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孤独冷逸——八大山人缺失性心理体验研究
【6h】

孤独冷逸——八大山人缺失性心理体验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缺失性心理的概念来自于心理学中的缺失性动机,缺失性动机指的是以排除缺乏和破坏、避免或逃避危险和威胁的需要为特征的动机。人的心理在生存和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会失去平衡,这时人就会以具有明确目标的动机与行为来获得生存的权利和安全的保障,以此来解除紧张的状态,恢复内心的平衡。缺失性体验的内容大致与此相似,是指主体对各种精神的和物质的、生理的和心理等缺失的体验,它包括生存和安全的一般目的。
  它常常有这样的几种情况:一、由于在童年或早年时代曾经得到过美好的东西,在后来的生活中失去了,从而产生的对那些美好事物的不断回味;二、在早年的时候因强烈地对比而感到失落,在后来的生活中一直向往着曾经所拥有的事物或生活;三、由于现实的原因而无法实现自己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理想。
  美国人格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种: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而这其中任何一种需求的缺失都可能会产生缺失性心理。
  八大山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个儿子宁藩王朱权的九世孙,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擅长书画,所以生长在帝王之家的他受家族的影响从小学习诗文书画,有着很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修养。1644年甲申国变明朝灭亡,19岁的八大山人从此改变了一生的命运,他不再是一位有着锦衣玉食可以无忧无虑生活的王族,1645年清军于进入南昌,八大山人离开家里隐居于奉新山中,他的妻子和孩子在1648年的时候去世,社会的逼迫,家道的衰败,亲人的离开,心理的压抑,这一切使八大山人在进贤介冈出家成为僧人。禅理的学习让八大山人内心有了一些平静,但逝去的生活却成了他心中美好的追忆,这种矛盾最终无法调和,加上八大山人本来就遗传有喑哑,情绪的压抑使他在1677年岁末到1678年秋与1680年先后两次发生癫疾。在第二次癫疾病愈后八大山人离开了佛门,返还俗世。
  从缺失性的理论来看,由于曾经生活的美好让八大山人对缺失有着深刻的体验,在生理上他不再有衣食无忧的生活,安全上清王朝对明宗室的杀戮使他基本的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亲人的离开、家人的逝去使他在情感和归属上也体味着孤独,已是败落宗室的他得不到尊重的需要,更不必说自我实现。
  八大山人的缺失性体验是丰富的也是深刻的,他的精神是压抑痛苦的,但是这些缺失性体验却最终促成了他艺术上的成就,他的作品不论对题材的选取,还是对形象的塑造都有着缺失性心理的影子,在他的作品中也正是由于缺失性的心理才形成了他冷逸、孤独和扭曲的画面风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