合理的,尤其是当PTC原发病灶位于全甲状腺,或者当有甲状腺外扩散或多区淋巴结转移时.
  • 摘要:目的:探讨用悬吊法低位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中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措施.rn 方法:回顾分析从2007年1月~2013年12月尝试用悬吊法低位小切口甲状腺切除86例的并发症处理办法及预防措施.rn 结果:86例手术过程全部顺利.手术时间40~90分钟,平均60分钟;术中出血25m1(20~35ml),术后引流量约20~40ml,术后36小时内均拔除引流管;术后住院时间3~7天,平均4.5天.术后4例出现声音嘶哑,两周后恢复;2例出现脸部四肢麻木抽搐.2例出现头晕头痛耳鸣.3例出现皮肤瘀血皮下积液.4例出现颈部皮肤发紧不适.rn 结论:悬吊法低位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作为一项新的微创手术方法,既改变了传统的甲状腺手术方式,也有别于腔镜下充气法甲状腺手术,符合微创发展方向的要求.但对术中术后的并发症需加强观察防范,并积极治疗和护理,才能保证病人顺利康复出院.
  • 摘要:目的:确定内镜放大显示甲状旁腺的合适基准拍摄距离.rn 方法: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改良Miccoli内镜模式手术的甲状腺癌患者30例.术中用Image 1 HD内镜系统(Karl Storz公司)对甲状旁腺等精细解剖结构进行高清成像观察.术中以5组拍摄距离定焦(1.0、1.5、2.0、2.5、3.0cm)分别进行了实验,通过“趋近放大显示法”成像,取得各组最大的放大图像后,测得该时的实际甲状旁腺和屏显甲状旁腺尺寸,计算屏显放大倍率.术后对各组间图像放大倍率、清晰程度、稳定性及手术操作的可行性进行比较以确定最适基准拍摄距离.rn 结果:①30枚甲状旁腺的观察及测量均顺利完成.②在最长的基准拍摄距离(3cm)时,可以实现甲状旁腺14.39±3.02(长径)/13.31±3.05(宽径)倍的屏显图像放大,图像稳定,但只能对旁腺颜色、轮廓等大致显示;③在居中的基准拍摄距离(2.5cm)时,可以实现甲状旁腺16.56±3.09(长径)/15.42±4.30(宽径)倍的屏显图像放大,图像稳定且对旁腺颜色、轮廓等显示清晰,对蒂血管、被膜下血管等也能大致显示;④在最短的基准拍摄距离(1cm)时,可以实现甲状旁腺27.58±7.52(长径)/26.20±8.02(宽径)倍的屏显放大倍率,此时,旁腺颜色、轮廓、蒂血管及被膜下小血管等精细结构都能清晰显示,但图像晃动明显,稳定性较差.rn 结论:①2.5cm是现有内镜辅助甲状腺手术模式下可以进行搜寻、辨识及保护甲状旁腺的最适基准拍摄距离,当确需进一步确认旁腺时可利用1cm的基准拍摄距离进行显示.②目前的内镜系统通过合理的基准拍摄距离设置及趋近放大显示法的使用下可以用于甲状旁腺的辨识.随着图像的放大,甲状旁腺越来越清晰,包括棕黄色的色泽、椭圆形的外形轮廓及蒂血管、被膜下小血管等细节结构都能清晰显示.
  • 摘要:目的:通过对气食管沟-胸骨上窝纤维脂肪组织(Alveolo-Fatty Tissue,下称AFT)及其周边连接(Peripheral Connector,下称PC)的解剖认知,为颈部Ⅵ区淋巴清扫范围的实际界定寻求方法学依据.rn 方法:09-11年166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病人.将Ⅵ区AFT分成气食管沟和胸骨上窝两个亚区块(下称AFTteg和AFTssf)先后实施切除.术中借内镜放大成像观察该AFT及其PC的解剖构造,并用数码摄像机作同步记录;术后再籍视频回放和截图,对特定解剖作比较分析.rn 结果:①AFTteg上薄下厚,外形呈细窄长条状.以亚区块为中心观察,其与周围其它AFT之间存在着筋膜性和纤脂组织桥样延续(简称纤脂桥,AFT Bridge,or Bridge)两种PC.前者位于条索中、上段两侧,外跨颈鞘,内止于气管侧壁;后者有四处,均位于下段,分别与胸骨上窝亚区块,侧颈区(颈静脉角)和前上纵隔区AFT通连.两侧诸PC的下方为纵向的疏松结缔组织间隙.②AFTssf系一扁薄的类方形片状结构.其上,下为筋膜性连接,上者止于峡部下缘,下者融入气管前筋膜;左、右为纤脂组织桥样延续,分别与两侧的气食管沟亚区块连通.亚区块与上方胸腺和下方气管间均有间隙相隔.③受大动脉下段斜向弯曲走行影响,右侧AFTteg下段之一部分,大部,甚至全部可被颈鞘覆盖.此时,各连接位置未变,但部分纤脂桥的形态会出现变异.rn 结论:气食管沟-胸骨上窝AFT系一构造相对独立的解剖单元.其与周围其它AFT间有两种类型PC.将各PC的中点相连,则连线内区域恰与L6区的清扫范围重合.借助形态辨识和投影标线辅助可准确判定各PC的中点位置.
  • 摘要:目的:研究植物化学药物槲皮素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和凋亡诱导效应,并探讨槲皮素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可能作用机制.rn 材料与方法:采用浓度为10、20、40、80和160μmol/L槲皮素处理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四唑盐比色法(MTT法)检查不同浓度在作用24、48和72h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的影响;流式细胞仪分析槲皮素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凋亡的影响;逆转录一多聚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内的YAP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rn 结果:槲皮素能抑制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增殖,且在一定范围内呈时间浓度依赖性,P<0.05,;使用浓度为1Oμmol/L的槲皮素处理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48h凋亡率为(2.18±0.04)%,20μmol/L为(3.75±0.11)%,40μmol/L为(6.04±0.07)%,80μmol/L为(9.65±0.04)%,160μmol/L为(21.41±1.81)%,与空白对照组的(1.64±0.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0.80,P<0.01;随槲皮素浓度的增高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中YAP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依次升高,其中80和160μmol/L组升高较明显.rn 结论:槲皮素可显著抑制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通过上调YAP基因的表达水平而发挥抗甲状腺乳头状癌作用.
  • 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中促甲状腺素受体(TSHR)基因与钠/碘协同转运体(NIS)基因甲基化状况,探讨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在甲状腺癌发生发展中作用.rn 方法:检测152例PTC及正常组织中TSHR与NIS基因甲基化,分析与病理参数间关系,双基因甲基化时病理参数变化.rn 结果:1.PTC中均存在TSHR与NIS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TSHR甲基化与大肿瘤、多病灶、淋巴结转移及局部侵犯有关.NIS基因甲基化与患者多病灶、淋巴 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2.双基因甲基化的相关性分析:(I)TSHR甲基化发生率高于NIS;(2)两基因甲基化正相关.(3)双基因同时甲基化组与均无甲基化组比较,前者与大肿瘤、多病灶、淋巴结转移及局部侵犯及分期均相关.rn 结论:TSHR与NIS基因异常甲基化是甲状腺乳头状癌频发事件,在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两基因甲基化具相关性,双基因均甲基化提示不良预后,联合多基因甲基化检测可能更有意义.
  • 摘要:目的:研究BRMS1基因对甲状腺癌细胞(SW579)的增殖、转移侵袭的影响及机制.rn 方法:构建含有目的基因BRMS1的质粒和空质粒.分为三组:含BRMS1的质粒转染SW579细胞内(转染组);未进行任何转染的SW579细胞(空白对照组);空质粒转染的SW579细胞(阴性对照组).观察上述三组细胞增殖能力、细胞间缝隙连接功能及细胞侵袭迁移的能力的变化.同时观察Cx43mRNA及蛋白水平变化情况.rn 结果:三组的体外增殖能力、细胞周期及凋亡情况无明显差异.空白组(306±59)及阴性组(322±91)的转入Boyden小室底层膜的细胞数无明显差异,而转染组(112±23)的细胞数明显少于其余两组.转染组的细胞间缝隙连接功能较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增强,并且转染组的Cx43 mRNA及Cx43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其余两组.rn 结论:转染BRMS1基因对甲状腺癌细胞侵袭转移具有抑制作用.
  • 摘要:总结1例复发性甲状腺癌术后合并医源性气管食管瘘的护理.对患者在术前营养评估的基础上,加强营养支持治疗;术中发现气管食管瘘后及时予以手术修补;术后进行个性化人工气道护理,全程心理支持,加强营养支持治疗,预防吸入性肺炎发生,进行保护性隔离,预防静脉血栓及压疮的发生.经两个半月的治疗与护理,患者恢复良好.
  • 摘要:目的:研究青少年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rn 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0年至2008年收治的230例青少年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qRT-PCR检测青少年及成人甲状腺乳头状癌标本RAClb表达.rn 结果:230例患者中,男性49例,女性181例,年龄在4-12岁之间.男女比例为3.69:1.手术方式包括甲状腺全切(16例),甲状腺次全切除(5例),患侧甲状腺腺叶切除及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16例),全甲状腺切除及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3例),患侧甲状腺腺叶切除及同侧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103例).单纯患侧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22例).全甲状腺切除及一侧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17例).全甲状腺切除及双侧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48例).原发灶平均最大直径为2.15cm(0.4~4.2cm).180例术后证实淋巴结转移(78.3%).原发灶大小与淋巴结转移区域呈中度相关(r=0.664).4~12岁年龄组和13~21岁年龄组间,Ⅱ,Ⅲ,Ⅳ,Ⅴ区平均淋巴结转移个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Ⅵ和Ⅶ区无显著性差异(p>0.05).PTC患者RAClb表达明显升高(p<0.05),而4~12岁年龄组较13~21岁年龄组及成人组明显升高(p<0.05).所有患者术后口服左甲状腺素钠片,剂量50~150μg/日.随访时间5~24年(平均8.95年).6例术后复发.2例发生肺转移.rn 结论:青少年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就诊时常常己不是早期.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机会高于远处转移.对TiNoMo期患者建议行患侧甲状腺腺叶切除及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对于T2,T3,T4或cN+的患者除行甲状腺腺叶发生Ⅱ,Ⅲ,Ⅳ,Ⅴ区淋巴结转移.手术联合激素替代治疗满意的.
  • 摘要:目的:比较5个国家7个不同的甲状腺癌诊治指南的异同,探讨甲状腺癌共识与争议.rn 方法:选择了以下七种指南:①美国甲状腺协会( American Thyroid Association,ATA)2009年指南.②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 2011年指南;③美国临床内分泌学家协会和美国内分泌外科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ists and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Endocrine Surgeons,AACE/AAES)的指南.④英国甲状腺协会( British Thyroid Association,BTA) 2007年指南;⑤欧洲肿瘤内科学会( 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ESMO)2010指南;⑥日本甲状腺外科医生协会和日本内分泌外科医师协会(The Japanese Society of Thyroid Surgery/The Japanese Association of Endocrine Surgeons,JSTS/JAES) 2010年指南;⑦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择证据性相对较强的指南进行如下比较.rn 结果: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医疗团体之间指定的诊治指南均具有较大的差异.临床上缺乏大样本的、长期临床随机研究证实.rn 结论:甲状腺癌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诊治策略各有优缺点,参考时需要结合自身国家或地区医疗状况选择新的应用.
  • 摘要: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咽旁间隙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法.rn 方法:对1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咽旁间隙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均行CT或MRI检查,咽旁病灶行颈侧颌下入路的咽旁淋巴结切除术,颈部行全甲状腺切除及颈清扫,术后行同位素治疗.rn 结果:应用CT、MRI可以明确咽旁转移淋巴结的位置、大小、外侵程度及肿瘤与颈动脉的关系.咽旁淋巴结直径平均3cm,外侵少见,甲状腺癌原发灶直径平均4.6cm,均有外侵,颈部淋巴结广泛转移且Ⅱ区均有淋巴结转移,8例合并远处转移.术后无咽旁相关并发症.随访时间为21个月至133个月,中位随访期73个月.其中2人死于肺转移,5年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7.7%和55.5%.咽旁间隙局部无复发.rn 结论:甲状腺原发灶较晚期、颈部淋巴结广泛转移、Ⅱ区有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可能出现咽旁淋巴结转移.经颈侧颌下入路切除咽旁间隙淋巴结安全有效且创伤小.有咽旁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病期较晚,侵袭性强,易于远处转移,但通过积极治疗,预后仍然较好.
  • 摘要:本院甲状腺中心在国内外率先通过监测甲状腺术后患者引流液甲状旁腺素(Drainage fluid parathyroid hormone,dPTH),血清PTH,血清钙来研究甲状腺术后原位保留的甲状旁腺的存活,功能,及预后判断.目前本研究尚未收集到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术后引流液PTH,血清PTH,血清钙的动态变化数据,有待进一步完尚。
  • 摘要:本文依据近年来甲状腺外科进展,结合作者的临床实践和相关指南,讨论甲状腺癌颈侧方淋巴结清扫颈侧方淋巴结清扫适应症,颈侧方淋巴结清扫范围,重要组织结构保留,一期双侧颈侧方淋巴结清扫,切口选择等几个重要问题.要做好颈侧方淋巴结清扫术必须准确掌握颈侧方局部解剖,兼具娴熟的手术技术、整体手术观念和功能保护意识,同时遵循由远及近、锐性解剖、整块切除和优化流程等手术原则,以期进一步提高手术质量和减少术后并发症。
  •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癌肺转移CT扫描阴性患者的131I治疗的临床价值.rn 方法:收集2007年1月份至2013年9月份本科收治的3802例分化型甲状腺癌131I治疗(RA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肺转移419例(11.02%),对其21例首次RAI前胸部CT扫描阴性但治疗后碘扫描示肺部弥漫摄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rn 结果:21例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10例,年龄17-59岁,平均年龄35岁,甲状腺手术后病理类型均为乳头状甲状腺癌,平均颈部淋巴结转移比为46.2%.RAI前手术次数为1次15例,2次为5例,1例进行了6次手术,pTNM分期I期15例,III期3例,IVA期3例,首次RAI与末次手术时间间隔≤3个月占80.9%(17/21).所有患者给予1-6次不等的131I治疗,治疗前均未发现远处转移,3例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3例伴有纵隔淋巴结转移,RAI总数≤3次的占85.7%(18/21),4次RAI占9.5%(2/21),每例患者累积剂量100-820mCi,平均剂量470mCi,其疗效评价为CR占23.8%(5/21),PR占71.4%(15/21),余下1例患者在6次RAI期间出现Tg和TgAb进行性升高,在第5次碘治疗时胸部CT见两肺出现弥漫性小结节,RAI总有效率占95.2%(20/21).21例患者首次RAI前TSH刺激状态下Tg平均值为91.8ng/ml,且当Tg<110mg/ml时,CR组与PR组有统计学差异(X2=5.45,P=0.019<0.05).rn 结论:甲状腺癌肺转移CT扫描阴性患者的131I治疗总有效率较高,首次131I治疗前Tg高水平与治疗疗效呈负相关,颈部淋巴结转移比例和Tg水平与肺转移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需进一步扩大病例研究证实.
  • 摘要:目的:通过系统回顾(Meta-Analysis)的方法评估甲状腺乳头状微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rn 方法:采用主题词检索策略,电子检索PubMed,EMBASE,Ovid,Web of Science和the Cochrane Library,检索时间截止至2013年9月.纳入文献均探讨了甲状腺乳头状微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综合分析各因素对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对于未提供RR数值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手工计算RR后纳入研究.异质性分析后运用随机/混杂因素模型进行分析,对于异质性明显的因素采用亚组分析探讨异质性影响.rn 结果:共纳入19项研究共8345例患者.分析显示中央区淋巴结与男性( RR=1.36;95%可信区间1.22-1.52)、较年轻者(<45岁;RR=1.15;95%可信区间1.04-1.27)、较大肿瘤(>5毫米;RR=1.51;950/可信区间1.32-1.65)、多灶性(RR=1.40;95%可信区间1.27-1.54)以及肿瘤外侵(RR=1.81;95%可信区间1.34-2.43)具显著相关性.Meta回归(Meta-Regression)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各项研究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患者比例的差异为主要异质性影响因素.亚组分析提示基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患者比例分组后,研究结果与上述结果一致.rn 结论:常规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可推荐用于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甲状腺乳头状微癌患者,但仍需多中心研究及长期随访结果,进一步探讨上述危险因素对于预后影响,以制定最佳手术方式.
  • 摘要:目的:桥本病(Hashimoto's thyroiditis,HT)并存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及术中探查时往往可发现多个淋巴结,但是否为转移淋巴结却很难判断.HT并存PTC患者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难度明显高于未并存HT者,手术很容易引起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损伤.国内外目前关于HT并存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特点的文献报导很少,且对于临床淋巴结阴性(cNO) HT并存PTC患者是否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尚未形成统一意见.本文将对T1/T2期cNO HT并存PTC患者中央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高危因素进行探讨,从而为选择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提供依据.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398例T1/T2期cNO甲状腺乳头状癌同期行中央淋巴结清扫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桥本病并存乳头状癌组(病例组)及乳头状癌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数目、术前甲功、肿瘤大小分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清扫的中央区淋巴结总个数及转移阳性个数等临床病理特点.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HT并存PTC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数目及肿瘤位置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rn 结果:398例患者中有98例(24.6%)并存桥本病.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患者有以下特点:女性比例更高,术前TSH、TG-Ab及TPO-Ab值更高,且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患者平均年龄小,肿瘤直径小,T1期患者所占比例多,但未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相近(40.8%VS.41.3%),但病例组患者清扫淋巴结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4.9vs.2.9,P<0.01),而转移淋巴结个数在两组间没有差异(1.0vs.1.0).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lcm与桥本病并存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1);女性、年龄<45岁、多灶及肿瘤位于腺叶中下极也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但未达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lcm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rn 结论:T1/T2期cNO桥本病并存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总数较多,但转移淋巴结个数与单纯乳头状癌患者相比并无差异.建议对肿瘤直径>1cm、年龄<45岁及多灶癌患者常规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 摘要: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危险组的划分及其与治疗和预后的关系.rn 方法:回顾分析514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全部随访10至20年,根据年龄、原发肿瘤大小有无腺外侵犯、远处转移、病理类型及淋巴结转移等,应用单和多变量分析确定有意义的预后因素,再根据这些因素将患者分成低、中和高三个危险组.应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出各危险组患者以及各预后因素所表现出来的生存曲线.全部患者均进行了手术治疗,在低危组和部分选择出来的中危组病人仅做腺叶及峡部切除,而在高危组及部分选择的中危组病人则做较广范围切除,术后再辅以内或外放射治疗.rn 结果:年青(45岁以下)患者的20年生存率为91.1%,45岁以上者则为56.9%(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肿瘤直径小于4厘米且没有腺外扩展与肿瘤直径大于4厘米或有腺外扩展两者的20年生存率分别为89.6%和63.9%(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临床无和有远处转移者的20年生存率分别为81.4%和13.9%(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组织病理学为乳头状癌者与滤泡癌者的生存率分别为86.5%和52.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而无和有颈淋巴结转移二者的20年生存率则分别为77.8%和77.2%,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 P=0.1175).长期(20年)生存率在低、中和高危组分别为98.3%、83.6%和42.9%.rn 结论:应用明显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长期生存的年龄、肿瘤大小及有否腺外侵犯、病理类型和远处转移等因素,将患者分成低、中、高三个危险组,制定出不同的治疗策略,对指导临床工作和判断预后是正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亚甲蓝和纳米碳混悬注射液作为淋巴示踪剂对甲状腺乳头状癌前哨淋巴结的识别价值.rn 方法:选择13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亚甲蓝及纳米碳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记录前哨淋巴结的位置及数目,随后行患侧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将前哨淋巴结及清扫的淋巴结分别送检.rn 结果:亚甲蓝组65例检出SLN者52例,27例为阳性,其检出率、灵敏度、准确率、假阴性率分别为80%、84.38%、90.38%、15.62%.纳米碳组65例检出SLN者61例,30例为阳性,其检出率、灵敏度、准确率、假阴性率分别为93.84%、90.91%、95.08%、9.0g%,除检出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所检出的SLN前哨淋巴结在各区的分布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在Ⅳ区和Ⅵ区的检出率、阳性率最高,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n 结论:纳米碳与亚甲蓝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术中进行SLN识别均具有可行性,能准确反映颈部淋巴结的状况,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的清扫具有指导意义,纳米碳较亚甲蓝能获得较清晰的术野,对SLN检出率高,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首次误诊误治再手术的必要性,适应症及手术方式.方法:1991至2008年间20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首次外院术式不当,再手术进行分析.结果:行患侧甲状腺残叶+峡部切除者151例,行患侧甲状腺残叶+峡部切除+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41例.双侧甲状腺切除术51例.再手术病理证实癌残留107例(52.97%),颈淋巴结转移41例(20.29%).随访5年,至今均生存.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行局部肿块切除术,残癌率高,再手术是必需的.术中应常规行冰冻病理检查,是避免甲状腺癌再手术关键.
  • 摘要:分化型甲状腺癌经合理治疗后通常预后较好,初次治疗尤其重要,外科途径在初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就手术切口的选择、甲状腺的切除范围、淋巴结的清扫范围、腔镜手术的进展和其他热点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等要点问题作一综述.
  • 摘要: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右侧喉返神经深面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rn 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0年1月到2013年5月在本院初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389例,选择癌灶位于右侧腺叶或双侧腺叶的病例,根据术中冰冻行癌灶同侧中央区清扫;记录的临床病理因素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位置、有无包膜外侵犯、临床T和N分期、甲状腺功能、清扫下的淋巴结数目及转移淋巴结数目;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n 结果: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50.9%(198/3 89),喉返神经深面淋巴结转移率为12.6%(49/389),其中仅喉返神经深面淋巴结转移率为3.1%(12/389);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年轻患者(≤35岁)、肿瘤包膜外侵犯、喉返神经浅面淋巴结转移、喉前淋巴结转移以及侧颈淋巴结转移是喉返神经深面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rn 结论: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行右侧中央区清扫时,右侧喉返神经深面淋巴结应常规清扫,尤其当患者年龄≤35岁、肿瘤有包膜外侵犯,喉返神经浅面淋巴结转移、喉前淋巴结转移及侧颈淋巴结转移时,更应注重神经深面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
  •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与侧颈淋巴结转移发生之间的关系.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3年12月初治的甲状腺微癌患者共859例,研究其临床特征、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与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发生和术后复发之间的关系.rn 结果:术前临床影像学怀疑有侧颈区转移(cN1b+)同时行中央区和选择性颈清扫病人115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75.7%(87/115),中央区转移率高低和转移个数与侧颈淋巴结转移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对于术前影像学未发现侧颈区淋巴结转移(cN1b-)仅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者744例,中央区转移率为53.5%(398/744),随访中发生侧颈区转移复发为2.6%(19/744),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的高低与侧颈复发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但中央区转移淋巴结个数超过3个时,侧颈淋巴结复发概率明显增高(OR=3.916).rn 结论:甲状腺乳头状微癌较易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且转移率与转移个数与侧颈区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有一定的相关性.对于临床影像学未发现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病人仅行中央区清扫其侧颈复发率较低;但对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个数超过3个的病人其侧颈淋巴结复发的概率较高,应密切随访及时干预.
  • 摘要:目的: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进行纳米炭示踪染色,统计中央区淋巴结的平均数目及亚区的分布情况; 评价纳米碳混悬液在乳头状癌外科治疗中指导淋巴结清扫的有效性;分析单灶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探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范围.rn 方法:收集2013年9月-2014年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疾病诊治中心诊治的183例cNO(颈部淋巴结阴性,即指临床未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性肿大)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纳米炭组和常规手术组.纳米炭组102例,术中显露双侧甲状腺,于甲状腺上、下段两处被膜下共缓慢推注纳米炭0.05-0.1毫升/侧,在注射5分钟后开始行甲状腺及双侧中央区淋巴结的清扫.纳米炭组记录清扫的中央各亚区淋巴结数目,并按亚区、黑染及未黑染进行分类,分别装袋送病检,病检结果出来后,记录中央组各亚区黑染和未黑染淋巴结中的转移和未转移数.常规手术组81例,仅行甲状腺及双侧中央区淋巴结的清扫,记录清扫的中央各亚区淋巴结数目,并按亚区分别装袋送病检,病检结果出来后,记录中央区淋巴结各亚区转移和未转移数.分别对比两组各亚区最终的淋巴结数目及转移情况.最后对纳米炭组单灶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出单灶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从而探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范围.rn 结果:注射纳米炭患者中均未发生过敏反应和其他不良反应,注射结束后甲状腺被膜及相应的淋巴结被染色.纳米炭组共检获淋巴结1511枚,平均每例(14.8±4.6)枚,其中黑染淋巴结共1110枚,平均每例(10.9±4.3)枚,常规手术组共检获淋巴结659枚,平均每例(8.1±3.7)枚,两组淋巴结检获总数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01),纳米炭组中黑染淋巴结数量与常规手术组淋巴结总数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对于左侧中央区淋巴结,纳米炭组为(6.8±3.0)枚/例,常规手术组为(3.7±2.5)枚/例,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对于右侧中央区淋巴结,纳米炭组为(8.0±3.0)枚/例,常规手术组为(4.4±2.5)枚/例,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对于右侧中央区喉返神经前淋巴结,纳米炭组为(6.4±2.5)枚/例,常规手术组为(3.4±1.9)枚/例,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对于右侧中央区喉返神经后淋巴结,纳米炭组为(1.6±1.8)枚/例,常规手术组为(1.0±1.6)枚/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两组中各亚区淋巴结检获数,纳米炭组明显高于常规手术组.但两组对于各亚区淋巴结转移数的比较,纳米炭组与常规手术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纳米炭组中,共检获黑染淋巴结1110枚,其中有120枚发生转移,阳性检出率为10.81%,检获未黑染淋巴结401枚,其中15枚发生转移,阳性检出率为3.74%,纳米炭示踪淋巴结的敏感性约为73.46%(1110/1511),特异性约为10.81% (120/1110).经分析,纳米炭组中黑染淋巴结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未黑染淋巴结的阳性检出率(P<0.001). 纳米炭组中单灶癌患者有65例,其中发生癌灶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17例,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26.15%,发生癌灶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8例,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12.3 1%,其中与癌灶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包括:性别(男性患者较容易发生转移)、癌灶直径>1cm、包膜浸润、气管浸润、喉返神经浸润;与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包括:癌灶直径>1cm、包膜浸润、气管浸润、喉返神经浸润、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rn 结论: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外科治疗中使用纳米炭能明显提高淋巴结的清扫数目,指示淋巴结清扫层面与范围,对淋巴结清扫术的规范性与彻底性提供指导意义;2)本实验证实应用纳米炭指导后的中央区淋巴结总数约为(14.8±4.6)枚,其中左侧中央区淋巴结总数约为(6.8±3.0)枚,右侧喉返神经前淋巴结总数约为(6.4±2.5)枚,右侧喉返神经后淋巴结总数约为(1.6±1.8)枚,从而为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提供理伦依据;3)纳米炭有着强大的淋巴趋向性,能指导淋巴结的清扫,但淋巴结黑染与否与转移的联系不大,故尚不能作为术中判断淋巴结是否转移的依据;4)单灶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癌灶患侧和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有一定差异,因此,对于单灶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时有必要结合病情,如肿瘤大小、包膜浸润与否、气管浸润与否、喉返神经浸润与否、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等,考虑是否需同时清扫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这对防止医疗不足及避免过度医疗有着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研究精细外科操作技术在甲状腺全切除术中的效果及技术要点.rn 方法:行甲状腺全切除患者40例,其中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10例、结甲伴甲亢术后复发饼桥本氏病1例、桥本氏病饼甲状腺癌2例,均为双侧弥漫性病变;分化型甲状腺癌27例.紧贴甲状腺真被膜骨骼化游离甲状腺腺叶,采用4-0丝线结扎及双极电凝镊处理进出甲状腺之所有血管,至腺体背面时放缓操作速度,仔细辨认甲状旁腺并进行精细化剥离以做到原位保留.喉返神经多在完成上位甲状旁腺的原位保留和腺体侧方及背面的游离后于气管食管沟喉返神经的行程区内(尤其是环甲关节下方)自然显露,或在此区域稍加分离即可显露.手术创面尤其是分离甲状旁腺过程中使用双极电凝镊进行精确止血.rn 结果:所有患者均显露双侧喉返神经,无一例患者出现术后声嘶、呛咳.术中明确显露并原位保全部4枚甲状旁腺者18例,仅保留2枚双侧上旁腺者12例,保留2枚上旁腺及1枚下旁腺者4例,保留一侧上下2枚旁腺者5例,未发现明确甲状旁腺者1例.术后4例PTH水平低于正常值下限,均伴有血清钙降低及明显低钙症状;7例PTH值明显下降但仍在正常值范围,其中仅2例血钙降低并伴有有轻微麻木感.其余29例术后无PTH明显降低且血钙均正常,无低钙症状.所有低钙患者经口服钙剂后均症状缓解,1例患者术后3个月PTH恢复至正常值下限以上但血钙仍稍低于正常值,余5例患者血清钙及PTH均于术后1~3个月恢复正常.rn 结论:精细化外科操作可最大限度的保护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功能,是安全施行甲状腺全切除的技术保障.
  • 摘要:目的:改进传统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技术,进行精确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总结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探讨其在喉返神经保护中的作用.rn 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采用精确被膜解剖技术、骨骼化移行血管凝闭技术、神经解剖技术为核心的精确甲状腺腺叶切除术85例(126侧)的手术资料.rn 结果:全部实现无血术野下解剖出喉返神经,其中111侧(88.10%) Zuckerkandl结节Ⅰ级~Ⅲ级者利用结节为标志进行解剖;共出现2例(1.59%)单侧一过性喉返神经损伤,均发生于再次手术和Zuckerkandl结节难以辨认者;全组无双侧喉返神经损伤及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病例.rn 结论:通过技术改进,进行精确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其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较低,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 摘要:目的:研究甲状腺部分切除术中优先离断甲状腺峡部的手术方法的可行性,改善甲状腺部分切除术操作流程.rn 方法:选取甲状腺单侧结节需要行甲状腺部分切除术患者25名,随机分为二组,第一组10名,采用首先解剖甲状腺背侧面,探查喉返神经,最后离断甲状腺峡部切除甲状腺半侧腺叶的手术方式.第二组采用先离断甲状腺峡部,切断悬韧带、berry韧带,松解甲状腺腺叶,再从背侧面探查喉返神经,切下甲状腺半侧腺叶的手术方式.全部手术均由同一名经验丰富的副主任医师主刀完成,通过统计学分析,从手术时间、出血量、甲状旁腺保护、喉返神经探查等方面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优缺点.rn 结果:首先离断峡部的手术方式,在甲状旁腺的保护及喉返神经的探查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视野较好、暴露充分,寻找喉返神经相对容易.手术时间缩短,出血量无差别.rn 结论:甲状腺峡部离断后,患叶腺体离开气管的束缚,具有一定的活动度,可使用拖拽的方式翻转寻找背外侧的上位甲状旁腺和下外侧的下位甲状旁腺,提高甲状旁腺的保留机率.同理,经过拖拽后可在相对表浅的位置寻找到喉返神经,降低了寻找喉返神经的难度.所以,甲状腺部分切除术中优先采用离断甲状腺峡部的手术方式是值得推荐的.
  • 摘要:目的:近年来,甲状腺乳头状癌,特别是微小乳头状癌(肿瘤最大直径≤1cm)(PTMC)发病率快速上升,而国内相关研究相对较少.腺体外侵犯(extrathyroidal extension,ETE)是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之一,比较伴有和不伴有ETE的PTMC的临床病理特征,研究腺体外侵犯的相关危险因素.rn 方法:回顾本院自2013年5月1日至2014年5月1日这一年中因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患者272例,其中男性76例,女性196例,年龄20岁-72岁,平均年龄44岁.伴有腺体外侵犯的患者共97例(男性21例,女性76例).查阅这些患者的病例资料及病理报告,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学检查)、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病灶数量、手术方式、是否伴有淋巴细胞甲状腺炎等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占同期所有初治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45.95%,其中35.7%伴有腺体外侵犯.腺体外侵犯组与非腺体外侵犯组在性别、年龄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但在肿瘤大小上,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肿瘤最大直径越大,腺体外侵犯的比例越高.肿瘤多灶的比例在ETE组显著增高,淋巴结转移发生的比例在ETE组显著增高,特别是侧颈淋巴结转移的PTMC患者,肿瘤腺体外侵犯的比例高达75%.而是否伴有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对肿瘤腺体外侵犯无显著影响.rn 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腺体外侵犯的发生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多灶性有关,而与性别、年龄、是否伴有甲状腺炎等因素无关.
  •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后出血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09~2013年本院甲状腺疾病诊治中心17例甲状腺术后出血病人的临床特点和防治措施.结果:术后出血时间多为术后6h以内,出血原因为术后多种诱发因素导致血管结扎线脱落、残留腺体创面渗血、漏扎出血的血管、电凝止血的小血管重新开放等,出血部位分为甲状腺创面出血、封套筋膜下出血和皮瓣出血,不同部位的出血有相应特征性临床表现.除2例行保守治疗外,其余15例均再次手术抢救成功.结论:围手术期积极处理所有可能导致术后出血的原因,尤其在手术过程中认真仔细的操作并在关闭切口前彻底的止血,是避免术后出血的关键.
  • 摘要:目的:探讨精细化被膜解剖法在甲状腺全切手术中的应用.rn 方法:回顾分析本科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118例应用精细化被膜解剖法行甲状腺全切术患者的临床资料.rn 结果:本组所有病例术中均发现并保留1~4枚甲状旁腺.其中16例患者未发现明确的下旁腺;术中发现上甲状旁腺197枚,其中42枚由甲状腺上动脉分支供血,131枚由甲状腺下动脉上行支供血;下甲状旁腺163枚,明确的下动脉分支血管供血的136枚.术后有62例(52.5%)患者PTH值低于正常值(一过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其中56例于术后第7天恢复正常,其余6例于术后2周~4周恢复正常;23例有暂时性低钙血症症状的患者,术后4天~1月都恢复正常,无永久性低钙血症.所有病例术中均解剖并显露双侧喉返神经,除术前喉返神经受侵或损伤的患者,其余患者均未发生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rn 结论:采用精细化被膜解剖的方法行甲状腺全切除术,能较好地原位保留甲状旁腺及其血供、避免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减少甲状腺全切除术的并发症.
  • 摘要:目的:比较超声刀与电刀在开放甲状腺手术中的优缺点,探讨超声刀在开放性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收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3年间(2010年1月-2013年5月)由同一手术小组实施的甲状腺手术673例,其中男性150例,女性523例,年龄6~82岁,平均年龄51.3岁,包括甲状腺癌12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489例,甲状腺腺瘤21例,甲状腺功能亢进6例,其他29例;其中应用超声刀手术323例,电刀手术350例.分别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术后疼痛.手术方法:全麻下进行,超声刀组采用强生公司生产的FOCUS超声头.手术方式为甲状腺部分切除术(单侧或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峡部切除术、甲状腺全切术、甲状腺全切除术+颈淋巴清扫术.全部病例术中均显露喉返神经.rn 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方面,超声刀组少于电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并发症、疼痛发生率方面,超声刀组少于电刀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性别、年龄、疾病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n 结论:甲状腺血运丰富,术中控制出血、避免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的损伤是手术的关键.甲状腺手术应在术野清楚的情况下进行.而超声刀恰好具有较好的切割与止血功能,它可以封闭和切除3mm直径的血管,止血效果好,创面渗血少,可以使手术几乎在无血的环境中进行,使操作更加精细,从而减少重要结构损伤.从我科应用超声刀完成开放性甲状腺手术来看,效果显著.由超声刀处理血管省去了分离、钳夹、切断、结扎、剪线等动作,简化了手术操作步骤,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并缩短手术切口、减少了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且不增加手术并发症.综上所述,超声刀是甲状腺手术中的一样利器,其优点众多,但超声刀毕竟只是一种手术器械,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手术者,术中不要一味的使用超声刀,可适当运用结扎、双极、压迫等止血方法,两者有机结合.另外,在处理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时,尽量留有3mm以上安全距离,以防热损伤.
  • 摘要:甲状腺良性病变常见,多数情况下不需要外科手术治疗,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仍然有一部分病例需要外科手术干预.为了正确选择手术治疗的适应症和手术治疗方式,有必要总结临床治疗经验,对甲状腺良性病变的手术治疗原则和策略进行归纳总结,以免导致过度治疗和右侧导致的甲状腺功能低下和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回顾性总结本科近年所收治的甲状腺良性病变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共计1660例,疾病的种类包括甲状腺炎(包括桥本甲状腺炎和亚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包括胸骨后甲状腺肿)、甲亢和囊肿等.通过临床诊疗过程对各类不同疾病的外科手术治疗的适应症进行总结.
  • 摘要:目的:1、探讨纳米碳是否能作为甲癌手术中清扫淋巴结的示踪剂,能否起到指导清扫范围的作用.2、能否对保留甲状旁腺起到有效的作用.rn 方法:随机选取良恶性甲状腺肿物患者各10例,均在患侧甲状腺内注入纳米碳0.2ml,等待10分钟后开始手术.rn 结果:无论良恶性患者的甲状腺本身均显影,甲状旁腺均不显影,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伴囊性变及甲状腺瘤的实性结节内显影不明显,特别小的甲状腺癌的实性小结节易显影,导致钙化区域不易窥及,颈部六区及颈侧区淋巴结被黑染的淋巴结术后病理一部分有转移,一部分无转移,无黑染的淋巴结均未发现转移.rn 结论:甲状腺手术中应用纳米碳益处较大,一方面能很好地保留甲状旁腺,另一方面可用于指导彻底清扫淋巴结的作用,尤其对于清扫喉返神经周围的淋巴结起到很好的示踪作用.但由于患者例数较少,还待进一步观察、探讨.
  • 摘要:目的:总结甲状腺全切除手术中甲状腺外科解剖分离方法的操作经验与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甲状腺全切手术的结果,术中使用超声刀行精细化被膜解剖法技术,紧贴甲状腺真被膜分离,分辨、保留甲状旁腺及其血供,同时兼顾避让喉返神经.结果:本组87例无手术死亡、喉上神经损伤、术后出血及永久性低钙血症.暂时性术后低钙血症11例,自行恢复正常.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5例,全部在2个月内完全恢复正常.结论:精细化被膜解剖法操作损伤少,术野清晰,能有效的达到甲状腺叶完整切除,临床疗效好,是实施甲状腺全切手术安全有效的技术.术中正确应用超声刀能够最大程度发挥该技术的优越性.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侵犯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外科治疗方法价值。rn 方法:分析本院1999年12月~2014.7月局部晚期外侵严重的分化型甲状腺癌66例,包括喉返神经和迷走神经受侵者18例;喉气管受侵者19例;食管肌层受侵者13例;气管与食管均受侵者16例,其中同时伴有颈总动脉受侵者3例;剃除受侵的气道软骨20例,全喉切除者5例,气管造瘘及喉旷置者6例,切除神经者15例,切除食管肌层者11例,切除颈总动脉后血管置换1例,纵膈清扫4例,肉眼残留肿瘤4例.rn 结果:手术成功率95%。rn 结论:一、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术前诊断:(一)、病史、甲状腺肿块伴有声嘶、咽痛、咯血、呼吸困难、进食困难;(二)、体检:甲状腺肿块固定、颈侧淋巴结肿大、声带瘫痪、皮肤溃烂;(三)、辅助检查:彩色B超可探及甲状腺肿块;CT或MRI可发现甲状腺肿块侵犯周围组织、与气管、食管分界不清,喉气管软骨破坏,甚至能发现气管腔内有突出的肿块影。二、分化型甲状腺癌侵犯了皮肤、喉气管、食管等组织器官以后,需要切除原发肿瘤和所侵犯的组织和器官,然后多缺损的组织和器官进行修复。如:颈总动脉切除+人造血管置换、喉气管功能重建、食管功能恢复、修复溃烂的皮肤切除后缺损,必要时切除锁骨,切除喉气管,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局部控制率。三、剃除受分化型甲状腺癌侵犯的喉气管软骨并保留气道的完整性,切除食管肌层,保留食管的粘膜,是有效而损伤较小的方法;当上气消化道的腔内受侵时,行咽喉部分切除、气管袖状切除及端端吻合,气管造屡及喉旷置、部分食管肌层切除,均可以达到局部控制的目的,然后进行修复恢复患者的器官功能。对于血管颈总动脉受侵无法保留者,予以切除颈总动脉,然后用人造血管进行置换,可以避免大血管破裂危及生命。
  • 摘要:目的:本文通过比较甲状腺乳头状癌不同原发病灶数目的生存及复发差异,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原发灶数目对肿瘤预后的影响.rn 方法:本人回顾了1983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496例初始治疗接受全甲状腺切除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原发灶数目及其他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结果.所有患者分为N1(单病灶)、N2(2个原发灶)及N3组(三个或三个以上原发灶).rn 结果:研究显示肿瘤病灶数目增多与肿瘤侵袭性特征成正相关关联,其中N3组患者具有较低的患者年龄及较高的局部复发和肿瘤特异性死亡可能;肿瘤直径、腺外侵犯、淋巴结转移比例、远处转移可能虽较其他组高,但缺乏统计学差异.生存分析显示N3组的无复发生存率最低,疾病特异死亡率虽低于其他组,但缺乏显著性差异.rn 结论:原发灶3个或超过3个的患者伴有更高的肿瘤侵袭性特征且预后更差,需要更为积极的原发灶及淋巴结处理并密切随访.
  • 摘要:目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是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一种特殊亚型.PTC以区域淋巴结为主要转移途径,淋巴结转移率高,文献报道首次诊治时20%~90%的患者己发生颈淋巴结转移.颈中央区是PTC淋巴结转移和复发最常见的部位.对于术前临床未发现淋巴结转移的PTMC患者,是否行选择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还存在争议.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选择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在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O) PTMC治疗中的价值.rn 方法:收集本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55例cNO 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155例cNO PTM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多灶性和包膜侵犯的关系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同时对其中127例患者进行随访了解其转移和复发的情况.rn 结果:cNO PTM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26.45% (41/155).cNO PTM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多灶病变和包膜侵犯均无相关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81% (9/155),2例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6例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低,1例暂时性喉上神经损伤,无永久性喉神经损伤和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5~72个月,仅1例中央区淋巴结阴性患者同侧颈侧方发生淋巴结转移.rn 结论:cNO PTMC行选择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是必要的、安全的处理方式.
  • 摘要:目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是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病理分型,甲状腺癌的发病增加也以PTC为主,PTC的早期淋巴转移率为50%~80%.除Ⅵ区外,颈侧区转移亦为常见转移位置.若确定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普遍认可的清扫范围为Ⅱ区~Ⅴb区.而在未能确定颈侧区的转移情况时,亦可根据病灶情况行颈侧区选择性清扫,Ⅱ区清扫难度较其他区域更大,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几率也较高,本研究试图寻找病例临床特征与颈侧Ⅱ区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确定淋巴结清扫时是否包含Ⅱ区.rn 方法:回顾分析本科2011年11月至2014年3月诊断为甲状腺单叶乳头状癌且伴单侧颈侧区转移的83例患者临床资料,将性别、年龄、是否为微小癌、腺体上极受累与否、癌灶包膜是否完整、癌灶外侵与否的情况与颈Ⅱ区的转移情况进行分析.rn 结果:颈部各区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Ⅱ区51.8%(43/83)、Ⅲ区78.3%(65/83)、Ⅳ区71.7% (59/83)、Ⅴ区4.8% (4/56)、Ⅵ区79.5% (66/83).患者性别、年龄、是否为微小癌,包膜是否完整,外侵与否均与Ⅱ区淋巴结无统计学相关性,腺体上极受累与颈Ⅱ区淋巴结转移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并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患者中,当腺体上极受累时,若决定行选择性颈侧区淋巴结清扫,则清扫范围应包含Ⅱ区.
  • 摘要:目的:近年来糖尿病与肿瘤的发病人数快速增加,同时患有两种疾病的人数也在不断上升,因此两种疾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胰岛素类似物的使用可能与肿瘤存在相关性,因此胰岛素类似物是否会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尤为引人关注.本研究探讨IHH4细胞株是否表达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与胰岛素受体,胰岛素及其类似物是否能够激活MAPK与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从而对IHH4细胞进行作用.rn 方法:使用IHH4细胞株作为实验对象,通过MTT法测定不同的胰岛素对IHH4细胞是否存在促增殖作用.收集细胞提取总蛋白,BCA法检测蛋白质含量,使用Western blot检测IR、IGF-1R、ERKl2、pERKl2、AKT、pAKT,以总ERKl2及总AKT为内参照,进行条带灰度值分析.rn 结果:IHH4细胞株同时表达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与胰岛素受体的表达,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表达略高于胰岛素受体.普通胰岛素、赖脯胰岛素、地特胰岛素、门冬胰岛素与未处理组相比,对IHH4细胞株并无明显增殖活性作用,而甘精胰岛素对IHH4增殖活性作用略有增强.在不同的浓度刺激下未处理组,胰岛素类似物组及普通胰岛素组中的磷酸化蛋白pERKl/2蛋白与pAKT蛋白含量并未发生明显的改变,统计学无明显差异.推断胰岛素类似物并不能激活MAPK与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rn 结论:IHH4细胞株表达胰岛素受体及类胰岛素生长因子受体.普通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并不能通过与上述受体结合激活MAPK与IP3K-AKT信号传导通路从而对IHH4细胞株起到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
  • 摘要:目的:甲状腺全切除术十中央区淋巴清除中甲状旁腺保护的技巧总结.rn 方法:回顾性分析305例在本院行甲状腺全切除术十中央区淋巴清除的患者,对比统计不同保护手术方法在术后患者出现甲状旁腺激素血症水平、症状性低钙血症、低钙血症的发生率差异.rn 结果:201例术中纳米碳+双上旁腺显微镜下超解剖保护后术后一过性低甲状旁腺激素血症发生率20.3%;低钙血症发生率40.61%;症状性低钙血症发生率30.33%;无一例出现永久性低钙血症.104例术中不使用纳米碳及显微镜,术后一过性低甲状旁腺激素血症发生率25.10%;低钙血症发生率55.3%;症状性低钙血症发生率41.3%;3例出现永久性低钙血症.rn 结论:各种甲状腺术式对甲状旁腺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手术范围越大,术后并发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可能性越大,术中仔细识别甲状旁腺,精细化操作,术中使用纳米碳+显微镜有一定临床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微波或射频消融技术在甲状腺良性肿瘤中的治疗应用价值.rn 方法:对67名患者共98个经穿刺证实为良性的甲状腺肿块实施局部麻醉超声引导下微波或射频消融治疗,通过术前术后超声造影评估术后即刻消融效果,并观察消融时间及患者术中的反应.rn 结果:98个肿块,最大径1.9~5.7cm,平均2.8±1.4cm,术前超声造影呈完全强化、不均匀强化及边缘结节样强化等多种模式.所有患者均一次性手术消融成功,术后超声造影提示肿瘤区域完全消融或消融体积达90%以上,消融时间平均6.1±3.9min,13例患者术中有明显疼痛,8例出现明显血压升高,5例患者术中有咳嗽反应,1例患者术中出现明显恶心反应,1例患者出现轻度声音嘶哑,无大出血、休克及其它严重不良反应.rn 结论:超声引导下微波或射频消融,对于甲状腺良性肿瘤,效果明确,并具有简便易行,创伤小,副反应小,恢复快等优点,对强烈要求微创消融手术的患者是一个可以选择的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旁腺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经验.rn 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999年至2014年收治的52例甲状旁腺疾病的临床资料及诊疗经验.rn 结果:期间本院收治甲状旁腺疾病患者共51例,其中甲状旁腺恶性肿瘤4例、甲状旁腺增生3例、甲状旁腺腺瘤30例、甲状旁腺囊肿14例,其中1例甲状旁腺恶性肿瘤为外院肿瘤切除术后,其他在本院行扩大切除手术及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其他良性疾病均为初次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至10余年.甲状旁腺恶性肿瘤部分较快复发及转移,预后差.虽有良性疾病患者均未见复发或恶变,代谢性疾病明显缓解.rn 结论:根据患者术前血钙、血清甲状旁腺素、影像学检查(CT、B超、ECT检查等)、术中探查肿瘤大小及周围粘连情况可初步判定甲状旁腺疾病良性及恶性,其中恶性应采取扩大切除及淋巴结清扫,可显著降低术后的复发和转移.
  • 摘要:目的:评价经皮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甲状腺癌术后颈部转移性的淋巴结可靠性与安全性.rn 方法:8名经手术与放射性I131治疗后的甲状腺癌患者,共20枚经治疗前穿刺证实的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纳入本次研究.所有参与患者都在局部麻醉状态下进行经皮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治疗.射频消融治疗前、后以超声造影进行评估治疗效果.术后随访项目包括常规超声、超声造影、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水平(Tg)、以及必要时的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rn 结果:除了轻微的颈部烧灼感,所有8名患者均没有合并明显的出血和(或)其它严重并发症.术后超声提示所有射频结节均一次性灭活.平均9.4±5.1月的术后随访期内,没有证象表明射频结节有肿瘤残留和(或)局部复发,其中一名患者新出现二枚治疗同侧颈部的远处淋巴结转移并被再次成功消融.所有治疗结节均出现明显体积缩小,其中5枚结节最终消失,4枚结节缩小率超声80%,9枚结节缩小率介于50%-80%,2枚结节缩小率小于50%.最后随访评估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水平有6名(6/8)患者出现下降.rn 结论:经皮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甲状腺癌术后颈部转移性淋巴结是可行性的,其治疗安全、有效.这项技术对再次手术困难、不能或不愿再次手术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项.
  • 摘要:目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手术方式仍存在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原发灶切除范围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指征,本研究旨在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中甲状旁腺激素(PTH)的变化规律,探讨其能否作为手术方法选择的参考指标.rn 方法:前瞻性分析8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和实验室检查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甲状腺全/近全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单侧或双侧),术中测定PTH的时机为:手术开始前、单侧甲状腺腺叶+同侧中央区清扫后10分钟、手术结束后10分钟.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精确概率法,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诊断价值采用ROC曲线分析.rn 结果:42例(51.2%)术后出现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其中2例(2.4%)为永久性.一侧中央区清扫患者的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发生率为38.9%,双侧中央区清扫的发生率为60.9% (p=0.048).所有患者,单侧甲状腺腺叶+同侧中央区清扫后10分钟的PTH较术前平均下降37.93%,在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组平均下降47.06%,而在无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组平均下降28.35%,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PTHi用于判断术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有显著意义(P<0.001),曲线下面积为0.736.rn 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中,单侧手术后的PTH水平及下降程度可以即时反应同侧甲状旁腺的功能状态,对术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在一些情况下可以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方式选择的参考指标.
  • 摘要:目的:探讨输液针软管在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引流的临床应用.方法:对30例甲状腺腺叶切除术的引流情况进行前瞻性研究.输液针软管组15例,使用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的软管部分作为引流管,切口一端引出.T管组15例,使用T管作为引流管,切口下约3cm另戳口引出.分别比较两组术后24和48小时的引流量.结果:输液针软管组和T管组在术后24和48小时的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甲状腺腺叶切除术中,输液针软管可替代T管作为引流,减少创伤,并有更好的外观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经颈部低领切口手术切除巨大胸骨后甲状腺肿的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巨大胸骨后甲状腺肿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病例均经低领颈部切口手术切除,术中及术后均无死亡病例,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无血胸、气胸、气管软化、食道损伤及喉返神经损伤,术后随访6~12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巨大胸骨后甲状腺肿可经颈部低领切口切除,无需胸骨劈开,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天数短、费用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联合根治术后患者短期心理抑郁状态.方法: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患者45例,其中实验组联合根治术(原发灶切除+Ⅱ,Ⅲ,Ⅳ,Ⅵ区清扫)15例,对照组:仅行原发灶切除及Ⅵ区清扫患者30例,对比观察患者术后半年时心理状态.结果:本组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患者均存在抑郁的部分表现,9例患者存在抑郁,实验组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后抑郁现象普遍,值得引起重视,术创范围大小对患者术后抑郁或存在较大影响,或可通过心理干预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甲状腺腺叶切除术的新方法.rn 方法:自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采用自内向外、自下向上逆行解剖的方法进行甲状腺腺叶切除162例.rn 结果:所有病例均获成功.手术时间(96±18.3)min,术中出血量(26±15.7)ml.术后病理:结节性甲状腺肿97例,微小乳头状癌42例,腺瘤性甲状腺肿17例,腺瘤4例,桥本氏病2例.无术后出血、呼吸困难、呛咳、手足抽搐等并发症.3例术后出现暂时性的声音嘶哑,经恢复治疗后发音正常.2例切口下方切缘Ⅰ°烫伤,1例Ⅱ°烫伤,后在手术中用凡士林纱布保护切口下缘,再无上述情况发生.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随访15个月,均无复发,美容效果满意.rn 结论:逆行性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是可行和安全的,特别适用于经中线小切口或者腔镜辅助下行甲状腺腺叶切除,可作为甲状腺外科的一种新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部分囊性结节(PCTN)的超声特征,并对其进行分类以区别良恶性病变.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65例PCTN,且经穿刺或手术病理结果证实,观察其超声下的特征,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265例PCTN中,恶性53例,良性212例.根据超声和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全组真阳性、真阴性、假阳性、假阴性例数分别为51、208、4、2例,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96.2%(51/53)、98.1%(208/212)、92.7%(51/ss)、99.0%(208/210)和97.7% (259/265).对于PCTN,结节内部结构、形状、边缘与PCTN良恶性有关(P<0.001),其中纵横比≥1、边缘毛刺状或微小分叶与恶性PCTN有关,而纵横比<1、边缘光滑、海绵状结构与良性PCTN有关.对于PCTN内部实性部分,其结构、游离缘、回声和钙化情况与PCTN良恶性有关(P<0.001),实性部分偏心结构及锐性夹角、游离缘不光滑、低回声及极低回声、与微小钙化与恶性PCTN有关,而实性部分呈同心结构、游离缘光滑、等回声及高回声、大钙化与良性PCTN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节内部实性部分回声、实性成分游离缘、实性部分的结构及钙化为预测恶性PCTN的重要因素(P<0.05),其中低回声、极低回声、偏心结构及锐性夹角、游离缘不光滑、微小钙化为预测恶性PCTN的不良因素.rn 结论:了解PCTN的恶性特征并做出诊断,对于临床治疗及预后至关重要.
  • 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MSCT表现.rn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0例PTMC的MSCT表现与病理结果.rn 结果:30例单发,10例多发,共50枚瘤灶,CT显示47枚.42枚呈类圆形或类椭圆形,33枚位于腺叶表浅部位,45枚平扫呈均匀低密度,6枚突破包膜,19枚瘤灶发生钙化,其中细颗粒钙化9枚;增强后瘤灶强化幅度均未超过同层面甲状腺组织强化程度,40枚呈渐进性填充式强化,延迟期呈等或稍低密度,瘤灶变小.19例淋巴结转移,Ⅵ区均出现淋巴结.rn 结论:当甲状腺腺叶表浅部位出现单发、均匀、低密度伴内部细颗粒钙化及渐进性填充强化时,应当高度警惕PTMC;若合并突破包膜或出现Ⅵ区淋巴结,则可诊断PTMC.延迟期扫描可以更好地反映瘤灶的强化特征.
  • 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价值,提高对甲状腺微小癌的早期诊断水平.rn 方法: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43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甲状腺微小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学特征,统计学分析其诊断价值.rn 结果:超声下甲状腺微结节形态、边界、回声强度、血流、微小钙化、纵横比诊断甲状腺微小癌的准确性分别为64.8%、87.4%、79.0%、67.8%、76.5%和76.5%,敏感性分别为37.8%、88.6%、90.9%、66.6%、77.4%和75.4%,特异度分别为67.0%、83.5%、37.1%、72.2%、73.2%和80.4%,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7.3%、95.0%、83.6%、89.4%、91.0%和93.1%,阴性预测值分别为34.8%、67.5%、53.7%、38.0%、48.0%和48.1%.统计结果提示甲状腺微结节形态、边界、回声强度、血流、微小钙化、纵横比对预测甲状腺微小癌良恶性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rn 结论:甲状腺微小癌起病隐匿,术前较难确诊,虽然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微小癌诊断有其局限性,但对甲状腺微小癌病灶的声像图进行综合分析,可提高甲状腺微小癌的早期诊断率.
  • 摘要:目的:甲状旁腺功能和血清钙测定对甲状腺癌患者影响的临床观察.rn 方法:对本院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210例因甲状腺癌行甲状腺全切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分析.年龄17-73岁,平均年龄49.5岁,男女比例约1:4.其中甲状腺双叶癌100例,甲状腺单侧叶内的多灶癌86例,单侧叶内癌侵犯周围组织24例,均切除双侧甲状腺全切,并清扫中央区的淋巴结.术后对患者血清钙的变化进行动态监测,血清钙<2.10mmol/L为低钙血症(正常值为2.1~2.9mmol/L).并对16例患者进行PTH(parathyroid hormone)检测,正常值15~65pg/ml.PTH<15pg/ml视为PTH减退.rn 结果:210例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其中49例出现低钙血症(23.33%).49例低钙病人中永久性低钙血症13例,暂时性低钙血症36例.术后给予随访至今.有临床症状出现临床症状者血清钙均<1.80mmol/L.对有临床症状者给予口服或静脉补充钙剂治疗,暂时性低钙血症和永久性低钙血症4日.7日内症状缓解到消失,检测血钙值可以恢复到接近正常范围.但永久性低钙血症给予终身补钙治疗.甲状腺手术后病人出现的血清钙下降,术后第2天达到最低.对210例病人全部检测术前及术后PTH值.术前、术后的PTH值进行比较,术后均有下降,说明手术后低血钙与PTH的差值有相关性.rn 结论:(1)甲状腺双侧全切除术+颈淋巴结清扫术容易出现低钙血症.其发生与甲状腺切除量正相关.(3)永久性低钙血症患者较少.大多数为暂时性低血钙,多数在术后7天内恢复正常,术后第2天低钙最低.(4)甲状腺手术影响甲状旁腺功能导致术后PTH分泌不足.术后PTH分泌不足导致低钙血症.(5)熟悉甲状腺解剖位置,了解甲状旁腺形态,术中仔细辨认并与脂肪、淋巴结仔细辨别.注意保护甲状腺血液供应.手术要轻柔,结扎2、3级血管可避免破坏甲状旁腺血供.(6)术后常规检测血钙及PTH,出现临床症状或血钙降低明显的患者每天给予10%葡萄糖酸钙10毫升静脉滴注,同时给予口服钙+维生素D能有效延缓低钙的发生.
  • 摘要:本文就甲状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临床运用现状、制约因素、最新进展以及未来展望作一综述。并指出了甲状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有潜在优势,包括更准确地测定区域淋巴结的状态,可选择性地切除被示踪的淋巴结,保留未被示踪的甲状旁腺及胸腺组织,提供了较好保护甲状旁腺的方法;对切除的前哨淋巴结经病理可证实是否有癌转移,结合对原发病灶的病理诊断和生物行为分析,对复发风险进行分组(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判断是否接受术后碘消融治疗等。
  • 摘要:目的:甲状腺结节在人群中常见,准确的诊断对甲状腺结节患者的进一步处理尤为重要.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活检(FNA)在西方国家是甲状腺结节术前诊断的金标准,甲状腺彩超检查可以评判结节以及颈部淋巴结.FNA及甲状腺彩超检查的广泛应用,大部分甲状腺结节患者可获得准确的术前诊断,但是仍有部分患者仅获得没棱两可的诊断.本研究旨在寻找一种有效方法,作为FNA及甲状腺彩超的补充诊断手段,以甄别恶性结节,为临床进一步处理提供依据.rn 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研究者复习了2012-2013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初诊的甲状腺肿物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为具有术前甲状腺功能检查结果及明确病理诊断.排除标准为甲状腺功能减低或亢进.最终335例甲状腺肿物患者成为研究对象.术后病理为本研究中甲状腺肿物诊断的金标准.rn 结果:TSH:Tg值的ROC曲线研究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713,95%置信区间为(0.658,0.768),P<0.001.敏感性与特异性之和最大时,TSH:Tg值为24.22 IU/g,敏感性(Se)与特异性(sp)分别为55.47%和70.8%,阳性预测值(PPV)为70.8%,阳性似然比(PLR)为1.68.进一步的定量分析显示,PPV及PLR随着TSH:Tg值的增加而增加.335例患者中65例患者的术前超声检查未能给出有倾向性的诊断意见.我们以24.22 IU/g做为临界值对此65例患者进行评估,最终49例(72.3%)患者被正确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80.0%及87.5%.rn 结论:对于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术前血清TSH:Tg值可以作为FNA及甲状腺彩超的有效补充.
  •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CT、弹性B超等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意义.rn 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的甲状腺微小癌的CT、弹性B超特征,手术方式及临床病理结果.rn 结果:76例均为初诊患者,术后病理均为微小乳头状癌.76例中,弹性B超提示甲状腺原发灶为癌的74例,中心区淋巴结阳性5例,侧颈淋巴结阳性13例;CT提示甲状腺原发灶癌的58例,中心区淋巴结阳性20例,侧颈淋巴结阳性22例,行侧颈探查或清扫术19例.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弹性B超对原发灶检出率为97.3%,中心区淋巴结符合率为32.9%(25/76);CT对原发灶检出率为76.3%,中心区淋巴结符合率为64.5% (49/76),行侧颈探查或清扫者侧颈淋巴结阳性率68.4%(13/19).rn 结论:弹性B超是筛查甲状腺微小癌的较为敏感的检测方法;对于微小癌的颈部淋巴结的诊断,增强CT较弹性B超更具价值,增强CT是侧颈淋巴结是否探查或清扫的必要检测手段.
  • 摘要:目的:探讨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桥本病发生率相关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从而对临床诊治合并桥本病的乳头状癌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rn 方法:回顾浙江省肿瘤医院2011.1~2013.12进行甲状腺腺叶切除并最后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或桥本病的病例共计1356例,分析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桥本病发生率相关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等因素,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乳头状癌合并桥本病的发生率高于良性病变和其它类型恶性肿瘤合并桥本病的发生率( 27.3:17.2:9.8,P<0.01),乳头状癌伴或不伴有淋巴结转移(31.1:20.7,P<0.01)、肿块<1cm与>1cm病例(33.4:23.7,P<0.05)以及在≤40岁以及>40岁(31.7:21.8,P<0.05)各对应组乳头状癌中合并桥本病的发生率也有统计学差异.乳头状癌单个与多个病灶、不同性别等对应组间合并桥本病的发生率未见统计学差异.rn 结论:乳头癌合并桥本病易见,尤其多见于年轻人群、不伴有淋巴结转移及微小型乳头状癌等预后良好的病例中,提示合并桥本病的乳头状癌预后更好,同时其免疫、分子学原因有待于进行更深一层的研究.
  • 摘要:目的:研究DELPHINA淋巴结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2013年1月-2013年11月在本院接受首次手术治疗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共入组169例.术中常规行患侧甲状腺叶及峡部切除,中央区清扫,且常规清扫DELPHINA淋巴结,有颈侧方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行颈淋巴结清扫.结果:术后病理证实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有9例患者出现DELPHINA淋巴结转移,转移率5.33%.DELPHINA淋巴结转移者均有包膜侵犯,其中8例伴随中央区淋巴结转移,6例伴随颈侧方淋巴结转移.结论:伴有包膜侵犯的甲状腺癌宜常规探查并清除DELPHINA淋巴结,以降低术后复发几率.
  •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白细胞计数与甲状腺未分化癌预后负相关的原因.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年间收治的42例ATC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存档蜡块中CSF1、EPO、IL-6和IL-11表达水平,探索其表达水平与甲状腺未分化癌患者预后及白细胞计数的关系.rn 结果:42例ATC组织中CSF1、EPO、IL-6和IL-11阳性率分别为69.0%、69.0%、83.3%和71.4%;生存分析提示CSF1和IL-11的表达与ATC患者的预后负相关,相关性分析CSF1和IL-11的表达与ATC患者白细胞计数升高有关,而EPO和IL-6与ATC患者预后及白细胞计数均无相关性.rn 结论:白细胞计数是甲状腺未分化癌患者负相关因素可能与甲状腺未分化癌细胞分泌CSF1和IL-11有关,其机制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摘要:目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合并对侧甲状腺结节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国内目前外科切除范围不一致,本文分析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对侧腺叶隐匿癌比率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外科治疗方案提供依据.rn 方法:前瞻性设计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通过超声、细针穿刺细胞学等检查诊断为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对侧B超诊断“良性”结节157例连续病例,全部患者行甲状腺全切+颈淋巴结清扫手术,分析对侧甲状腺隐匿癌检出比率及相关影响因素.rn 结果:157例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中68例(43.3%)合并对侧甲状腺乳头状癌,隐匿癌直径0.1-1.2cm,其中<0.5cm 56例,0.50-1.0cm 9例,1.0-1.2cm 3例.单因素分析发现对侧甲状腺隐匿癌与年龄(X2=7.266,P=0.007)、对侧甲状腺结节最大直径(X2=5.229,P=0.022)、病理检出同侧多灶(X2=5.090,P=0.024)相关,而与性别、家族史、同侧肿瘤大小、甲状腺功能、桥本氏甲状腺炎、肿瘤侵犯腺体外、超声检出同侧多灶、cNO、pNO等因素等因素均均无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对侧甲状腺隐匿癌与年龄(OR=1.053,P=0.001)、病理检出同侧多灶(OR=2.680,P=0.024)相关.rn 结论:在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伴对侧甲状腺“良性”结节病例中,对侧甲状腺同时合并隐匿癌现象较为常见,尤其是对于年轻、同侧甲状腺多发癌灶需要警惕.建议在外科技术成熟以及充分告知患者的前提下,对甲状腺癌合并对侧“良性”结节,采用全甲状腺切除手术.
  •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侧颈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处理方式.rn 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首诊于我院的26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对中央区淋巴结个数进行最佳截点的筛选.应用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分析影响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rn 结果:本组26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61.7%,侧颈Ⅱ区、Ⅲ区、Ⅳ区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0.5%、34.2%、39.7%.通过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筛选出中央区淋巴结个数的最佳截点为0.单因素分析显示,双侧病灶、多发病灶、T分期、侵犯程度、中央区淋巴结转个数是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个数是影响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n 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发生转移,侧颈淋巴结发生转移的几率显著增加.
  • 摘要:目的:现回顾性分析本科收治的2例甲状腺内异位甲状旁腺( ectopic intrathyroidparathyroid gland,ETPG)及1例甲状腺内异位甲状旁腺腺瘤(ectopic intrathyroidparathyroid adenoma,ETPA)患者的临床资料,来探讨其诊治特点.rn 方法:收集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外科2011年8月一2013年6月收治的2例甲状腺内异位甲状旁腺及1例甲状腺内异位甲状旁腺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例均因“甲状腺多发结节”入院;年龄分别为50岁(患者甲)、55岁(患者乙)、46岁(患者丙),均女性;病程分别为1月、3月和3周;均无心J慌、多汗、纳亢、消瘦不适,无全身骨痛,否认泌尿系结石及消化道溃疡病史。患者甲查体可触及甲状腺左侧叶一大小约2.Ocmxl.Ocm质中结节;患者丙可触及右甲状腺下极可及一大小约1.Ocmx0.5cm质中结节;结节均可随吞咽上下活动,无压痛。患者乙未触及结节。3例均未触及颈部淋巴结肿大。1.2诊疗经过3例患者甲状腺功能、肿瘤指标及降钙素均正常,患者丙甲状腺抗体ATG-Ab80.9 kU/L个及TPO-Ab 229.2 kU/L个、血钙2.92 mmol/L个、血磷0.75mmol/L小、碱性磷酸酶141U/L个、甲状旁腺素(PTH) 146.1 ng/L个,另2例上述指标均正常。颈部B超:3例患者均为多发结节,其中误诊为甲状腺来源的结节如下:患者甲右侧叶背侧上下极各见一高回声结节(结节1和2,图1);患者乙左侧叶背侧下极可见一高回声结节(结节3,图2);患者丙右侧叶实质内可见一低回声结节,位于下极近背侧(结节4,图3)。颈部C丁:患者丙右下极背侧见一类圆形低密度影,大小约1.2cmx1.2cmx0.6cm,边界较清,增强后可见均匀强化(结节4,与B超所示位置及大小相符);患者甲、乙未发现异常。3例均行手术治疗,术中探查B超所示的结节1、3色暗黄,质软,界清,有包膜,疑为甲状旁腺,遂取一小部分(直径约1mm)送冰冻,提示甲状腺内异位甲状旁腺,遂予保留,考虑结节2术前超声与结节1表现相同,故术中未予探查以免损伤其结构与功能;术中发现结节4最大径约1.Ocm,色棕黄,质中,界清,有包膜,考虑肿瘤并予切除,冰冻提示甲状腺内甲状旁腺腺瘤。rn 结果:结节1、3术后病理均证实甲状腺内异位甲状旁腺,结节4为甲状腺内异位甲状旁腺腺瘤。患者丙术后第2-3d出现一过性面部及手足麻木,血钙2.00mmol/L小,予补钙对症治疗后缓解,术后第4d复查血钙、血磷及PTH恢复正常后出院。患者甲、乙术后均无异常。随访至今无殊。rn 结论:笔者报道的3例均通过超声发现,结合文献总结ETPG典型的超声表现:通常位于甲状腺内靠近后包膜处,大小同正常甲状旁腺,呈扁椭圆形高回声区,界清,回声均匀,CDFI未见明显血流。据报道,颈部增强CT扫描诊断甲状旁腺的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9%和93%。本组术前未提示ETPG考虑与经验不足有关。ETPA超声特点为:单发为主,多位于甲状腺内靠近后包膜处,呈卵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区,界清,回声均匀,长轴多与人体纵轴一致,CDFI显示血流较丰富。其CT特征为:甲状腺内单发类圆形低密度影,界清,增强后可见均匀强化。ETPG常无特征性表现,笔者建议发现ETPG后均应定期随访甲状旁腺功能。对于ETPA笔者主张单侧探查应是最佳选择。如甲状腺实质内结节影像学出现上述表现时,应当警惕ETPG或者ETPA可能。
  •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及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选择合理的颈淋巴结清扫范围寻找依据.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资料完整的5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每个病例至少行一侧侧颈区颈淋巴结清扫术,11例行中央区和侧颈区颈淋巴结清扫术.用X2检验对患者年龄、性别、癌灶部位、原发灶最大径、癌灶多发、肿瘤侵犯被膜外组织与中央区及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分析.rn 结果:56例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2.1%(18/56),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7.5%(21/56).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最大径(≥2cm)、甲状腺包膜或包膜外侵犯、侧颈区淋巴结阳性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侵犯被膜外组织和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肿块位置与是否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5).中央区和侧颈区淋巴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肿瘤部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35、0.021).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肿瘤侵犯被膜外组织、侧颈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16、0.017).rn 结论:肿瘤浸润甲状腺外组织及同侧侧颈区淋巴结转移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肿瘤部位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对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肿瘤侵犯被膜外组织、肿块位于上级且伴有中央淋巴结转移,侧颈区应予以更积极的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RET原癌基因Y606C这一罕见突变相关家族性甲状腺髓样癌(FMTC)的临床生物学特点及诊治要点.rn 材料与方法:采用外周血DNA提取,经PCR扩增后直接测序的方法,对先期确诊的1例携带RET原癌基因Y606C突变的甲状腺髓样癌患者家系成员进行RET基因突变检测,同时行血清降钙素、甲状旁腺素、颈腹部超声等临床检查,对检查发现的患病成员和携带者给给予相应临床处理.分析上述病例临床特点,绘制系谱图.rn 结果:该家系中共10人参与基因检测,发现6人携带RET基因第10外显子第606密码子TAT→TGT(Tyr→Cys)杂合错义突变,即Y606C突变.其中3例MTC患者(含先证者及1例新发病例),均为女性,平均发病年龄50.0(47~53)岁.临床均表现为甲状腺肿物伴降钙素升高,未发现甲状旁腺素升高和肾上腺占位病变.2例行全甲状腺切除术,1例行患侧腺叶切除术(30年前手术).病理均证实为甲状腺髓样癌,肿瘤分级2例T2,1例T1,均未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术后随访12~360月,均达生化治愈.家系中另有3例为无症状突变携带者,男1例,女2例,平均年龄33.0(15~54)岁.颈部超声检查及血清降钙素水平均未见异常,予密切观察.rn 结论:家系基因检测结合颈部超声和降钙素检查有利于遗传性甲状腺髓样癌患者的早诊早治;参考既往报道FMTC报道及RET突变分级,Y606C突变属于低危突变,MTC发病年龄较大,肿瘤分期较早,预后较好;对于无症状Y606C突变携带者,应根据其降钙素水平及颈部查体情况实施个体化临床处置.
  • 摘要:目的:验证BRAF V600E基因突变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存在EGFR介导的MAPK再活化现象,同时初步验证联合抑制EGFR的情况下抑制BRAF V600E活性对甲状腺癌细胞活性的影响.rn 方法:用Western Blot及CCK-8法检测PLX-4032及联合Gefitinib后对伴有BRAFV600E基因突变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K1)在不同时间点的抑制作用.rn 结果:Western Blot法观察PLX-4032作用下K1细胞不同时间点ERK蛋白的磷酸化情况,作用6h磷酸化程度最小,24h再度磷酸化.PLX-4032单一作用下,K1的ICso为:0.827μM.联合应用Gefitinib后ICso为:0.123μM,且对细胞生长具有持续抑制作用.rn 结论:单一抑制BRAF V600E只能一过性的抑制MAPK通路活性及肿瘤细胞增殖,存在MAPK通路再活化及癌细胞持续增殖情况;在抑制EGFR表达水平的情况下,同时抑制BRAF V600E,可长期有效的抑制MAPK通路活性和癌细胞增殖.
  • 摘要:目的:探讨Galectin-3和Cytokeratin-19在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标本中的表达.rn 材料与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0年7月于江西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住院拟行甲状腺肿瘤手术的患者80例(男22,女58).术前行甲状腺肿瘤细针穿刺(FNA),做细胞涂片巴氏染色,以及Galectin-3、Cytokeratin-19免疫组化染色.术后甲状腺肿瘤行常规病理切片,以甲状腺肿瘤术后病理为诊断结节良恶性的金标准,比较良、恶性肿瘤表达Galectin-3、Cytokeratin-19的不同,并计算普通细胞涂片、普通细胞涂片结合Galectin-3、Cytokeratin-19免疫组化染色诊断良、恶性的敏感和特异性.rn 结果:甲状腺肿瘤细针穿刺细胞涂片中,甲状腺恶性肿瘤(乳头状癌)中Galectin-3、Cytokeratin-19的表达显著高于良性结节(P<0.05).Galectin-3、Cytokeratin-19单表达,Galectin-3和Cytokeratin-19共表达的细胞涂片诊断良恶性的敏感性和(或)特异性高于普通细胞涂片(分别为96%、94.2g%、80.00%、85.71%、72%、97.14%、72%、77.14%).rn 结论:甲状腺肿瘤细针穿刺结合Galectin-3、Cytokeratin-19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可提高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摘要:目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大多预后良好,但仍有部分PTC表现为侵袭性生物学行为,降低了手术切除率,影响预后.MicroRNA (miRNA)作为一种最常见的非编码RNA,其表达异常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其调控PTC侵袭性的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拟利用miRNA芯片及实时定量反转录PCR筛选不同侵袭特性的PTC组织中差异表达的miRNA,并分析其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rn 材料与方法:选取本院普通外科2008年1月~2012年4月临床资料完整的91例PTC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选取经病理证实的腺外侵袭PTC组织(侵袭组)及无腺外侵袭PTC组织(非侵袭组)各3例,确保两组PTC病例在病程、临床分期、肿瘤大小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应用miRNA芯片初步筛选差异基因.实时定量反转录PCR验证芯片结果,检测侵袭组和非侵袭组中差异表达的miRNA.相关临床资料分析,探讨具有差异表达的miRNA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rn 结果:miRNA芯片结果显示:miR-32,miR-146b,miR-221,miR-222和miR-135b在侵袭组中显著高表达;miR-663,miR-214*,miR-299-5p和miR-939在侵袭组中显著低表达;实时定量反转录PCR验证芯片结果:miR-146b,miR-221,miR-222和miR-135b在侵袭组显著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性别(miR-222)、肿瘤TNM分期(miR-146b,miR-222)及肿瘤大小(miR-146b,miR-222,miR-135b)相关.rn 结论:miR-146b,miR-221,miR-222和miR-135b在侵袭组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侵袭组,其表达水平与性别(miR-222)、肿瘤TNM分期(miR-146b,miR-222)及肿瘤大小(miR-146b,miR-222,miR-135b)相关.
  • 摘要:目的:检测β-半乳糖凝集素-3和上皮钙黏蛋白在甲状腺不典型腺瘤组织中的表达,筛选甲状腺不典型腺瘤的辅助诊断指标.rn 方法:采用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甲状腺滤泡癌、40例甲状腺腺瘤、40例甲状腺不典型腺瘤组织中β-半乳糖凝集素-3和上皮钙黏蛋白的表达.rn 结果:β-半乳糖凝集素-3表达以甲状腺滤泡癌组最强,甲状腺腺瘤组最弱,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皮钙黏蛋白表达以甲状腺腺瘤组最强,甲状腺滤泡癌组最低,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β-半乳糖凝集素-3蛋白表达阳性率在甲状腺不典型腺瘤者低于甲状腺滤泡癌患者,上皮钙黏蛋白表达阳性率在甲状腺不典型腺瘤高于甲状腺滤泡癌病例:联合测定β-半乳糖凝集素-3、上皮钙黏蛋白表达可初步甲状腺不典型腺瘤和甲状腺滤泡癌.
  • 摘要:凋亡或称细胞程序性死亡是一种细胞控制其自身增殖和对DNA损伤产生应答的机制.恰当的应用细胞凋亡机制可以杀伤肿瘤细胞,也可以致敏肿瘤细胞使其对放化疗更为敏感,因此细胞凋亡机制在肿瘤基因治疗和研究中得到广泛关注.细胞凋亡诱导因子很多,包括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受体等通过外源性途径起作用的因子和bcl-2反义寡核苷酸等通过内源性途径起作用的因子.许多信号转导途径和蛋白质能够调控细胞凋亡,例如p53、核因子KB(NFKB)、磷脂酰肌醇激酶3(PI3K)信号转导途径和泛素/蛋白体信号转导途径等,CCI-779、RAD-OOI等雷怕霉素抑制剂可识别这些调控蛋白或信号转导途径.由于这些信号转导途径在肿瘤细胞内特异性改变,因此可作为区分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的靶标.本文对将对己知的细胞凋亡途径及靶向这些途径的作用因子加以综述.
  • 摘要:目的:探讨下调miR-181b的表达对人甲状腺癌TPC1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靶向基因.rn 方法:应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miR-181b inhibitor转染TPC1细胞后,通过MTT、细胞克隆、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变化.将重组载体psiCHECK-2和miR-181b mimics共转染入人胚肾HEK293T细胞,应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圆柱瘤基因(Cylindromatosis,CYLD)3’端非翻译区(3’-Untranslated Regions,3’-UTR)是否有miR-18lb的结合位点.Qrt-PCR检测转染miR-181b inhibitor后,CYLD成熟mRNA的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转染miR-181b mimics转染后TPC1细胞中CYLD蛋白的表达.rn 结果:MiR-181b inhibitor成功转染至TPC1细胞.与转染miR-181b inhibitor阴性对照(negative control,NC) (Inhibitor-NC)比较,miR-181b inhibitor转染组TPC1细胞的增殖抑制(P<0.05=);miR-181b inhibitor转染组细胞凋亡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 psiCHECK-2和miR-181b mimics共转染组HEK293T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下降(P<0.01),证实miR-181b与CYLD 3’-UTR可特异性靶向结合.与转染miR-181b inhibitor-NC组比较,miR-181b inhibitor转染组TPC1细胞中CYLD成熟mRNA水平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rn 结论:下调miR-181b的表达可显著抑制人甲状腺癌TPC1细胞的增殖和促进人甲状腺癌TPC1细胞凋亡,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miR-181b靶向调节CYLD的表达而实现的.
  • 摘要:目的:Bag-1是一种抗凋亡基因,其分泌蛋白是一种多功能结合蛋白,可以与多种因子结合增强抗凋亡能力,并与HSC70,HSP70等细胞内多种分子靶向物质结合,参与正常细胞和恶性肿瘤细胞的生长控制信号转导.Bcl-2基因亦参与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过度表达或失调,均可引起阻断细胞凋亡的作用,延长细胞寿命,从而发生细胞的过度增殖而形成肿瘤.本研究的目的探讨Bag-1与Bcl-2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rn 材料与方法:收集本院病理科2007年1月至2012年10月甲状腺乳头状癌标本及癌旁配对正常甲状腺组织120例,年龄27-81岁,中位年龄43.6岁,用免疫组化研究Bag-1与Bcl-2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二者与甲状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rn 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Bag-1与Bcl-2蛋白表达率分别为72.5%(87/120)及81.7%(98/120),均高于其在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11/120,9.2%和14/120,11.7%)(p<0.05);Bag-1与Bcl-2蛋白表达均与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年龄,有无腺外侵犯及TNM分期无关;87例Bag-1蛋白表达阳性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有76例Bcl-2蛋白表达亦阳性,二者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5).rn 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Bag-1与Bcl-2高表达,且二者表达密切相关,其在甲状腺癌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 摘要:甲状腺疾病在国内外的发病率均较高,外科手术是治疗甲状腺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有研究发现,甲状腺患者术前就常产生焦虑、恐惧心理,担心疾病本身、手术、麻醉、术后疼痛、预后及伤口美观等问题,术中心率、血压升高明显,术后发生头疼、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几率较高,使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加剧.因此,做好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的心理护理非常重要.本文对甲状腺术后患者在焦虑、失眠、疲乏、角色功能障碍方面,以及其长期生活质量与普通人群的比较等进行了综述.
  • 摘要:目的:探讨青年甲状腺肿瘤病员术前的心理护理。rn 方法:对120例30岁以下甲状腺肿瘤病员术前心理变化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rn 结果: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120例甲状腺肿瘤应行手术者,年龄在30岁以下,最小年龄16岁,其中女性87例,男性33例,农村户口86例(含在城市居住、工作者),城市人口者34例.职业半数为操作工或半体力劳动者,半数为商场营业员、财务、学生、教师和坐办公室者.入院时心情紧张,想法较多:病因是什么?跟吃碘盐有关系吗?吃药能消失否?是癌症吗?手术切口有多长?术后切口长疤痕吗?术后能讲话唱歌吗?对生育有没有影响?术后还会复发吗?等10多种.经过责任护士和医生采取术前座谈,单独讲解,在院己手术各病员现身介绍,相互交流沟通,都以愉快的心态,接受了手术治疗.rn 结论:青年甲状腺肿瘤病员术前心情紧张,顾虑太大,想法多,实属正常,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害怕切口长,术后长疤痕,影响美观为第一重要.是否是恶性及术后复发为次之.对生育、特别是女性病员考虑较多为第三.这个年龄段的人大多育一定的文化基础,所以术前的心理护理就显得特别重要.经过责任护士、经管医生心灵的交流沟通和心理护理,将青年甲状腺的生理功能、术后的随访重要性、特别是对主刀医生技术特点的介绍.现代医学的理论发展和医疗器械改进方面的介绍.年轻的甲状腺肿瘤病员都能正确的对待和接受手术治疗.另外术后对病员的随访,对心理护理知识的积累和交流沟通技巧的增强,都有很大的收益.
  • 摘要: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甲状腺癌术后的应用效果.rn 方法:选择甲状腺癌术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包括术后并发症的观察、预防及完成常规医嘱.实验组采取舒适护理方法,既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针对甲状腺癌术后容易出现的一些症状和不适,在环境、心理、生理等方面采取相应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出现颈部及咽喉部肿胀、肩部疼痛不适、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尿路刺激征、便秘的例数.rn 结果:通过采用舒适护理模式,甲状腺癌手术后患者出现颈部及咽喉部肿胀、肩部疼痛不适、头痛头晕、尿路刺激征等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t检验,P<0.05),实验组平均住院天数为7.1天,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8.9天,实验组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rn 结论:舒适护理丰富了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内涵,使病人在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得到了人性化的关怀和照顾,让患者在细微处体会舒适,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了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了解不病理类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支持性照顾需求未满足及需要帮助情况,并根据结果给予患者相应的康复指导,以满足不同患者的健康需求.rn 材料与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设计,使用《癌症病人支持性照顾需求问卷(Supportive Care Needs Survey,SCNS》>对2014年3月~5月在本科接受治疗的240例术后甲状腺癌患者进行调查,其中乳头状癌156例,滤泡状癌71例,未分化型13例对统计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调查方法是由科室人员组成专职调查小组,调查前统一指导语,向患者说明调查方法、目的,以取得患者支持及配合.问卷一般由患者独立完成,对于文化水平低或老年患者,由护士代为填写.共发出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40份,有效回收率100%.rn 结果:不同分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对生理、心理、社会和医学方面的知识皆有需求.分化型状甲状腺癌(包括乳头状癌、滤泡状癌)患者支持性照顾需求前5项为:能得到关于自己做什么以促进疾病好转的指导,害怕癌症复发,害怕生理功能减退或丧失,疲乏无力,焦虑.未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支持性照顾需求前5项为:害怕癌症扩散,感到悲伤,住院时不管什么时候想和家人或朋友在一起能得到允许,提供关于如何处理不适症状和治疗副作用的资料,担心经济状况,rn 结论:通过调查发现,甲状腺癌患者有强烈掌握健康知识的需求,不同分型的患者亦有不同的健康需求,根据患者的需求提供丰富的健康教育内容及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途径,不仅可以满足患者的信息需求,还能促进其疾病康复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术后低钙血症患者的原因、防治及护理.rn 方法:选取本院行甲状腺癌联合根治、甲状腺全切除及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术后出现低钙血症的38例患者,对其进行全面观察,及早监测血钙水平,其中术后血清钙1.8~2.0mmol/L,无症状者患者有21例予以口服补钙,如口服钙尔奇D片.对于有症状或血清钙<1.8 mmol/L患者17例,及时静脉补钙,根据症状发生的严重程度,给予10%葡萄糖酸钙20ml加入0.9%的生理盐水100ml缓慢静脉点滴,1次/d,症状消失,血清钙上升到2.0mmol/L以上后改口服补钙,同时给予患者饮食指导及心理护理.rn 结果:21例无症状低钙血症患者在口服钙剂及饮食指导后3~5d后血钙水平均达到正常值.17例有症状患者中在经过及时合理地静脉加口服补钙及饮食指导后均逐渐好转,无1例出现永久性低钙血症,均治愈出院.rn 结论:当甲状腺术后出现低钙血症时应给与及时正确的处理,并对患者进行心理及健康指导,及时正确的护理措施能将患者的痛苦降至最低限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术后患者发生低钙血症的原因及护理方法,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通过对2013年4月~2013年9月共50例甲状腺肿瘤术后发生低钙血症患者的细致观察,认真分析造成低钙血症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取得较好效果.结果:通过分析原因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顺利康复,无患者全身骨骼肌痉挛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及时准确监测化学指标、重视无症状的低钙血症、注意病情观察及补钙注意事项,能有效预防低钙血症严重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观察甲状腺癌患者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开展颈肩臂功能锻炼的临床效果.rn 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4年3月本院治疗的80例甲状腺癌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手术方式、麻醉方式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接受病房常规护理干预,即告知患者疾病的转归和出院注意事项,但不进行颈肩臂部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颈肩臂功能康复的训练指导.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同时进行出院后随访,比较与分析两组在颜面水肿、颈部僵硬、瘢痕挛缩发生的情况.rn 结果:实验组从颜面水肿发生率、颈部僵硬发生率、瘢痕挛缩发生率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进行颈肩臂功能锻炼有利于头面部静脉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了颈部静脉回流,明显减轻颜面部水肿;同时局部功能锻炼有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不仅有助于创口的愈合且能减少颈部瘢痕组织的形成及瘫痕组织的挛缩,提高了患者颈部功能的恢复效果,为患者今后的良好的生活质量奠定了基础,具有确切的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目前梅毒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隐性梅毒作为无临床症状的梅毒携带者,容易被忽视.可运用血清学实验表现梅毒螺旋体抗体(+).、总结2010年1月至2014年08月20例甲状腺癌合并隐性梅毒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强调术前心理护理及社会支持干预,术后密切观察病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重视心理护理,加强术前术后消毒隔离措施,达到促进康复,防止院内交叉感染,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
  • 摘要:通过对168例甲状腺癌围手术期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加强患者心理护理,给予饮食及用药指导,告知手术前后注意事项,使患者对围手术期的系列知识有所了解,安全地度过围手术期,并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 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甲状腺癌术后并发淋巴漏病人中的应用.rn 方法:2013年3月-2013年12月,对18例甲状腺癌术后并发淋巴漏的患者应用循证护理的方法进行护理实践.首先根据本科关于甲状腺癌术后并发淋巴漏患者的护理工作中的现象提出重点护理问题:如何观察甲状腺癌术后淋巴漏的发生和发生淋巴漏后如何处理.接着应用计算机数据库及书刊等获取证据,根据这些循证支持结合临床给予病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rn 结果:通过循证护理的干预,患者的积极配合,本组18例甲状腺癌术后并发淋巴漏患者,均痊愈出院.rn 结论:循证护理是一种理想的护理模式,不仅促进了护士主动学习,将科研成果、临床专业知识、经验以及患者需求相结合,有效提高了护理人员整体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还能促进甲状腺癌术后并发淋巴漏患者尽快早日康复出院,减少患者痛苦.
  •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癌术后呼吸困难的护理要点及总结护理体会并指导未来的工作.rn 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本科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术前给予心理护理,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术后呼吸困难的并发症,并给予对症处理和健康宣教,以及出院指导等.rn 结果:所有患者均好转出院,无手术相关性死亡,术后部分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及时采取对症处理后患者症状消失,10例患者出现神经损伤,给予对症处理和心理干预后患者症状减轻并配合治疗.rn 结论:呼吸困难是甲状腺癌术后极危急的并发症,处理不慎会导致严重后果.通过对本科甲状腺癌术后患者呼吸困难临床护理的总结,提出护理对策.提高对甲状腺癌手术后呼吸困难患者的护理质量,减低此类并发症不良后果的发生.
  • 摘要:目的:总结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清除术病人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清除术病人.结果:本组病人术后恢复良好,均治愈出院,未发生术后并发症.结论:加强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清除术病人的护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甲状腺全切术后的应用.方法:将60例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应用舒适护理模式,对照组应用传统护理模式,对比2组患者血压、心率、满意度和疼痛改善效果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在正常血压、正常心率、满意度和疼痛改善效果等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适护理是人性化关怀式的整体护理,能够促进患者甲状腺全切术后的康复.
  • 摘要: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4年7月本科625例甲状腺癌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10例淋巴漏的临床资料.其中8例经过负压吸引,局部加压以及给予静脉高营养的保守治疗痊愈出院,2例保守治疗失败经手术治疗而痊愈.
  •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PTL)的诊断、预后相关因素及治疗方法.rn 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995年4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05例PTL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诊断为PTL,均采用Ann Arbor分期标准进行分期.根据Kaplan-Meier生存曲线计算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来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多分析.rn 结果:105例患者中93例经组织活检(1例)或术后(92例)病理确诊,其余12例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联合化疗50例、联合放化疗30例,其余25例术后未进行进一步治疗.其中,采用手术联合放化疗方案的患者预后最佳.所有患者的1、3、5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90%、77%、70%及67%.单因素及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法(P=0.017)、年龄(P=0.039)是影响PTL患者生存的独立因素.rn 结论:PTL误诊率高,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为PTL初诊的主要检查方法,必要时需依靠活检或术后的病理明确诊断.治疗方法的选择对于PTL预后影响较大.推荐术后采用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
  • 摘要:目的:肺部是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的常见转移部位,131I治疗是DTC术后患者肺转移的主要治疗方法,其治疗后常规行131I-全身扫描(whole body scan,WBS),本文主要研究DTC肺转移患者WBS显像中肺部病灶显像的影响因素.rn 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分子影响与核素诊疗科行131I治疗的DTC肺转移患者60例,治疗前均行甲状腺功能检测、颈胸部CT检查,治疗后行WBS显像.根据WBS肺部转移灶显像情况将患者分为显像阳性组和显像阴性组,分析相关影响因素.rn 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患者的年龄、肺部纤维条索影、钙化影、斑片影等与WBS肺部显像情况相关.双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肺部纤维条索影(OR=0.175,P<0.001)及钙化影(OR=0.088,P<0.05)不利于WBS肺部转移灶的显像.rn 结论:年龄较大患者的WBS肺部病灶显像效果不佳,肺部存在条索影、钙化、斑片影等不利于WBS肺部转移灶的显像,肺部条索及钙化是影响WBS肺转移灶显像的主要因素.
  •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Ⅱ区淋巴结转移与甲状腺疾病背景、肿瘤大小、位置、区域淋巴结相关转移等的关系.rn 方法:采用access数据库软件行甲状腺癌数据库建设,回顾性细化分析2013年8至2014年3月收治的62例行颈部淋巴结清扫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甲状腺疾病背景、病灶数量、大小、位置、淋巴结转移数目等.rn 结果:Ⅱ区淋巴结转移者30例(其中,Ⅱa区27例,Ⅱb区6例).没有任何甲状腺疾病背景的患者Ⅱ区转移者(13/23),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者(9/17)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者(3/18),甲状腺功能亢进碘131治疗后者(2/2);肿瘤小于10mm者(2/15),肿瘤大小10~40mm者(17/32),肿瘤大于40mm者(4/7).肿瘤位于上极者(11/17),中份者(12/23),下极者(3/12).rn 结论:Ⅱ区淋巴结转移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并不少见,目前的报道大多认同当Ⅲ区、Ⅳ区多发淋巴结转移或包膜外侵时,Ⅱ区阳性率较高,应当清扫.除传统危险分层外,Ⅱ区淋巴结转移特点与原发灶肿瘤位置及大小、甲状腺疾病背景等均有相关性,为了减少患者手术创伤、手术并发症,对每位患者予以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特别是肿瘤位于中上份者,Ⅱ区淋巴结应予以重视.
  •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性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rn 方法:回顾1983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364例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性甲状腺乳头状初治癌患者资料及预后结果.通过对比同期1751例年龄未超过60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结果,探究老年患者的特殊表现及预后风险.rn 结果:所有364例患者平均年龄67.8岁,病理学证实原发病灶较大,多灶性及腺外侵犯比例较低龄患者高.在老年患者组中,原发灶超过2.9cm被证实为疾病复发的危险因素.老年组患者与低龄患者相比,复发间隔时间短,肿瘤特异生存率低.老年组中,55例患者接受全甲状腺切除,然后甲状腺广泛切除并未降低该组患者的复发风险及死亡风险.所有患者常规接受至少患侧的中央区淋巴结清扫,而侧颈淋巴结清扫针对临床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rn 结论:研究显示老年性甲状腺癌患者更具有肿瘤侵袭性特征如较大直径、较高比例的多灶性及腺外侵犯,预后较60岁以下患者差,然而初始的原发灶治疗范围倾向于保守,常规中央区清扫及治疗性侧颈清扫的淋巴结处理方式是安全的.
  • 摘要:目的:分析散发性甲状腺髓样癌(SMTC)的临床治疗方法,探讨相关肿瘤指标在其诊断及预后中的应用.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10年期间本院收治的46例散发性甲状腺髓样癌患者的临床资料.rn 结果:46例散发性甲状腺髓样癌中,占同期收治甲状腺髓样癌的78.3%,占甲状腺癌的2.2%.治疗方法均以手术切除原发灶合并中央区淋巴结清除为主.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根据术中冰冻病理结果,本组病理证实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率47.5%.术后随访3年、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76.1%、69.6%、10.9%.rn 结论:笔者主张对甲状腺髓样癌均应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加同侧中央区淋巴清扫术.虽然SMTC患者术前确诊困难,但随着降钙素、癌胚抗原等相关肿瘤指标检测的普及,使不少患者在术前即可得到明确诊断.
  • 摘要:目的:评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比例及实际转移数目对于侧颈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功能.rn 方法:本文回顾了1983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823例初治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病理学资料.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比例为实际转移数目与清扫数目的比值.受试者操作曲线分析(ROC)用于判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比例与实际阳性数目用于预测颈侧方淋巴结转移的阈值.多因素Logistic分析用于探讨以上阈值与其他己知临床病理学因素之间关系以及对于颈侧方淋巴结转移预测的相互关联.rn 结果:所有823例患者初始常规接受患侧腺叶切除及中央区淋巴结清扫,而对于颈侧方淋巴结临床阳性的751例患者给予治疗性的侧颈淋巴结清扫术.通过ROC分析计算所得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比例超过0.52及至少2枚中央区转移淋巴结为侧颈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在多因素分析中,以上两项及患者年龄不超过45岁均为侧颈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另外,12例患者表现为对侧侧颈淋巴结转移,127例为双侧颈淋巴结转移.双侧侧颈淋巴结转移患者较单侧侧颈淋巴结转移患者具有更高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比例、更多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同时较仅对侧侧颈淋巴结转移患者具有更多的转移数目.rn 结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比例及实际转移数目可用于预测颈侧方淋巴结转移风险,但仍需紧密结合术前影像学评估.
  •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侧颈淋巴结阳性(CN+)患者的转移规律.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1月到2013年1月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侧颈淋巴结阳性行颈淋巴结清扫术的2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颈清扫淋巴结标本术中均按照颈部分区放置并送病理检查.统计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直径大小和肿瘤部位.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合分析淋巴结转移特点和规律.rn 结果:平均淋巴结转移数目是8.13个.好发的转移部位依次是Ⅵ区(81.9%)、Ⅲ区(67.1%)、Ⅳ区(63.3%)、Ⅱ区(60.5%)和Ⅴ区(16.2%).当肿瘤原发灶部位位于甲状腺上极时和侧颈淋巴结转移之间存在回归关系(P=0.038).rn 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患者从颈Ⅱ区到Ⅵ区间存在很高的淋巴结转移率.甲状腺原发肿瘤的部位(上极)是影响甲状腺癌侧颈淋巴结转移数目重要的独立因素.
  • 摘要:目的:探讨胸骨后甲状腺肿瘤的切口入路及手术方式.rn 方法:对2006年1月-2013年12月51例胸骨后甲状腺肿瘤手术后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rn 结果:本组51例、男性19例、女性32例、中位年龄52岁.术前颈部彩超或CT /MRI检查.提示完全或大部坠入胸骨后.本组在全麻下,均采用颈部低位领式切口入路行手术切除,肿块大小:3.0*3.0*3.0-9.0*5.0*5.0cm,术中证实:完全胸骨后肿块15例,大部分坠入36例,单侧42例,双侧9例.术后病理证实:结节性甲状腺肿35例,腺瘤8例,甲癌5例,胸腺肿瘤3例,恶性者有术中冰冻提示,行择区性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症:声音嘶哑4例,术区血肿1例,乳糜瘘3例,经术后对症处理后恢复.术后随访半年至5年.rn 结论:胸骨后甲状腺肿瘤是指肿块完全或50%以上位于胸骨后者,采用低位领式切口入路切除胸骨后肿瘤是可行的.紧贴肿块包膜多行钝性分离是手术操作的要点.此切口入路有容易操作,较安全,损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术前必须行CT/MRI检查,了解肿块大小及其周边血管关系做出正确评估.术者要有行胸骨劈开的操作技能或术前请胸外科会诊,必要时共同上台完成手术的准备.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L-T4进行甲状腺术后甲状腺功能维护的个体化实施方案.rn 方法:前瞻性对2013年6月-2014年2月收治的甲状腺疾病患者进行研究,年龄大于70岁、有冠心病患者不计入研究.手术方式:单侧良性疾病患者行侧叶+峡部切除;双侧良性病变患者行甲状腺近全切除或全切除;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行甲状腺全切除及中央组或联合颈侧区区域性或功能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第一天开始实施L-T4替代治疗,L-T4剂量(不考虑患者术前甲状腺功能状态):甲状腺侧叶及峡部切除组50μg/d;良性病变行甲状腺近全切除或全切除组:75μg/d;恶性病变组:第一周75μg/d,第二周87.5μg/d.目标TSH:侧叶及峡部切除的良性病变患者1-2μIU/m1,近全切除或全切的良性病变患者:正常范围内;恶性病变患者:0.1-0.5μIU/m1。术后4w复查,根据复查结果调整L-T4剂量(检测的TSH与目标TSH上限偏差2-4μIU/m1者增加12.5μg/d;偏差4-8μIU/m1者增加25 μg/d;偏差>8μIU/m1者增加37.5μg/d。调整药物者需4w后再次复查,未调整药物者12w后复查,直至达治疗目标。复查时监测患者的主观感受及心率。治疗过程中因心率增快出现心悸症状者或过度治疗者减少L-T4剂量12.5μg/d,直至患者能耐受。统计术后4w,16w时治疗的达标率。rn 结果:符合进入研究的患者412例,女性362例,男性50例。其中侧叶+峡部切除42例,近全切除及全切除102例,甲状腺癌268例。4W时:侧叶及峡部切除组36例达标(85.7%),6例(14.2%)需增加12.5μg/d;近全切除及全切除组83例达标(81.3%)10例(9.8%)需增加12.5μg/d 9例(8.8%)需增加25μg/d;乳头状癌组210例达标(78.4%),35例(13.1%)需增加12.Sμg/d,23例(8.5%)增加25μg/d.16W时,侧叶及峡部切除组40例达标(95.2%),4.8%减少12.5μg/d;近全切除及全切除组:95例达标(93.1%),4例(3.9%)需减少12.5μg/d,3例(3%)需增加12.5μg/d;乳头状癌组252例(94%)达标,3%需增加12.5μg/d,3%需减少12.5μg/d。增加药物的患者75%为男性患者。各组患者服药前后的心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4w,16w时的达标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乳头状癌组16w的达标率显著高于4w(94%vs 78.4%,P<0.05).rn 结论:甲状腺术后甲状腺功能的维护应考虑甲状腺切除的范围及目标TSH,笔者总结的方法实施个体化的甲状腺功能维护可获得较高的治疗达标率,且患者对L-T4耐受性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血小板反应蛋白1(THBS1)基因、蛋白水平及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rn 材料与方法:取6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3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应用逆转录PCR及蛋白印迹法分别检测THBS1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THBS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rn 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THBS1基因及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中的表达(P<0.05),且均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THBS1基因高甲基化率(48.50%)显著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中的甲基化率(6.06%)(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THBS1基因高甲基化率与THBS1基因及蛋白表达降低、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5).rn 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存在THBS1基因及蛋白异常低表达及启动子区的高甲基化,且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发生发展有关.
  • 摘要:背景:早期、规范的甲状腺全切除术是治疗多发性内分泌腺瘤2型(Multipleendocrine neoplasia type 2,MEN 2)相关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的最有效方法.rn 目的:探讨预防性甲状腺全切除(Prophylactic total thyroidectomy,TT)在MEN 2相关MTC的手术时机,并对比分析化学发光免疫法(FACLIA)和放射免疫法(RIA)检测血清降钙素的敏感性和准确性.rn 方法:收集来自于8个互不相关MEN2家系的24例无症状RET原癌基因突变携带者(基因突变测序结果10例p.C634Y,3例p.C634R,2例p.C618Y,1例p.L790F和8例p.V292M/R67H/R982C),并整合检测其术前基础血清降钙素水平.例p.V292M/R67H/R982C),并整合检测其术前基础血清降钙素水平。rn 结果:24例中17例接受了TT,平均年龄24(5.570)岁;术前平均基础血清降钙素46.2(5.78-1769)ng/L(FACLIA法);具体手术方式:TT(2例)、TT+双侧VI区淋巴结清扫(12例)、TT+双侧VI区+单/双侧改良颈部淋巴结清扫(3例)。术后病理报告:15例为MTC(15/17, 88.2%)包括14例为双侧MT或混合PTC(1例),1例一侧MTC/一侧CCH,肿瘤平均直径1.Ocm;其余2例为CCH(2/17,11.8%;p.V292M/R67H/R982C和p.C618Y)。此外,见其中双侧MTC的2例(11.8%)存在淋巴结转移/纤维脂肪组织浸润(p.C634R)和单纯纤维脂肪组织浸润(p.C634Y)。术前FACLIA法检测其降钙素均升高(17/17),比较RIA法检测6例升高(6/17)存在显著性差异(17/17比6/15;P<0.001)。术后至今平均随访38(16-44)个月,17例中仅1例(21岁,p.C634R)基础血清降钙素仍升高(896.12ng/L;术前为1769ng/L),其余16例接受手术者及另外7例未接受手术者(1例p.C618Y和6例p.V292M/R67H/R982C)基础血清降钙素均正常,也未发现影像学的异常。rn 结论:基于RET原癌基因测序整合术前降钙素水平检测有利于实施个体化的MEN 2预防性全甲状腺切除;FACLIA法检测血清降钙素水平具有更高的灵敏性和准确性,有利于MTC的早期诊治及监测随访。
  • 摘要:喉上神经外支自喉上神经主干分出后,与甲状腺上血管伴行下降,在甲状腺上极附近进入环甲肌,支配环甲肌的运动,调节声带的紧张程度,与声音音调的高低有关.国内上缺乏甲状腺肿瘤术中喉上神经的解剖观察数据.我们自2011年至2013年底,由单一术者,在甲状腺肿瘤手术中观察解剖101例患者的喉上神经,1例未能暴露喉上神经外支.其余100例中,男28例,女72例,年龄16-78岁.肿瘤位于右侧腺叶47例,左侧腺叶53例;病例中良性肿瘤35例,甲状腺癌65例.肿瘤大小0-5公分,平均1.65公分.肿瘤数目1-5个,平均1.2个.喉上神经在甲状腺上血管束分出向内侧走行到上动脉前支入腺体处距离为-5至30毫米,平均8.04毫米.7例在O至-5毫米,47例在10毫米以下,45例在10-30毫米.神经向内侧走形的角度为钝角状59例,直角状41例.神经在动脉的内侧63例(63%);神经在动脉后方37例(37%).神经距甲状腺上极的距离及关系与肿瘤的大小有关.
  • 摘要:甲状腺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增长迅速,根据北京市肿瘤研究所统计,甲状腺癌成为北京增长速度最快的恶性肿瘤.2010年,北京市共报告甲状腺癌新发病例1099例,占恶性肿瘤的2.g%,发病率为8.78/10万,较10年前增长225.2%.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疾病.但现在其侵袭转移机理尚不清楚.甲基化修饰在调控正常细胞基本生命活动和肿瘤中均起到重要作用,也是肿瘤研究热点。目前己知组蛋白H3的赖氨酸K27(Histone H3 lysine K27)的甲基化对于转录的抑制有重要调节作用,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EZH2(Enhancer of zeste 2)作为甲基化转移酶PRC2(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 2)的重要组成元件,是调节H3K27甲基化水平的关键蛋白。多种肿瘤中EZH2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异常表达。分化型甲状腺癌EZH2表达异常增高,在抑制EZH2表达后,肿瘤的侵袭转移能力明显受到抑制,且其抑制程度与EZH2的表达量相关。随着研究的深入,EZH2与甲状腺癌细胞系中MMP-2和MMP-9活性之间存在相关关系。EZH2对于下游基因呈抑制性负调节,EZH2是抑制了MMPs的抑制因子TIMPs来促进肿瘤的侵袭转移的。CHIP结果表明H3 K27me与TIMP3相结合。抑制TIMP3的转录,从而释放分化性甲状腺癌组织中MMP2, MMP9的活性,增强其转移侵袭能力。
  • 摘要:目的:探讨将腔镜技术应用于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手术治疗的近期疗效及适应症.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分化型甲状腺癌在腔镜辅助下手术(研究组)和传统手术在疗效、美容效果、合并症、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方面的差异.两组均行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手术一甲状腺切除术加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rn 结果:两组患者经5-30个月的随访均无复发和转移;在手术切除范围相同的情况下,手术时间上研究组较对照组手术时间延长,存在明显差异(p≤0.5);术中出血量研究组较对照组增加(p≤0.5);术后引流量研究组与对照组未见明显差异(p≥0.5);美观度统微创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rn 结论:腔镜辅助下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手术是安全可行的,美容效果明显,但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劣与传统手术,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