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李安华语作品“浪子”形象文化特征
【6h】

李安华语作品“浪子”形象文化特征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第一章李安的″浪子″文化身份形成

1.1李安的文化历程

1.1.1″本省″″外省″文化冲突中的身份纠结

1.1.2″东方″″西方″文化冲突中的跨界接受

1.2中国传统文化之″家″中的″浪子″

1.2.1儒家的″长子″与道家的″幼子″

1.2.2转型期的″浪子″

第二章父性的衰退:李安华语作品中″过去″的″浪子″

2.1″家庭三部曲″:中国″父亲形象″的最后祝福

2.1.1困守的父亲

2.1.2投降的父亲

2.1.3出走的父亲

2.2欲望之下父性消褪的男性形象

2.2.1贴近母性的男性

2.2.2脆弱的男性

2.3小结

第三章焦虑的选择:李安华语作品中现代的"浪子"

3.1文化冲突焦虑中的"浪子"

3.1.1东西文化冲突焦虑中的妥协

3.1.2新旧文化冲突焦虑中的回归

3.2理性与感性冲突中的"浪子"

3.2.1皈依的幼女

3.2.2迷失的女性

3.3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李安主要电影作品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李安的电影创作以其独特的中西文化交融的视角和深沉含蓄的个性气质而引人瞩目。作为一位坚持人性关怀的华人导演,李安在创作电影时将其成长中的所思所感融入作品当中,使其电影具有浓厚的人文气质。由于李安旅美台湾导演的特殊身份,他对个体存在与文化归属间的关注贯穿作品始终,“浪子”身份深刻影响着李安的文化叙事。本文以李安电影文本的“浪子”身份叙事为出发点,从文化和人性的角度来解读李安的华语作品,探究李安及其华语作品人物在中西文化冲撞之下,在理智与情感的矛盾之中,所显现的不同发展历程,探究李安华语作品“浪子”及“浪子”文化的特征。 李安华语作品“浪子”形象的文化特征首先表现在对于父性文化的依附与反叛上。李安的华语作品在家庭的语境中围绕父亲这个中心形象组织起种种冲突与矛盾,揭示了父性文化在当下全球文化语境中的生存困境,中国家庭观念中的和、父权、尊卑、孝悌在文化冲突、新旧冲突中的动摇。李安华语作品中的父性形象呈现逐渐衰退的历程,由困守、投降、出走乃至贴近母性,最后还原成普通、脆弱的男性形象,刻画了在传统和人性的束缚之下父性文化的艰难处境。在对父性文化的审视和反思中,李安又试图为它寻找新的途径,探究在多元文化共存的当下,父性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之路。在对父性文化的依附和反叛之外,李安又揭示出以年轻子辈为代表的“浪子”在寻求适合自身存在文化形式的过程中、在文化间或理性与感性间选择的焦虑处境,探讨年轻子辈自我实现的可能性和途径。李安华语作品中的子辈形象在寻找自性存在的过程中,在回归传统文化、归顺他者文化、寻找自性间变动、选择,呈现了“浪子”及“浪子”文化的一切特征:不定性、选择性、矛盾性、焦虑性。李安华语电影的文本呈现是具有时代感、现实意义的文化呈现,文本中父辈、子辈心理历程的转变,也正体现出李安对传统的深厚关怀和自觉继承的浓郁文化色彩。 李安的创作关注个体生命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的诸种生存状态,关注年轻子辈的个性存在在文化冲撞中的焦虑命运,深刻地揭示出电影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存现状的严肃思考与深层追问,使其作品具有浓厚的人文内蕴,这样的深入探讨,在一定意义上体现出当代华语电影的发展走向和价值取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