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MIT的STS教育对我国理工科大学科学教育的启示
【6h】

MIT的STS教育对我国理工科大学科学教育的启示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引言

1.1本文研究背景

1.2国内外STS教育现状

1.2.1国外STS教育现状

1.2.2国内STS教育现状

1.3本文研究意义

第二章STS教育概论

2.1STS教育兴起的缘由

2.2STS教育的定义

2.2.1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相关系

2.2.2STS教育的定义

2.3 STS教育的理念及目的

2.4 STS教育的内容及特点

2.4.1STS教育的内容

2.4.2STS教育的特点

第三章麻省理工学院的STS教育

3.1麻省理工学院的STS教育引入

3.2麻省理工学院STS教育计划

3.3麻省理工学院STS课程设置

3.3.1MIT的STS课程的理念

3.3.2MIT的STS课程设置情况:

3.3.3MIT的STS课程设置详情

3.4麻省理工学院STS教育实施

第四章我国理工科大学的STS教育

4.1我国理工科大学的STS教育引入

4.2我国理工科大学的STS教育研究

4.2.1清华大学STS教育研究

4.2.2东北大学STS教育研究

4.2.3浙江大学STS教育研究

4.2.4北京化工大学STS教育研究

4.3我国理工科大学的STS课程设置

4.4我国理工科大学的STS教育实施

4.4.1清华大学STS教育的实施

4.4.2东北大学STS教育的实施

4.4.3浙江大学STS教育实施

第五章MIT的STS教育对我国理工科大学的启示

5.1对我国理工科大学STS教育研究的启示

5.2对我国理工科大学STS课程设置的启示

5.2.1STS与传统科学课程的比较

5.2.2对我国理工科大学STS课程设置的启示

5.3对我国理工科大学STS教育实施的启示

5.4对我国高素质STS教育师资的启示

第六章结论与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STS(即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被公认为是“一个对当今学生进行科学教育最合适的方法”,它是以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解为出发点,在STS研究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科技和人文社科知识以及科技与社会关系的教育。其目的是使公民能够具有科学素养,培养以正确的价值观念认识和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能够参与分析处理现实社会中有关科学技术的种种问题的决策的新型的综合型人才。 本文从STS教育的兴起的原因、理念、特点等出发,同时结合国内外现状,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STS教育作一个案分析,主要对MIT和我国理工科大学的STS教育的引入、研究、课程设置、实施及其师资等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并探讨了MIT的STS教育对我国理工科大学STS教育的-些启示与借鉴。MIT的STS教育引入较早,也较为重视,在理工为主、文理并重的理念指导下,全面开展STS的研究和教育。MIT的STS课程设置合理、灵活多样,同时结合当前科技与社会实际,综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从培养理工科学生了解他们将来工作的社会效益扩大到包括文科生在内的所有学生,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STS能力,侧重于技术决策和决策的艺术上,除要考虑科技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外,更考虑对整个社会乃至全球的影响。MIT的STS教育通过课堂教学(重点)、讲座、活动课、讨论会、专题研讨会、社会实践、联谊会等得到了很好的实施。MIT的STS中心,汇集了许多学科领域的著名学者和专家,他们知识结构.(文理)分布均匀合理,能够用交叉的、比较的、历史的和哲学的等观点,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由之引起的社会问题结合起来研究,同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变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STS教育成果显著,影响深远。 与MIT相比,目前我国理工科大学STS教育存在明显的不足。比如:我国理工科大学本科生STS教育研究较少、STS课程设置较为单一、STS课程资源没有MIT丰富,STS教育的实施的范围相对比较狭窄,又缺乏大量的、专业的从事STS教育及其研究的教师等。MIT的STS教育为我国理工科大学科学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因此,借鉴MIT先进经验,我国理工科大学STS教育可以得出以下重要启示:首先,在STS研究方面,以STS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国内外实际,面向全体学生进行STS研究;其次,在STS课程设置上,开设STS必修课、选修课和兴趣课;再次,在STS教育实施上,主要抓好STS课堂教学,同时注重校内STS教育和校外STS教育的有机统一;最后,在STS教师的培养上,通过师范教育培养专业的STS教师、加强在职教师培训、让从事自然辩证法和理工科教学的教师承担部分STS教学任务、定期或不定期外请专家学者等来校讲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