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儒侠”的行思之悖:试论晚清官僚刘锡鸿的矛盾人格
【6h】

“儒侠”的行思之悖:试论晚清官僚刘锡鸿的矛盾人格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一) 选题意义和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创新之处

一 刘锡鸿其人

(一)刘锡鸿的家世背景

(二)刘锡鸿的早期人生经历

二 刘锡鸿矛盾人格之体现

(一)士大夫观与政治实践的矛盾

1.理想化的士大夫观

2.功利性的政治实践

(二)公共领域与私人空间的两面性

(三)“体”、“用”观念的冲突

三 刘锡鸿矛盾人格之分析

(一)教育背景

(二)时代观念

(三)文化传统的影响

(四)人格心理学的诠释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展开▼

摘要

作为首任驻英副使和首任驻德公使,刘锡鸿在学术界并没有获得和他的上司郭嵩焘一样的关注度。他最有名的事就是诋毁和掣肘郭嵩焘,而且都是因为一些匪夷所思的小事,最终导致两人被同时撤职回国。根据他在英国的日记《英轺私记》和书信奏稿集《刘光禄遗稿》来看,刘锡鸿大体上是一个主张“用夏变夷”的保守官僚——即使在日记中也体现出了一些进步思想。
  还有一个事实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刘锡鸿思想和行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他虽以“儒侠”自居,但真正主导他行为的却是实际的政治利益。他会想尽办法来谋求晋升,而且为了到达这个目的,不惜牺牲与郭嵩焘长期的友谊。事实上,真正导致刘锡鸿怨忿的是由于清廷不完善的外交制度而产生的误会,而且鲜有证据表明郭嵩焘该为两人的失和负主要责任。可由此便认为刘锡鸿是个小人是不审慎的,导致有如此行为的原因根植于他的性格。根据西奥多·阿多诺的权威主义人格理论,刘锡鸿高度与之吻合。刘锡鸿失败的政治生涯不仅仅是由于个人的性格缺陷,也可以部分归结为专制制度带来的道德崩坏。当今的知识分子同样可以从刘锡鸿身上得到些有价值的反思,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做一个言行一致的人。
  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来探究刘锡鸿的矛盾人格:第一部分介绍刘锡鸿的出身以及早期的政治经历;第二部分列举刘锡鸿矛盾人格的具体体现,其中他与郭嵩焘的交恶过程将是叙述的重点,因为这个过程中有大量颇具代表性的细节;第三部分将试图剖析刘锡鸿矛盾人格的成因,比如他的教育背景、传统文化的影响,并用权威主义人格的理论加以归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